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静,郭 岩,张 静
(1.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2.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充分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核,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思维与素养,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功能的迫切要求。
1.红色文化是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文化载体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课程思政以“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与高校其他各门学科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2]。新时代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更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文化载体和精神源泉,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红色基因弘扬社会正能量,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传递给大学生。
2.红色文化是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着力点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其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所蕴含的智慧、价值观与信念等思政元素,是培养大学生不懈奋斗、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的精神力量。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创业的终极目标,摒弃错误的金钱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人物的奋斗与决策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树立顽强意志。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既可以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又符合协同育人理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呈现一致性,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切实可行且意义重大。红色文化是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载体。用红色文化擦亮创新创业精神的底色,推动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底层逻辑,深入解读与传播创新创业的教育本质和内涵,让红色文化浸润思想,抵御错误思潮。同时,也将助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
3.红色文化是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石
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大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维与认知的重要发展阶段,借助高校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平台,在思维与认知的重塑、发展、成熟的进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促进其思维与认知的更新和迭代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所传承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精神。例如:坚定不移、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刻苦努力、直面困难等优秀品质,承载着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企业家精神与思维方式。因此,红色文化是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推动力,是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石。
1.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对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媒体展示的历史知识层面,因而对红色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同,无法在头脑中还原历史、解读历史,从而忽视了红色文化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巨大现实价值。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导价值观日趋弱化,从而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各种诱惑意志力相对薄弱[2]。西方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个人利益至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的产生,与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私奉献精神背道而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既阻碍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也影响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某种程度的局限性,没有真正体现创业教育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把握不够精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常常存在两个疑问:(1)我不想创业,为什么要上创业课?(2)我想创业,这门课能传授给我多少创业技能?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纷繁复杂的创业流程、体系、内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真正传递给学生的应当是如何建立创业者思维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并将企业家的精神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包括创业岗位和就业岗位。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于商业模式、市场营销、项目挖掘、企业管理等创业技能本身,忽视了以创新创业为内容和载体的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的价值目标,即对创业精神品质的培养,在课程与实践中未能将技能层面的理论有效升华到精神品质层面。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勇于实践等精神是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素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明方向的强大精神力量。例如:在创业初期的抵御风险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在守业阶段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上的“重技能,轻德育”的偏差,使得红色文化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难以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之中。
3.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存在“视域窄,创新低”的问题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以红色文化育人不应仅停留在讲述历史知识层面,而应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传递其背后的历史规律,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等红色文化激发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斗志。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视域狭窄,将思政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开来,缺乏知识融汇贯通能力,更达不到谈史论今、以史育人的高度;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高度提取,更做不到与现代社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浅出,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学生从内心深处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也无法理解红色文化对于民族复兴、企业经营、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此外,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当前,有关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平台是思政课堂,普遍形式为理论讲授、播放经典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相关教育基地、举办演讲比赛、设立红色主题宣传栏、悬挂红色主题标语横幅等[3]。其形式较为传统、单一,忽视了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缺少创新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思政元素未能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1.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理念
在多元文化纷繁交错的时代,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教师本身必须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并以实际行动展现红色文化精神品质,只有教师真正体现出对红色文化的认可、接纳与追求,才能影响大学生,并使其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认同。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理念的前提是深刻了解红色历史,教师要读懂红色文化经典原著,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在头脑中还原历史,感受红色历史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从自身出发全面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4]。
教师首先要在理论教学中深挖红色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创设红色育人平台。例如:鼓励在校师生挖掘红色创业项目,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引导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高尚的人格素养,助推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2.提高红色文化育人能力
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创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既要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水平,又要有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
红色文化的育人能力重点体现在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及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深入浅出的教学能力,以此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党的纲领、方针和路线等以清晰严谨的逻辑、旁征博引的语言风格和触动心灵的情绪渲染等方式,再现历史场景,还原人物个性。再结合现代语言体系、网络热词,与当今多元文化相结合,用现代语言阐述历史事件,以贴近学生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全过程。
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能力需要打破创新创业领域的思维局限,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渠道学习。例如:通过观看《百家讲坛》等文化知识传播类节目,从教育名家的教学能力与教育风格中不断获得启发,进而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彰显独特的育人魅力,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期更好地达到“以德育人”的教学目标[5]。
3.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在树立红色文化育人理念,提高红色文化育人能力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将红色文化多渠道多角度地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思政元素全过程、多领域、创造性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开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创新创业选修课,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设红色创业项目设计课与创业实践课,并将这些课程设定学分纳入评价体系。此外,还可以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要求每一个创业项目都与红色文化相关,并要求创业项目要对红色纪念地、贫困革命老区具有宣传和帮助作用,以比赛助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6]。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开设诸如“红色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企业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等课程,以及“从建党精神看创业者”“红色革命史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启示”等系列讲座,吸引大学生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让大学生普遍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打破创业活动只能由少数人参加的瓶颈。
同时,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学生的不同层次与需求,以及教师的综合素养等实际情况,灵活创建符合本校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形式。例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景点、革命纪念馆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创业周”“红色创业沙龙”等活动以及建立红色创新创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营造红色创业文化氛围,将红色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内在动力,实现企业家精神认知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总之,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理应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融入大学生的头脑,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