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悟促学 美成于思
——谈小学语文教学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

2022-03-17 16:17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李俊霞
天津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散文文字深度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 李俊霞

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都是教育改革后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可以有效提升其对细节的感知能力,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的开展。本文基于“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融合”的视角展开分析,着力于提升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期望可以启迪学生思想,让其受到感情上的升华。

加强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能力可以提升对课文意境的欣赏能力,这对其审美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审美能力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其在感知语文之美的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要将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审美体验与语文深度学习融合的意义

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融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阅读教学的内在呼唤,二者融合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人情味、生活味等多个方面。第一,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以人文本”,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眼光局限在课本中,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就很难让其形成审美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具有人情味,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情感体验。而所谓的深度学习,则是在学生学习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工作。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追求更深层次学习,那么深度学习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形式没有内涵。而将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情感,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喜爱、赞美等审美情感,在其中有收获、有感悟,这也是人情味的一种体现。第二,美来源最真实的生活,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东西却永远是真实的。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味”,学生的审美体验要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体验文学作品之美不仅是对生活的描述,更是提炼与升华的过程。换而言之,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融合策略

(一)感受古诗韵律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古诗词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加强情感体悟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背诵和理解诗句等表面工作上。但古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方式,也是对其情感的凝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让其感悟其中的格律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利用细节为学生营造更有意境的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在讲解《雪梅》这首古诗时,诗中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和羁绊,前两句写了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则写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在课堂伊始,教师要先为学生示范朗读诗句,让其更好地体会诗中的韵脚,以此帮助学生更轻易地掌握诵读本诗的技巧。而后,带领学生分析诗句,通过细节上的赏析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如诗中写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利用“三分”二字表明了雪与梅就洁白而言相差无几,又用“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突出了梅有着雪没有的香气。这种写作方式将画面生动地传递到学生的脑海中,让其在诗词的浸润下渐入佳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整首诗的美感,对培养其美的体验和表述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其相较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教学内容古诗词,对小学学生而言学习困难相对较大,但是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古诗词的美感也是最具特色的。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久远,在文体表达上不拘一格,各有千秋,但是古诗文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简约,古代文人墨客往往能用简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就能营造令人向往又充满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有效利用这部分古诗词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挖掘深层次的意境,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的同时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有更高的了解欲望和学习欲望。

(二)感受散文意境之美

散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其在篇幅上要远胜过古诗。从内容理解的角度来看,散文的理解难度要比古诗低很多,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但其在情感表达上又丝毫不逊色于古诗,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绝佳素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其与文字形成情感上的呼应,加深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此,教师应重视散文教学,通过分析和鉴赏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最终在写作中体现出意境美。例如,《走月亮》这篇文章就属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重点描绘了如诗、如梦般的绝美画卷。教师应用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思维走过小路、溪边、田埂等地,欣赏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从而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并且在分析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其想象力,让文中的画面逐一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激发其深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体悟、升华,从而真正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散文作品背后的意境,让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情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引入一些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散文理解上有更多的借鉴和参考,以此为中心让学生在散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帮助。小学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是相对较薄弱的,这也就导致小学生的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较多的困境。尽管散文教学相较于古诗词教学而言要容易,但是对小学生学习而言就相对较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所营造出的情境,教师需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帮助,让抽象化平面化的散文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象化的情境。而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用急于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在阅读同样文章的时候往往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为此教师只需要在大方向上作出引导和帮助。

(三)感受写作教学真实之美

孔子曾说:“方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说,在写作时要讲究文采,没有文采的文章是很难被人肯定和传播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真实之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内容与生活实际贴合不紧密,这种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文章,就像是“无根之木”,是空泛的、虚伪的。只有将作文根植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绽放更加灵动的光彩。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写出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让其体会到其中真实之美,创作出更精彩的文章。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摆正自身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认为文字够惊艳就一定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华丽的辞藻与朴实的文字都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关键在于学生如何使用。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将华丽的语言作为写作中的亮点,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华丽语言,却忘记了内容的填充,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真情实感也会被掩埋在华丽的文字之下。

(四)感受美与学习的联系

语文学习不应该是刻板、枯燥的,更应该成为发现美、追寻美的过程。因此,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其中的本质。同时,教师在分析知识点时,不要以知识为中心,而是要站在作者的情感角度上去理解其中的意境,让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层面,开展更深度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繁星》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带着学生分析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还要引导其体验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并感受其不同之处,探究作者对繁星的情感。除此之外,繁星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可以看到的景象,但学生却很少发现其中的美。对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其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并主动将美的体验运用在生活中或学习中。

(五)感受大师语言艺术之美

想要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名师作家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精心筛选甄别的阅读材料,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独有写作风格,利用大师的语言艺术帮助其感受文字的魅力,透过作品获得美的体验,促使学生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短篇作品,在小学还学过《草原》《我们家的猫》等内容,其文字的表述方式简洁质朴、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京味儿”。在展开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直白、简单的语言美,如“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等,这种简单的写作手法能透过文字给人们营造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结合作者的其他作品,更好地感受到大师的语言艺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语言艺术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六)感受不同文体之美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内容丰富,其主要内容以现代短文为主,其中穿插着古诗、小说、散文、童话、文言文等多种文体。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使用对比的方式,感受不同文体的写作、结构美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匆匆》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具有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的文体、结构,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在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得匆匆呢?”等,通过分析、朗诵阅读的方式,感受散文给人勾勒出的意境美。

又如,在《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中,这是一篇经典的欧洲青少年读物,以人物自传为主,其对环境描写、细节刻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等,通过第一人称的讲述,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绝望、困境,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再如,在《迢迢牵牛星》中,作为我国经典的古诗词文体,其有着极强的押韵感,如在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u”的拼音,朗诵起来给人带来别样的韵味,如“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许,脉脉不得语”等。教师利用不同的文体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章美感,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认知,丰富其文学素养,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七)感受单元阅读整体之美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每一个单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展开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单元的主题展开讲解,在主旨思想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单元整体给人流露出来的美感,让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时候展开深度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想法,创设全新的课堂学习氛围,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学习单元主题与“父爱母爱”为主的时候,学习完单元所有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父爱、母爱表达方式的不同。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表达对父亲、母亲不同的评价,给年幼的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学习完知识内容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父爱较为隐晦,在利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要使用深沉、暗喻的方式呈现”“母爱较为温柔,在利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使用直白的方式更加符合形象”。这样的分析方式能让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也提升了学生对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下用文字勾勒出的形象,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在分析分文的时候,也加强了学生对文字理解、分析和运用的水平,同时达成了深度学习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其和单元主旨产生呼应与情感共鸣,促进审美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融合,不仅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且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较大的益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悟课文中蕴涵的美,让其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课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审美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提升其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其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并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散文文字深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文字的前世今生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