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优化设计策略

2022-03-17 16:26:55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黄来桂
天津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内容

■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黄来桂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实践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参与,讲授式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对教学活动做出具体而有效的调整,让学生能切实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通过多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探索的热情和主动性。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途径,从而设计多样的导学活动,带动学生参与课堂。高效率的课堂工作离不开前期的教学导入,一段好的课堂导入能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铺设基础。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涌现与教学技术的突破,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教师也愈发注重教学导入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但探索的成果并不是都是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可在借鉴其他学科经验基础上,结合学科需求与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承接式导入,完成知识迁移

课堂导入究其本质而言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即将接触的知识,而想要强化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能力,就要从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拓展、延伸,进而慢慢导入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这样知识学习在学生眼中更加缓和,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因此在课堂导入分析的过程中,承接式导入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导入手段,且导入效果也相对较好,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效率和质量,同时在承接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固,巩固已学的知识。承接式导入又名复习式导入,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然后在复习的过程中延伸到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建立起基本的认知。学生对学习新知有了铺垫,学习的自信心会得到提升。运用承接式导入,教师一般可通过新课开始前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之后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程。承接式导入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讲解,而是旨在引导学生的知识思维切换,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

例如,在“假日多乐事——绘画作品的创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设计自己想要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本节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将前面学过的直线、曲线、形状、图像复制和移动等内容再次进行操作,进而实现有效的复习。学生在进行操作后,能清晰地梳理绘图的各种操作,之后绘制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应用本节的新内容,还能将之前学过的操作应用进去,进而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电脑绘图的技巧。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巧妙地承接旧知识,延伸新的知识,这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同时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便于学生接受,进而有效提高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成效,为后期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好铺垫。

二、启发性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学科思维培养是现阶段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和保障,学科思维的养成显得十分必要。学科思维养成会贯彻落实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导入也同样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而启发式引入也是现阶段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手段,且在学科思维培养上效果相对较好,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也相对较大。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与主体,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与参与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教师应该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思考、探索,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的导入,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个人思维,促使其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比如,教师在教学“封面设计师——艺术字的应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多个宣传册封面,让学生说一说宣传册封面有什么作用与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教师展示的资料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字,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主题“艺术字的应用”,让学生能积极、热情地参与本节知识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个人思维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再如,教师在教学“搬家总动员——图像的移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故事情景的方式导入教学的内容。

又如,小明和李爷爷的关系很好,他非常关心李爷爷。像往常一样,小明到爷爷家看他,一进门便看到李爷爷家的花瓶都放在了地上,李爷爷说刚买了架子,想把花瓶重新摆放一下。下面是李爷爷家的图片,同学们能不能把李爷爷的花瓶摆到架子上呢?然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图像的移动”这一内容,在这样的背景带动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快速的提升与发展。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图像的移动将花瓶摆放在相应的位置,通过具体的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操作的欲望,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思考是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激活学生的疑问,之引导思考,让学生了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索热情和个人思维能快速得到激发,进而提高课堂的导入效果,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情境化导入,打造趣味环境

就小学生本身的学龄特点来看,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则显得十分必要,而情境化教学的引入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情境、构建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更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展开授课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教学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这也为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例如,多媒体技术,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具,也是信息技术成果的一种展示。所以,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工具,打造情景化的导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化的展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剖析教学的内容,按照其内容为学生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巧妙地将教学的内容展示到学生的眼前,同时在多媒体的展示下,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比如,在教学“片头我设计——动作路径的使用”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迎中秋庆国庆书画展”的视频和画作,展示作品挂起的动画,引导学生,揭示课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同时插入迎中秋庆国庆画作现场视频和画作,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点出本节学习内容:将绘画作品挂到指定位置,并通过不同路径产生动作重现挂书画的过程动作。

又如,教师在教学“开心游乐场——图像的旋转和翻转”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本节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照片视频,通过旋转和翻转的方式将里面的图片进行处理,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一种图片的不同种展示方式,从而使学生对图像的处理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照片制作视频素材,通过旋转和翻转等多样的方式得到不同的照片,然后帮助学生将制作的照片放置到视频中,让学生在实操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通过真实活动的多媒体化的导入,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触,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四、生活化导入,拉近知识距离

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学学生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相对较少,进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上面临较多困境的问题,通过生活片段和生活情境的导入,可以让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连接。以生活为基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能力最有效、最适合的方法。所以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素材的选择要结合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拉进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削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陌生感。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设计成生活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剖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元素与问题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探索心理。

比如,在教学“调整图像大小与扭曲”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志愿者身份帮助“国粹展览中心”环境效果图建设为活动主线,共设置三个层次的任务开展教学,实行先自主探究任务加知识巩固,分别是:基础任务(学习“重新调整大小”的基本操作方法);灵活任务(学会“拉伸与扭曲”参数的设置);拓展深化: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布置整个展览大厅,学以致用。看似简单的问题,巧妙地将本节的主题与志愿精神和环境创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跃跃欲试的同时找到了探索的方向。

又如,教师在教学“资料巧整理—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辅助学生快速掌握理解知识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杂乱的房间图片,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进行整理。很多学生能想到,将同类的东西摆放到一处或收集到一起。通过对房间的整理,教师可以对比性地展示一张电脑桌面的图片(图片中要有各种文件)。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能看到桌面上有表格文件、文档文件、PPT文件等多种类型的文件。这时教师可以引出文件夹的概念,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将文件移入文件夹,让学生通过观看掌握整个的移动过程。最后,将整理好的文件与原来的桌面情况进行对比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强烈的认识与探索欲望,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训练。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活动能让学生感知生活和知识之间紧密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活动既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让学生把握好探索、学习的方向,而且志愿者帮忙解决问题的导入减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陌生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成品化导入,激活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知识的展现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展现的方式较为丰富,其中包含丰富的文本、多样的图形,还有动态的动画或视频等各式各样的形式。教师可以运用基于信息技术形成的优秀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制作或选择现实中已有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成果,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并让学生更深入的感悟信息技术,丰富其信息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比如,在教学“版式我设计——文字的修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如何美化《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进行导学,为学生提供空白的歌词和三个不同风格的成品歌词文档,通过这些文档作品的对比让学生进行思考:怎样将单一的文字美化起来呢?通过优秀成果的展示,学生会自然地产生疑问,之后就可以现场为学生展示设计美化的过程,进而激活学生的操作欲望与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导入活动的效果。

又如,教师在教学“健康绿道行——图像的复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操作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图像复制的特点。首先,教师可以复制一张图片,然后将图片粘贴到不同的位置。学生会对此产生疑问:为什么教师能将相同的图片放到不同的位置?借助学生这样的疑问,对学生开展图像复制的教学。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过程,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快速提升,学生会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提高小学时期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深入剖析教学的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通过导入环节的启迪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促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深入探索、研究,结合实际和技术发展,设计有效的导入,逐步走向序列化、平台化,常态进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进而确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