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2022-03-17 16:02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陈爱英
天津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区角区域幼儿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爱英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置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探索、发现、完善的机会。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领域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没有固定的目标和模式,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材料选择、空间安排、活动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乡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差、班级空间小,幼儿人数多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影响和制约了幼儿的区域活动的开展,本文从环境、内容、过程这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以及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区角设置与规划不够合理

1.区角规划较凌乱。由于班级空间小,教师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区域活动角的区隔,因此区角的规划会出现凌乱现象。例如,同一类区角不集中,同属于益智区的数学区、科学区、操作区零散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区域材料柜因规划较为分散而让空间显得拥挤;有的班级为同一类区角只配备一个材料柜,幼儿活动时取用材料造成来回跑动,场面混乱,同时,区域材料柜由于存放材料过多而变得杂乱。

2.区角设置较单一。乡镇中心幼儿园班生人数多,班级空间小,因此教师设置的区域较少,幼儿班级只设置美工区、阅读区等容易投放材料的区域,设置的数量只有3~5 个,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区角活动作为集中教学活动的补充,是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的场地,单一的区域设置严重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均衡性。

3.区角安排互干扰。为了改变单一设置区角的现状,教师采用部分流动区角的设置方式来丰富区角的内容,但对流动区域的合理性欠缺考虑,动静混乱,致使很多区角无法很好开展活动,出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无法施展手脚等诸多现象,影响区角活动的质量。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够科学

1.材料的投放过于泛滥。教师为保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丰富性,对于区域材料的添置不遗余力,只注重量的积累,导致材料投放泛滥且杂乱无序。例如,教研活动时,有小班教师提出:“班级中的区域材料非常丰富,可是孩子们更换材料的现象频频发生,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这是为什么?”正是由于材料过多且未进行分类,影响了幼儿的注意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现不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的教育目标。

2.材料的投放缺乏目的性。材料蕴含教育目标,有利于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部分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上随意且盲目,例如,在大班数学区摆放冰盘,盘中存放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四种圆形木块,幼儿进区后取出冰盘,将图形木块放在手中摆弄,然后放在桌面上叠高,再摆弄再叠高,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三遍后,幼儿就停止了手中的动作,开始无所事事。

3.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不同幼儿的能力发展各不相同,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却不能充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中班操作区“包饺子”提供的材料是饺子皮和豆子,幼儿把豆子当馅儿放在饺子皮上,尝试数次都无法将饺子皮包好。又如,小班操作区“给小动物喂食”提供的材料是动物模型、勺子、豆子,由于材料品类过少,幼儿将豆子喂进动物的嘴里数次后容易失去兴趣,导致豆子掉地造成脏乱。

4.材料的投放缺乏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部分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时盲目追随他人的成功经验,忽视了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例如,在益智区中,教师投放幼儿不懂的围棋和象棋,即便后续再投放步骤图,入区的幼儿依旧寥寥无几。以上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显然没有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以及幼儿对它们的兴趣和需要。

二、班级小空间区域活动的设置与指导策略

(一)以环境为前提创设积极氛围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创造积极的、和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规律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当做好前期的环境创设工作,为幼儿开辟一片既有利于互动交流而又能保护个人隐私的活动空间,使幼儿在模拟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1.在整体设计上要突出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地区文化特色,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区域。例如,南方地区的幼儿园可以利用水流、模型、花朵等打造“江南水乡”,让幼儿在类似于生长环境的空间中充分感知、开心模仿、主动交往。

2.在材料投放上要注意针对性。区域活动的设置,离不开功能材料的投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为不同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材料,调动不同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对小班幼儿要加强生活类材料的投放,对中班幼儿可以加强艺术类材料的投放,对大班幼儿则可以投放具有创造性、合作性的探索性材料。例如,为提高大班幼儿对数字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供了贝壳旗子、瓶盖、玻璃弹珠等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3.在规则安排上要强调提示性。幼儿是区域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不妨“后退一步”,尽量减少显性的教学规则,而用一些必要的图示、范例来让幼儿体会和发现其中的规则、流程。如此一来,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体会自己的进步,感受成长的喜悦。一般来说,幼儿的学习性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常常与任性、顽皮、偏执等挂联,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充分的鼓励和保护,不要盲目干涉、打击。为了让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则有感性认识,本园教师推出了“玩具超市”,辅助幼儿设计“上货”“销售”、“售后服务”等游戏规则,让幼儿逐渐加强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认识。

