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活动为载体 深化学生审美体验

2022-03-17 17:24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顾思薇
天津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首歌音乐作品旋律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顾思薇

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也要发挥音乐学科和音乐文化的育人作用,以音乐活动为载体,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达成引导学生三观成长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美育专题教育之外,应该推动美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推动美育工作的常态化。基于此,本文从对加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入手,分析并论述了音乐教育渗透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操作策略,以期为推动小学音乐工作的创新改革以及课改理念的落实提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自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理念以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不再一味地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以后人格和性格的发展形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推动了学科教育与美育的融合,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多方面审美能力。

(二)有助于反哺文化课程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往往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音乐学科或者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时很容易出现懈怠心理。通过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远大的理想,从而能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举例而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阳光少年》这首歌时,其中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尤其是对一些开始出现叛逆心理不愿意认真学习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利用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来教育学生,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精神品质与文化技能构成了驱动学生成长的两辆马车,前者决定了学生成长的方向,后者决定学生在某一领域所能取得的高度。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背景、节奏、旋律、歌词等音乐要素正是审美教学的资源和切入点,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明是非、知善恶、审美丑的能力,能让学生在优秀艺术作品的熏陶下形成健康向上的志趣,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可行性

(一)音乐作品有着感人的创作背景

音乐作品除了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还会有自身特定的创作背景,不论是作者的情感流露还是时代的呼吁召唤,这些都会为音乐作品本身增添许多厚重。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欣赏学习一首歌时,适当地为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用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歌唱祖国》时,因为这首歌家喻户晓所以很多学生已经会唱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弱化技法层面的教学,为学生补充这首歌的创作背景:“1950年9月15日,作曲家王莘路过天安门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吸引,看到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随即心潮澎湃,在爱国激情带来的灵感下,歌词的梗概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当学生了解到这一故事后,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精神,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音乐作品有着动人的节奏旋律

“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强调了音乐作品能跨越种族、文化以及语言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首听不懂的歌曲或者单单是一段伴奏也会直观上觉得“好听”。这就是音乐旋律的力量,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审美价值。根据音乐作品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开展美育工作,不论是集体的乐器演奏还是优秀作品的赏析都能唤醒学生心中情感。例如,在学习壮族地区的扁担舞时,教师可以按照“欣赏、讲解、体验”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充满民族风情的旋律中起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壮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提升文化审美能力。

(三)音乐作品有着精彩的歌词表达

歌词的品质决定了一首歌曲质量的上限,许多优秀音乐作品的歌词自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些对仗工整、辞藻精美、情感真挚的歌词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要加强对歌词赏析的重视,将创作者渗透在歌词中的情感剖析出来,带领学生感悟歌词的美。以《我们的田野》这首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歌词,便于学生后续演唱时的发声,同时体会歌词描绘出来的美景。“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金色的鲤鱼”“蓝色的山群”,歌词中的这些美景构成了整个田野,将丰饶美丽的山村描绘得栩栩如生,当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时,那么对歌曲的演唱也会更加饱含情感。

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感受动人的旋律,培养学生艺术审美

游览故宫建筑群时,我们会感觉到庄严美丽,被其严谨的格局和对称风格所震撼;漫步苏州园林时,我们会被曲折的游廊所打动,会为那步移景异的精妙而赞叹,这就是建筑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在欣赏张择端大师的《清明上河图》时,我们会被精妙的构图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牲畜以及房屋等元素震撼,这就是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热爱。

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中,律动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歌曲的旋律中学生的肢体进行有规律的动作,能有效地实现音乐节奏和肢体语言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文化力量、思想底蕴以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好动的他们很容易随着歌曲动人的旋律而律动起来,在实现个人情感表达的同时,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进行律动。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音乐舞蹈风格,从而激发学生对藏族歌舞艺术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能随着歌曲的旋律进行律动,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特点,并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想象身着彩色盛装的藏族人民跳踢踏舞的热烈场面。在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藏族踢踏舞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踢踏舞注重的是舞者脚上的跺、踢、跃、踏等动作以及产生的音响效果。这一舞蹈的节奏感非常强,与《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的旋律很容易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歌曲声中手牵着手跳踢踏舞,通过身体的律动感受藏族歌舞艺术的美感。

