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3-17 19:24:07黄宣谕
林区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刘少奇劳动青少年

黄宣谕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4)

在我国社会主义早期探索时期,刘少奇直面教育与劳动脱节的问题深入地方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刘少奇提出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的逻辑生成

(一)理论渊源:中华民族劳动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1.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历代哲人贤达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劳动问题的聚焦和关注,内在凝聚着对劳动观的深刻把握,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智慧。儒家教育理念强调“入世”,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才能“经世致用”“知行合一”。道家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等。这些思想无不包含着在农耕文明时代孕育出来的带着质朴和美好的劳动观,表现为尊重劳动、赞美劳动、推崇劳动的淳朴观念。这些传统劳动理念不仅构成了刘少奇劳动思想的根基,也为他在把握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续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因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须臾离不开劳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不仅创造了个人的生活,也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社会关系。科学劳动观的培育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双管齐下,因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厚理论基础。

(二)现实需要:解决青少年升学和就业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很大发展,学生入学人数大幅提升。1956年小学生有6 346.6万人,是1949年的2.6倍;初中生438.1万人,是1949年的5.3倍;高中生78.4万人,是1949年的3.8倍;大学生40.3万人,是1949年的3.5倍[4]。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我国的中学教育还不能普及,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和有限体量无法短时间内建造更多的学校,所以难以吸收大批的毕业生。大量毕业生无法升学转入社会生产,1956年前后我国出现了升学难的现象。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统筹安排无法升学的毕业生是当时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就当时来说,全国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行业是农业,而且随着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学毕业生的增多,我们可以有条件“着重地照顾农业生产的需要了”[5]280。因此安排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是主要方向。但当时很多学生存在着轻视农民、轻视农业劳动的错误观点,对于下乡从事农业劳动情绪抵触、态度消极。而升学的学生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基于社会平衡发展和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现实需要,刘少奇在将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探索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

二、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早期探索时期,刘少奇在多个场合对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

根据人类思维,表达一个论题、观点或信息,从句式结构来讲,最集约的方式,无非是“主语+谓语+宾语”,在此基础上加上“定语、状语和补语”使之更加严谨准确。而稳健的立论方法就是精明地利用试题材料的主题或标题或出处,利用问题的限制,精准的确定了论题结构中的“主语和宾语”的个数,使得虽然论题具体表述高度灵活,但灵活中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术语或主题。在此,笔者把确定论题结构中“主语或宾语”中一个的现象称为“半开(放)”式论题,而把两个都确定的现象称为“不开(放)”式论题,最后把一个都确定不了,高度灵活,只能随机应变的现象称为“全开(放)”式论题。下面请看例1:

(一) 青少年劳动平等观:“既能脑力劳动,又能体力劳动”

1.对部分青少年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观念的批判

1957年上半年,刘少奇到河北、河南、湖南等地调研后发现,不少青少年学生有轻视农民、轻视农业的观念,因此他们对于到农村的安排态度消极、情绪抵触。有些青少年说下乡种地“丢人”“没出息”“不光荣”“没有前途”“吃了大亏”[6]。有些青少年口头承认劳动光荣,但拒绝从事具体的劳动。刘少奇批判这种观点是“封建贵族的观点,也是资产阶级的观点”[5]281。因为他们把劳动和劳动者分成了各式的等级,并且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级、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优越。刘少奇认为这种观点同社会主义国家风貌是不相符的,要坚决地予以批判。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起来。

2.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1957年3月22日,刘少奇在长沙市代表座谈会上针对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刘少奇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但部分青少年学生只是抽象地背诵这些论点,并不了解人类的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基本原理。”[5]282接着,刘少奇进一步分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现象,但人类社会的伟大前途是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共产主义。我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因此,青少年要树立劳动平等的观念。

(二)青少年劳动实践观:“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互相结合”

1.对部分青少年轻视劳动和轻视学习错误倾向的批判

刘少奇指出,很多青少年读了一些书后,就大摆知识分子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他们读了几句书,不是更谦虚,而是更骄傲”[5]283。刘少奇痛心疾首地说:“这样培养青年,对国家事业有什么好处呢?”此外,还有一些不能升学的中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他们认为自己要去下乡劳动,学习文化没有什么用了。刘少奇说:“中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5]288。学习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得到,而且使人知识广博、思维敏锐、语言准确。因此,青少年在参加劳动生产后也不要停止文化的学习。

2.教导青少年学生做“完全的知识分子”

1957年5月,刘少奇在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指出:“你们在学校学了那么一些东西,只能叫半知识分子,不能叫完全的知识分子。”[5]320完全的知识分子是能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进行验证,进而掌握规律,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完全知识分子还能从劳动实践中总结规律、掌握新知识。刘少奇认为,操作和道理应该结合起来,只会操作讲不出道理和讲得出道理但不会操作,知识都不完全,又会操作又讲得出道理,知识才完全[5]321。操作和道理,即实践和理论。可见,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观即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

