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 闫晓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是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综合体现的有效载体。但对语文教师来说,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这是因为初中生普遍对写作兴趣不高,有的还产生了倦怠心理、厌恶心理,甚至对抗心理。因此,建立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引导,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持续的写作兴趣;还要克服一些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以及倦怠心理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科学调整心理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意识以及健康的写作心理,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对学生写作良好心理的塑造就在于,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同时,学生所形成的写作习惯,也要符合社会大环境的需求,能受到认可。这样的一种写作心理称为健康的写作心理。同时,通过写作,使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就感,产生良好的情绪,同时增强自控能力。可以说,写作这一技能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较为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就是写作能力,从中可以探知的写作活动包含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可综合体现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且贯穿整个写作过程,包括搜集整理素材、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遣词用句、修改润色等环节,写作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在于要对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规律进行了解与探究,如此才能真正找准学生在写作时产生倦怠心理、畏惧心理的原因,追根溯源之下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切实、科学地调整学生不良的写作心理。
而写作心理之所以比较关键,从一些考试中就可以一探究竟,一些学生平时作文成绩都比较高,可是进行现场考试则会失手或者失败。在众多原因中,发现心理原因是这一失败的主因。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段落写作,之后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作文,通过小学时期的练习写作,学生到中学时可能已经写了上百篇作文,应该对作文比较熟悉了,但依然有学生碰到作文就喊头疼,拖延症发作,直到最后一刻才勉强写出作文。作文写不好,作文能力也过不了关,这也成为一些初中生存在的写作问题。在一些作文考试中,学生命题作文扣题不紧,而且写出的作文用词干瘪贫乏,内容像流水账一般,词不达意,顾此失彼,语言干涩。从众多作文中就能发现凸显的问题:立意单一,作文程式化;千人一面,作文结构化;缺乏新鲜感,作文陈旧化。
在作文练习中能发现学生的一些惯常心态。
不少学生对写作文直呼头疼,不愿意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由此还产生了厌恶心理,有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咬烂笔头,但就是写不出。这部分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仿佛有了巨大压力,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有学生说,一看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命题作文时,心里直叫苦,感觉作文题目离生活十万八千里,自己的头脑空白,心情变得沉重,如果说硬着头皮写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就好像要榨干头脑每颗细胞,只能草草应付差事。
有学生对写作缺乏热情,因此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应付过去就行。与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表示作文花费的时间太多了,一篇几百字的作文练来练去,还要不停地修改。尽管如此,自己的作文水平不见“涨”,认为实在没有劲,还不如把时间放在背数学公式、英语单词上。从说这些话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对写作抱有成见,因此不肯下深功夫,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写出的作文也平平淡淡,难以进步。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第二天又要交作业,不到最后一刻,学生是不会拿起笔写作文的。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太少,自己写不好作文,听到作文自己头发胀、脑发昏,不知道如何下笔,该怎样表述,而每次写出的作文总是得不到教师的肯定,由此让产生了倦怠心理。
在班级中还有一部分学困生,先不说写作水平,就学生是否按时交上作文,实际上都成为一件难事。由于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作文态度也不积极,教师难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而在作文讲评课上,学困生的这些作文常常成为被批评和对比的反面教材。这样处在一种经常受批评以及遭指责的境遇中,学生心中滋味万千,周围学生投来的奚落、嘲笑、讽刺等的眼光与话语,致使这部分学生完全萌生对抗心理而自暴自弃。
心理学认为,动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某种客观事物可满足这一需要,进而伴随应激状态的需要,激励人们行动,自然成为有效的动机。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有的教师过于关注教材有关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不多,教师也只结合教材,以个人的见解进行作文的命题,很少顾及学生的想法以及需求,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以及有充足的素材可写,而学生又是否有兴趣、有动机投入写作?由于教师只凭单方面的想象而进行写作任务分配,实际上让学生产生不了兴趣,也谈不上真情实感,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写作文,从而由怕生厌,导致这一不良写作心理的产生。
面对初中生在写作文时体现出的各种不良心理,作为初中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学生的写作心理素质比较差,究竟能不能写出好的作文?笔者认为,答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点播者,是为他们传播正能量以及疏通心理郁结,指引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指引者,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而这一解决学生写作心理问题的良好手段,往往被不少教师忽视。在写作教学上,教师的冗长讲述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精讲,及时给予学生贴心的鼓舞,这样将起到有效调剂学生写作心理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认知需求,要站在学生的这一角度思考问题,审视和反思自我的教学是否进入学生的心里,要精细地研究,为什么这一命题作文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而打通他们写作思路的关键点又在哪里?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讲、要多鼓励评价学生,要把思考的这一权利交给学生,不至于使学生屡次忍受教师的冗长讲述,避免他们对作文的心理以及态度从倦怠、厌恶、畏惧发展到对抗,避免这些不良心理成为提高作文水平以及质量的绊脚石。
