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 王庆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明确生活即教育是人类共同始终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人们在种种生活中受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又能改造生活。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群,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要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限制,过去的教学中多是进行理论讲授,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实施授课,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不足,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格,生活化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进行交流,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蕴涵和教育,教育又源于生活。在过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较少与生活内容联系,或者引入的生活内容与小学生的距离较远,难以有效吸引住学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内容,挖掘生活化元素,制作生活化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从而开展趣味的新课教学。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这些事我来做”,通过研读课程内容、明确基本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与体谅父母的辛苦,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少给父母添麻烦,做力所能及的事。根据这个基础,教师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图文课件,展现一些生活化情景:小敏每天放学回家后主动扫地;小刚放学后负责喂家中的小羊;周末上午,小亮提前淘米做饭,等待家人下班回家吃饭。根据这些生活化情景提问:“大家平时做过这些家务活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有的学生说“我都做过”,有的学生说“有的做过,有的没做过”,还有的学生说“我家没有小羊”。然后继续提问:“你还会做什么?”有的学生说“我还会做菜”,有的学生说“我会叠衣服”,还有的学生说“我能洗自己的衣服”。接着让会叠衣服的学生尝试展示给同学看,讲解如何将自己的衣服叠放整齐,获得了同学的一致好评。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能将这些家务活做得又快又好,互相探讨一下做家务活有哪些好处,通过普通的家务活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讨,趣味化进入本节课程。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先要做好新课导入工作。教师需要根据课程主题内容,搜集与整理丰富的、贴近小学生生活的生活化资源,借助电子课件与大屏幕生动展现,创设生活化情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再让学生完成简单的生活化任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新课导入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师生共同分析与探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理论知识结合,更好解答相关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结合相关课程的课题与内容,在生活中或互联网上搜集与引入生活化生动案例,将其导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运用所学理论解读案例,也可以借助案例更好理解课程知识。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网络新世界”,包括互联网与生活的关系,互联网运用的规则,正确看待和参与网络游戏等内容。教师通过做好备课工作,根据课程内容与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遵循网络规则和讲究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认识网络游戏的利弊,避免沉溺网络游戏。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很多课题和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根据其中具体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图文并茂地展现,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解析案例,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化内容“挪”到课堂上,即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化真实情境,将学生更好调动起来,引发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参与探讨,形成积极活跃、热火朝天的课堂环境,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资源,先介绍一些背景,然后让各小组适合分角色对话和试着表演,之后小组可以上台表演,其他小组学生要认真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学会沟通交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当与他人产生不同看法时,要学会理性看待,尊重他人的观点与看法;学会坦率沟通,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本课教学,教师先布置自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活动园”中的案例,试着进行分角色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一组表演班上同学讨论篮球比赛的事情,三名学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讨论过程整体比较和谐;另一组试着练习表演梁同学和吴同学的对话,因为吴同学下棋速度较慢,引发梁同学不满,两人发生争吵。之后,教师让两个小组上台分别模拟表演这两个生活情境,并借助大屏幕进行布景,下面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基于这个生活化情境,教师让学生思考:“同一场篮球赛,同班同学为何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一对好朋友为什么也会发生争吵呢?”先让各组学生自行思考与探讨,提问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成长环境会让人们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看待问题的立场有所不同,当产生不同看法时,如果只坚持自己观点而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就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冲突;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分歧,学会换位思考与合理表达。
根据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模拟表演生活化情境,可以进行生动直观地展现,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评与总结,能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还会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超出他们的认知范畴,或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或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解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就包含一些类似的课程,课程中包括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借助丰富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一起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协商决定班级事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充分做好备课工作,结合新课改教育理念,基于基本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熟悉班级事务决策的一般形式,学会处理班级事务的一般程序,能通过小组探讨交流,解决班级事务,感受民主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意义。通过“活动园”部分的学习,可以明确班级活动中班会流程是:班会主持人履行职责,提醒大家注意事项和要遵守的规则;提案人介绍提案的主要内容;各小组充分讨论,积极表达意见;采用协商或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公示最终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拜访秋天”的主题活动资料,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活动方案,先在组内进行探讨,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班会流程,开展一次小型的班会活动,班长作为主持人主持这次活动,依照民主讨论程序,针对两份提案进行共同决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将这两种方案结合起来,增减部分内容:周末去大自然中欣赏美景,辨认农作物和树木,在校园中参与清扫树叶的劳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朗诵经典古诗词的活动,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取得了不错的探究结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先通过图文并茂讲解课程知识,让学生熟悉基础的理论,然后根据课程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营造积极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名学生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畅所欲言、表达观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学生表达和交往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后复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进行课后复习,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落实减量提质、减负增效,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知识,设计与布置丰富多样的生活化课后作业,包括简单的书面作业、合作探究作业、课后实践作业等。生活化课后作业,能启发小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不仅能更好巩固知识,而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通过研读本课内容,做好备课工作,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青铜器、丝绸和瓷器等古代的发明创造,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领先世界的技术创作;了解四大发明以及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启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生活化作业:1.总结本课内容,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2.我们现在使用的什么东西曾经是我国首先发明创造的,试着在生活中寻找;3.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我国古代还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创造。以上作业与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息息相关,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还包括让学生自主探究的作业,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借助互联网进行探究,能有效启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布置类似的生活化课后作业。
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表现,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分析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辅助学生复习课程,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还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要在社会中开展教育,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一定的生活技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拓宽眼界、拓展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教师还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小学生对现实世界、未知事物充满了求知欲,根据课程主题组织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育人效果更为突出。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自主选择课余生活”,通过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在自主选择中,还要听取父母和教师的意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争取锻炼与成长的机会;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课余实践活动,可以健康地成长。基于这个背景,教师让各小组合作,共同商讨在课后服务时间、周末时间都可以参与哪些生活化实践活动,有哪些注意事项。经过一系列的小组探讨,明确课后服务时间可以开展跳绳、拔河、合唱、书法、剪纸等活动,利用周末或较长时间开展机器人制作、植物栽培、与家人购物或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根据小学生商讨的课后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还要强调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去图书馆阅览时要保持安静,外出游玩时不能乱丢垃圾,不要去河湖旁玩耍等。根据不同的小学生的情况,教师针对性布置生活化实践活动,或者带领学生一同参加相关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发展学生协作精神、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更好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潜能,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更好地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构建生活化教学实践方案。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学,引领学生通过生活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积极参与各项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