(二)赏析歌词的文采,培养学生自然审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不论是蔚蓝无垠的星辰大海还是充满生机的一草一木,都有着自身的魅力。就像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然美景总会带给我们各种审美体验,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价值观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中学会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景。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选曲都非常符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优美的歌词中描绘着现实生活中的美景和动人事物,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歌词的文采培养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就可以结合歌词内容渗透审美教育。这首歌由刘枳老师作曲,乔羽老师作词,陪伴了无数小朋友的童年,为几代人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因为它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旋律,更有诗画一般的歌词,能让学生在歌唱的同时在脑海中浮现北海公园春日的盛景。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北海公园纪录片中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正划着小船游览公园的美景。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及对歌词中描绘的景物融合想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由于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许多学生课下都听过甚至会哼唱,所以经过简单地领唱带动,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演唱,这为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首先,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合唱的站姿调整,要求学生身体直立、肩膀放松、深呼吸慢吐气、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并讲解了发声技巧:笑肌提起、眉毛上扬、口腔打开;其次,笔者开始进行分声部练习:“我们都是少先队员,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二组是雏鹰代表队,进行高声部演唱,三四组是雄鹰代表队,进行低声部的演唱。大家和老师一起,伴随着徐徐清风,清波荡漾,边划船边唱这段旋律……”再次,在钢琴的伴奏下,引导学生进行气息的控制练习,同时感受与低声部发声特点的区别:“雄鹰沉稳,低声部的声音需柔和、持续、稳重;雏鹰爱表现自己,高声部应明亮,感情更加丰富,但不能盖过低声部,让两个声部失去平衡。”最后,是合唱部分的练习,学生在集体歌唱中被“小船悠悠,随波荡漾,倒影婆娑,红墙绿树,鱼儿浮游”的美景所打动,实现了合唱学习与自然审美的统一。

(三)走进歌曲的背景,培养学生社会审美

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它不仅仅源于实践,其本身也是实践的存在形式之一。比如,为人类进步事业奉献的行为与精神、为国家独立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以及刻苦奋斗、建设祖国的人和事物,都具有极高的社会审美价值。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中人与事物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发现美、靠近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些背景或感人、或悲壮、或值得纪念。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歌曲时,要注意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歌曲作品的精神内核。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课外音乐作品《你是谁》时,歌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学生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可能会直观地感受到这是在歌颂部队官兵,却不知道具体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这首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1998年抗洪武警官兵所创作的,1998 年6 月,湖南、湖北迎来了雨季,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上涨,长江也是受到了影响,七月中旬,三峡一带的降雨量远远超过了往年,一场全流域特大洪水因此爆发。在这场天灾面前,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冲上了前线,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奔赴在洪水中救下了一个又一个人。为了堵住堤坝的缺口,驻防的解放军扛着沙袋毫不犹豫就跳进了水里。正是在这一感人至深的背景下,作者含泪写下了这首歌。当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为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可贵,从中感悟到社会美。再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少先队的章程、纲领等背景知识,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该肩负哪些责任。这样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价值导向,从而拓展自身对美好的认知,努力成为追求美好的人。

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课堂内容、氛围营造的要点

(一)审美与实践相连,引发主体参与实践

在备课时教师要挖掘更多的音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教具以外的更多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切实的实践、参与,拉近与音乐艺术的距离,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审美与情感相系,助力主体审美感知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不能止步于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技能,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成长,加强培养倾听、欣赏的能力,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更深层次地感受音乐作品。

(三)审美教育常态化,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审美教育不应是脱离日常课堂教学的,而是与小学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体验。教师要坚持做好相关教学设计工作,以保证审美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反哺文化课程学习效率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节奏旋律以及歌词等也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和切入点,保证了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和审美教育相互融合。教师可以着重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以及社会审美进行培养,让学生在音乐艺术活动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落实,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首歌音乐作品旋律
春天的旋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就是这首歌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