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7 17:52邱汉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女排排球育人

邱汉祥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武汉430074)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价值与时代意义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高校体育公共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并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方法、过程与实施的总和,是体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基础工程。[1]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体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实现课程知识的价值观引导与教学培养方案的有机统一。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本质,就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凝练体育课程中的顽强奋斗精神与体育道德修养,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健全个人品格与意志,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中生根发芽,守护好体育课程的一段渠与责任田,成为大学生心中既滋润心田的一段渠又助力成长的一方良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就要求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融通性,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高等教育的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随后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针对立德树人的知识融入以及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作出指示,对实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与规划方案。

高校排球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价值就是明确体育课程立德的指向,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开展体育课程的学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风向标,着力构建与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与课程教育的思想元素,在体育课程各环节与全过程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中通过排球运动感知健康生活,通过理论学习形成排球知识素养,通过学科探索认识运动规律,在锻炼身体素质,奠定体育学科基础的过程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排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与难题,在学习中探索排球运动真理,促进全面发展,在攀登知识高峰过程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勇于追求个人体育梦想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健康的身心状态,投身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得以彰显,使体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课程思政的融合与融通。

高校排球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义是以“三全”育人为教育理念建立排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过程与周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桥梁,以体育学科与课程发展趋势的视野,引导学生在结合实际与开拓创新的路途上,坚定理想信念、守护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甘当历史重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体教融合对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的融合育人,更重要的是上升至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基于此,在理解与把握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以女排精神作为排球课程的价值导向,融入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策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寻求排球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建设路径,为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寻教学方案,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升高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设计理念

1.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以“女排精神”价值构建排球教学目标

高校排球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明确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逻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类课程要将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理念,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构筑学生奋斗与拼搏的理想信念以及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女排精神”是我国长期以来经过顽强拼搏与奋斗积淀形成的优秀文化,其重要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民的示范与激励作用早已超越体育运动本身,从1981年-1986年的女排五连冠,到2019 年的女排世界杯冠军,“女排精神”,呐喊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因此将女排的顽强奋斗,祖国至上、团结协作以及努力拼搏的精神纳入高校排球课程教学目标,使之成为高校排球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了体教融合中排球课程思政价值性统一的同频共振。

运用排球专项知识的讲解特点,针对体能训练,基本技术讲解、战术意识理解以及实战心理知识,在基本知识的发、传、垫、扣、拦的相互递进的知识讲解过程中,融入女排精神的形成规律。从初期体能训练的周期长、重复率高的过程,融入女排精神的勤练苦干的精神价值;到技能训练枯燥要求严格,需要强化领悟的理解过程,融入女排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价值。再到中期实战技术讲解要求在反复训练中总结经验的过程,融入女排精神永不言败,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价值;直至心理提升后期排球知识的理解与创新过程,融入女排精神爱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价值。从初级排球基础知识的体能基础讲解逐渐转向中阶排球思维意识训练,最终到达高阶团队训练的知识讲解全过程,都融入了女排精神的价值观,将技能育人、思维意识育人、文化育人全面综合,解决了在知识理论教学与实战技术训练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由低到高,自下而上形成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逻辑。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构建“教会、勤练、常赛”协同育人的三维模式教学内容

在排球课程设置中改变单一技术训练与教育的现状,以综合育人和三大核心素养的高度形成体育课程结构,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传承,鼓励排球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消除排球课程长期以来的项目繁杂、技术浅薄、缺乏系统、学段脱节的现象,构建品德、能力与行为三维核心素养,结构逻辑清晰,且系统连贯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毛泽东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是无德智也”。[4]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了体育的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同时强调在体育品德教学中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并以“教会、勤练、常赛”三模式形成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排球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素养结构明确了理论架构与课程模式。

针对“教会”,从排球运动导论的理论知识开始,以中国排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排球大赛中运动员的成长经历,注入优秀排球运动员训练视频与技术动作讲解,多种教学资源协同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排球理论知识的同时,理解排球精神振兴中华以及体育强国梦的理论高度,在理论学习中体会竞技体育精神力量与排球运动员人格魅力,使“教会”的过程既系统连贯地阐释了排球历史沿革发展与中国排球辉煌历史进程,让学生始终高举爱国旗帜,激励学生学习排球知识兴趣,也在理解理论中学会排球运动导论和基础动作规范。