(三)青少年劳动人生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思想作风”

在国家物质匮乏和教育资源紧缺的年代,刘少奇发出了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的号召。当时一些青少年学生害怕吃苦,遇到困难只会退缩逃避,不愿想办法解决。刘少奇说持有这种观念的青少年除了把读书人看作高人一等之外,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思想作风[5]312。刘少奇提倡将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对于有职业的青年提倡业余学习,对于在学校中学习的青年,适当地提倡学余劳动”[5]312。这不仅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还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精神,也是解决学生学费困难和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青少年在正确处理劳动和学习、休息关系的基础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刘少奇认为,处理劳动和学习、休息的关系,关键是正确辨析什么是正常的休息。1963年5月,刘少奇在给女儿刘平平的信中说:“整天想不费力气、不费脑筋,而又吃得好些、穿得好些、玩得多些,看来,似乎是最讨便宜、最享福的,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最苦恼的。”[7]刘少奇认为,进步的青少年应该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献身共产主义事业,虽然会吃苦,但反而心情愉快。关于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劳动同学习、休息的关系,刘少奇认为要加强引导、适度安排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坚持自愿原则、坚持课余原则、提倡量力而行、注意由轻到重[5]314。

(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为人民和祖国服务”

1.对部分青少年热衷个人名利思想的批判

当时社会上存在着部分青少年过分追逐个人名利的状况。在安排工作时,这些人只想到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会发展到争名夺利的地步。刘少奇称这种思想为“歪风”,声称它已经吹倒了一部分青少年,这些都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5]293。刘少奇认为,发扬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首先要解决“为谁奋斗”的问题,这涉及政治立场和人生理想。有的人也提倡艰苦奋斗,但他的艰苦奋斗不是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地位和个人利益出发,这些不是有理想的人。刘少奇一针见血地说:“如果把名利当作理想,那末,这种理想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庸俗观点。”[5]312—322

2.教导青少年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傻子”

在革命年代,一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的所谓“聪明人”,将不计名利、不图享受,为了国家安危英勇牺牲的革命者称为“傻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需不需要这样的‘傻子’呢?刘少奇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祖国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傻子”[5]292。这些人胸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他们是真正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刘少奇说青少年要有高尚理想,这种理想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青少年只有胸怀这样的理想才能激发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取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也才能“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7]。

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还原到社会主义早期探索的历史场域中,就会发现其内核是将青少年命运与国家建设事业紧密相连,其探索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对解决社会问题和缓解人民紧张情绪起了很大作用[6],对当代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世事变迁,我们今天所处时代和刘少奇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仍对当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从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

无论是在安排青少年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还是提倡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勤工俭学和开展课余劳动,刘少奇都将青少年劳动教育看作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认为培养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青少年,而不是为剥削阶级培养奴才和帮凶,这是新教育不同于旧教育的根本区别[5]31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当前的“五育”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明显的短板。“重教轻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当年刘少奇批判的观念,如今还在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崇尚暴富、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等思想仍有市场,劳动教育的缺位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将青少年劳动教育置于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是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长期以来,各部门和公众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其背后主要是对青少年劳动教育认识的站位不足,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促进国家事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识有待形成。对正稳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青少年劳动教育就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问题,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也成为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在回应时代关切中加强青少年劳动价值理念的培育

刘少奇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是在解答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关切中不断衍生和发展的。刘少奇认为,青少年劳动教育需要关照现实,“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抽象地背诵原理原则,而不联系实际,那是肯定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5]285。刘少奇青少年劳动平等观、实践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围绕青少年升学和就业及其衍生的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回避时代问题的简单化理解和抽象化对待倾向。因此,需要在汲取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扭转这一倾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唤,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劳动价值理念的培育需要关照现实、回应时代呼唤。例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中培育青少年“强国有我”的劳动奋斗精神;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时代呼唤中培育青少年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劳动奉献精神;在抗击重大灾害和风险挑战的时代呼唤中培育青少年面对危机主动作为的劳动担当精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代呼唤中培育青少年深入专研的劳动创新精神等。实践证明,劳动价值理念只有植根于时代沃土、回应时代呼声,才能够在青少年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三)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刘少奇青少年劳动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其实现载体是将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实施这两种制度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既能脑力劳动,又能体力劳动。从长远看,可以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5]46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中,指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由于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的不同,刘少奇关于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实现载体和具体设想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实施,而要根据今天的情况重新认识和设定。在现阶段,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要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学段和类型学生的特点,在强化劳动实践中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其次要将青少年劳动教育贯穿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达成多主体参与、多点发力的局面,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再次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连接点。最后应结合时代特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刘少奇劳动青少年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青少年发明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