对作文具有调配、支配作用的关键力量,就是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通过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写作心态进行研究,教师以此进行分析,找准问题根由,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有效控制一些不良心态的发展,采取教学的主动权,积极地运用科学策略帮助学生疏通不良心理,使学生朝着积极而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写作心态,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命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写作欲望,使学生在教师巧妙指引与鼓励肯定下,逐渐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由此也能逐渐提高各自的写作水平。调整学生的写作心态,及时满足学生写作心理需求,并非一种消极而被动的应急状态,更需要将这一需求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写作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帮助学生清除写作心理障碍,使学生在作文中摆脱一种焦躁不安的心理阴影,充分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从欲言又止到想说就说,从语言枯竭到乐于倾吐,最终到写得又快又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机,成为对学生心态进行关注的最佳时机。要让学生对作文的命题感兴趣,首先就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所命题的内容正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读题中就产生一种亲切感,无形中降低心理层面上的难度,适度地减轻压力。另外,要结合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及心理诉求,对学习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要求,对中等学生提出普通要求,学困生的要求则再降等次,使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在批改作业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基础比较差的这部分学生的作业,在批改时尽量做到面批,以正能量评价,随时随地地进行,及时抓住学生在文中的一些闪光点,如说用词精准、某句话表述流畅、某个情节生动等,由此也能让学困生的心理受到鼓舞,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作文也有一些闪光点值得教师赞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作文辅导,在这样一些有针对性的命题以及批改讲评中,使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也能从这些针对性的指导下,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而原本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慢慢地接受写作文,从中体验到乐趣,还有些优秀作文,教师可以推荐到报纸或者杂志上面,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升自己,肯定自己。
为了摸清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还要主动俯下身子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就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进行探讨,发现究竟是在教学上疏忽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还是认知水平的关注,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作文学习和借鉴,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的不良写作心理,对学生多一些肯定、鼓励与表扬,少一些指责与批评,为学生介绍一些调整应试作文心理的好做法、好方法。比如,应试作文前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醒和暗示,“我能行”,逐渐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避免由此滋生新的盲目自信,或畏惧的写作心理。而教师也要利用有效的评价机制,随时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对学生的写作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的作业训练中,就学生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状态,教师则要借助对作文的指导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心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评价,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满足以及弥补学生在一些写作心理需求上的缺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容易对作文产生惧怕心理,心态消极,与其在写作文时所得到的消极评价,如分数过低、作文修改比较多等有关。而这样的一些评价,实际上对学生的心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之发生变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利用积极的评价调整学生的心理,就学生在构思作文时提前给予指导以及评价,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变得从容,思维也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而在写作中或者之后的修改上,教师要及时给予修改性的意见,既有肯定,也要提出其不足,帮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也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
写作文实际上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艺术性再现,借助作文抒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是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一种精神劳动。引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从生活入手,引发学生产生亲切感,自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陌生感。先结合写作主题进行生活经验的回顾,让学生写自己所熟悉而又深刻的生活经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因此,在进行写作中,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写作素材的挖掘,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学生取材生活写作,不是复制粘贴和翻版,更需要艺术化地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与创造,不仅充满了真情实感,还能找准关键点,有轻有重、有虚有实、富有情节性,更能打动人心。结合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教师应让学生回顾和挖掘在日常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事情,找准写作的动情点、兴奋点,由此拨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感而发,这样他们自然也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有实料的好文章。这样的作文,不仅让学生乐于表述,更让学生感受到文情并茂的文章如何写,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生命线在于情感的抒发。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中引导学生挖掘情感,触动动情点,在这一情感冲动下,学生心理掀起情感涟漪,迫切地想直抒胸臆,想将蕴涵于文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让整个文章有情有味,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总之,调整学生健康写作心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摸清原因,对症下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情操,培育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