针对“勤练”,从实际训练与比赛实践,让学生在排球比赛技战术训练中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实战中,加强练习排球攻防战术,鼓舞学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首先在比赛过程中,教导学生比赛结果的残酷,以及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比赛心理素质能力。引用郎平对国家女排队员的要求,不要因为输球就从此低着头走路,也不要因为赢球就看不起人。中国人的体育精神是有气度和风度的。其次在赛场上,形成配合高效的责任团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专注绝不放松的救球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通过集体主义的力量来获得胜利的喜悦。

在“常赛”中贯彻讲解排球规则与体育道德,培养学生在常赛中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品格,在常赛中学会尊重赛事规则、尊重裁判与裁决。通过三模式的协同育人方案,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中,在诚信自律中形成优秀的体育品德,在积极进取中形成全面发展的体育品格,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3.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多形式深挖排球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排球故事

排球课程思政要在教学内容上新、形式上亲,才能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传播力。教学内容的新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动力,只有内容的更新,才能始终保持课程思政的活力。教师将体育热点、体育学科前沿与社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作为育人客体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灵活熟练地通过互动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形式,让体育课程思政活跃起来,保证体育课程思政的常讲常新。同时凝聚思政合力,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体育思政教育的共同体,形成体育教育最大公约数,才能办好大思政。

在教学形式上亲,是指教学形式上的亲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心理上喜欢上体育课,热爱体育,认同体育课程思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情感上关心学生,在教学中读懂学生,在沟通中赢得学生的信任,用新时代的体育话语、生活话语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青年话语讲好体育故事,展现思政魅力,提升教育成效,实现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讲好女排故事。在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有体育课程自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才能实现有效的融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修养、竞技体育的奋斗拼搏、足篮排比赛的团结协作等。

因此排球课程思政元素,需要任课教师大量深挖女排精神的案例与素材,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课程思政达成的关键因素。主动挖掘排球课程思政资源与元素,综合高等教育功能中的价值共性。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排球比赛视频,通过实地采访记录排球运动员故事,通过参观博物馆与历史展馆学习融入教学案例,并积极运用思政资源建设好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话语体系,用优秀教材体系课程内容,用优秀内容传播体育教学,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实现教学目标统一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相统一,讲好中国排球好故事。

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维评价机制,有效提升排球教学效果

首先是要基于需求侧的学生开展获得感与满意度的评价。大学生是排球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与感受者,因此要以第一视角立足于学生充分考察课程思政培养的效果,结合教学督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三方同时对课程阶段性汇报与展示,专业考试、综合测评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体育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才能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完善落实。考试和综合测评要整合体育课程与思政的内容,其中将学生评分比例增加至50%,突出学生评价的比例维度。构建持续可循环发展的监督评价,排球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只是当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感受,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价值观塑造以及价值观培育上,发挥持续性作用。通过学生日常管理持续关注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行为,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定期回访考察毕业生从业道德行为以及价值观体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数据反馈,调整与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着力提高排球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其次是着力构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排球课程思政人才,突出排球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坚持排球教师先受教育,积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严格把握体育教师准入关,将课程育人、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形成全员育人的体育教学体系。排球教师首先要坚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认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之中,形成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才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其次体育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将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再次是体育教师要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切实以师德师风行为规范以及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到修身立德,成为学生的优秀示范,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

再次是强化主体责任,突出高校党的领导。抓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党委领导、管理方案与实施保障。抓高校党委领导,切实做好党委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与统筹设计工作。做好管理设计方案,科学依据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为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形成工作流程与计划方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纪律、教学质量与实施办法,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管理。落实与保障,高校党委建立督导听课制度,积极深入一线教学课堂,深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室和教学团队。

充分把握排球的学情,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在学生、教师、学校三维机制的构建下,将排球课程的结构主导与专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结合与发挥,提升排球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在顽强拼搏中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结语

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排球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融合的方式渗透到排球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中,面对新时代排球课程思政融合困境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并把这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5]通过明确排球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引领,构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将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立德树人而润物细无声,为解决体教融合背景下排球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方案提供设计理念与解决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奋斗终身的时代担当新人。

猜你喜欢
女排排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红楼女排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