(二)以内容为切入点促进整体发展

1.融合主题活动。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此,在区域活动设置中,要采用幼儿喜欢、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突显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将“我爱我家”“可爱的小动物”“小厨房”“小老板”等主题活动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来,在锻炼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匹配幼儿兴趣。在区域活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具有艺术爱好的幼儿,可为他们举办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如用他们的拼图、手工花、陶土作品等举办展览。由幼儿兴趣点拓展而来的区域活动内容与其自身需要相互促进,能够有效地培育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加强互动合作。在幼儿教育中推广区域活动,其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激发幼儿各方面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增进幼儿之间合作的频率和深度。例如,可以将幼儿在美术区创造的作品装订成册,投放到图书区供大家浏览学习。这不仅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实现功能叠加,还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以区域材料为抓手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1.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投放应有目的性,教师要考虑材料是否符合该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实际发展的需要。例如,中一班美工区为结合主题活动“走近畲家”提供了纸黏土制作乌米饭、装饰畲族服装、制作银饰、制作彩带等。又如,中二班生活区结合主题活动“舌尖上的霞浦”,为幼儿提供了糯米粉制作米饺、地瓜粉制作地瓜杯等。以此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体验当地资源带给幼儿的乐趣达到教学的目标。

2.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需要做到: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不同的幼儿相匹配,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操作的层次,使材料“层次化”。例如,中班操作区在“包饺子”游戏中,本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带有颜色数字的饺子皮、穿绳、馅儿等,并将此游戏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儿将饺子皮对折,孔对孔,选择穿绳将饺子皮穿编好,体验包饺子的乐趣;第二阶段按照饺子皮上的数字放入相应数量的馅儿进行包饺子活动;第三阶段教师提供各类色卡,让幼儿按照色卡进行饺子摆盘;第四阶段让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并正确记录。

3.材料的投放要多样性。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师所投放的材料要力求多样,丰富幼儿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例如,为大班的“趣味编织”,本园教师提供了芦苇、稻草、逐条、彩带、皱纹纸、毛线、不织布等多种编制材料。又如,为小班操作区“给小动物喂食”,本园教师提供了纸团、面团、花生、圆豆、珠子等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体验。

4.一物多玩。很多材料在幼儿操作过一次后往往就对其失去了兴趣,所以,材料在制作时要有多种玩法,让幼儿感到新鲜好奇,并且能够在多次动手时开发想象力。例如瓶子的用法,一是音乐区引导幼儿用瓶子打节奏,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二是在瓶子里装上不同材料,用手摇动小瓶子,发展幼儿的辨听能力;三是进行排序,按照大小或其他特征规律,以此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四是用筷子给瓶宝宝喂食,锻炼小手肌肉。

5.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游戏。教师要充分利用废旧材进行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找一找、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中探究更多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幼儿珍惜自己创作的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例如,在科学区里,让幼儿给果冻壳涂上不同的颜色后,依次按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排序,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又如,角色区“娃娃家”用纸箱当房子,报纸当桌布,纸团当蛋糕,树枝当筷子,瓶子当乐器,将废旧材料灵活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幼儿在动手创造家的过程中感受游戏的乐趣。

6.及时更换、调整、补充。及时更换、调整、补充区域材料,使区域活动保持动态,始终给幼儿新鲜感。调整现有的区域材料,使之更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每次投放新材料、出现新内容的量不宜过多。例如,操作区“夹夹乐”中,教师给幼儿准备了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夹子,幼儿在刚开始时兴趣高,用夹子夹出了刺猬、太阳、毛毛虫等玩具,渐渐地,来玩的人少了。教师经过观察、分析,认为一种夹子材料过于单调,于是把扑克牌、纸盘、纸杯等辅助材料放在夹子旁边,幼儿果然利用起扑克牌拼出桥、火车;用纸盘做成螃蟹;用纸杯做成花篮等。几天后,教师又增加大小不同的吸管、木棒等,进区的幼儿越来越多,并开始尝试协商合作,专注操作,分享成果。

(四)以过程为关键提高教学效率

1.把握入口。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区域大家都愿意参加,有的区域乏人问津。这要求教师发挥横向思维、逆向思维解决“入口”问题。对于内容相对乏味的区域,可添加一些吸引幼儿的材料;对于内容复杂的区域,可“聘请”幼儿做“讲解员”。教师需充分利用不同功能区域的作用,改善教学质量和区域利用率。

2.注意引导。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是重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教师需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根据幼儿的需要予以应答,形成互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根据需要选择介入和引导,扮演好支持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例如,“生活模仿区”通常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区域,教师要注重引导,避免“弄假成真”,让幼儿做出实际生活中纯在的不卫生、不健康的举动。

3.加强评价。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当做出准确、合理、及时的评价,并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推广,激励幼儿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实现共同进步。一方面,要加强对过程的评价,引导幼儿就区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进行交流。教师应当注意将幼儿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行提炼和升华,强化区域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予以肯定。这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有助于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准备区域活动环境材料时,应多一分思考、多一点智慧,化繁为简,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贴合他们的兴趣,巧思环境巧构材料,充分发挥这个无声老师的作用,在良性的预设与灵动的生成间构建合情合理的连接,为幼儿的成长搭建支架,让幼儿在科学学习中主动探究、快乐参与。

猜你喜欢
区角区域幼儿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指导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区角活动真有趣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