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2-03-17 15:58福建省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李越强
天津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策略

■福建省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越强

小学阶段对学生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养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

目前,不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时,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听讲、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难以调动,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是困难,这种教学方法与现在学生的课堂需求已不匹配,急需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形式也缺乏创新,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缺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使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这样的单一形式,最终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

目前,造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从自己的主观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喜好,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整体氛围也死气沉沉,学生从中难以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乐趣,课堂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予以充分考虑。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根本目的是进行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以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其次,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与生活实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思想基础的差别,帮助学生引导正确的道德方向,进行正确的生活行为规范,使小学生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逐步实现自身的完善,最终成长、成才。再者,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校园欺凌现象是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懂得如何避免这类事情发生,或当自己遭遇这种事情时如何保护自己。最后,道德与法治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发挥德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小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自身行为的规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以多元化教学策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综合性

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相较,道德与法治课程素以综合性著称,其内容可覆盖多学科领域,因而,单元化、刻板式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下的教学需求。生活即教育,可谓是生活教育理论本体论,而社会即学校,则为生活教育理论场所论。教育应借助多方力量满足具体教学需求。教学合一,此为生活教育理论方法论,提倡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均应遵循这一理念进行。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坚持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同时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具体来说,其一即资源整合策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最主要的是主体性活动的开展。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教师若想令课堂鲜活且生动,就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积极探索学生生活资源,并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意蕴隽永的汉字》为例,教师可将汉字制成生动形象的字卡,展示不同时期的字体,由学生讨论分析,阐述汉字演变的过程,感悟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汉字中所蕴涵的智慧结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其二即活动感悟策略。比如,在课前可组织学生进行“文字博物馆”参观,课堂中可开展互动游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感知汉字的独特魅力,并可在课堂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汉字小秘密,激发学生文化认同感,加深情感体验。同时需注意的是,在多元化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活动本身特点予以教学策略选取,而不应纯粹地为追求多样化而刻意多样化。

以多元化教学策略还体现在打造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的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终身的学习能力。开放式的课堂是基于多角度、综合性的教学理念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教学资源、内容等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让学生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各科重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亦是如此。作为与生活中点点滴滴具有密切关联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通过生活化案例指引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指引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与是非分辨能力,促进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以“我们小声点”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感受其安静的氛围,随后为学生讲解: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然会影响到别人看书、学习,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教导学生在公共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声音要小。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好理解,也可以加强记忆。又比如,在教授“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如下生活化问题:“过年了,你家里来了两位小亲戚,妈妈让你带着他们玩,你想和伙伴一起玩游戏,可是玩什么游戏呢?”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列举出耳熟能详的传统游戏,并通过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几项供学生体验,如“挑花绳”“滚铁环”“跳皮筋”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游戏的乐趣与智慧,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总结传统游戏就地取材、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其学习应为生活化的,需在真实生活片段中进行感受和体验,以具象化理论知识深化课堂实际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延续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由品德与生活等课程转型而来的,是依法治国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而来。若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尊重这一特征,研究全新教学策略,并对历史验证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应用,同时适用科学教学策略。小学生思维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社会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若教师仅盲目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灌输,学生则难以对背后深意表示认同。对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其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对相关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有效性。

以“特殊关爱 助我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前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层面,如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对自身感受到的关爱进行回忆和整理。到了正式课堂上,先将学生分为若个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随后提出笔者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如在“家庭关爱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笔者制定了如下标准:语言感染力强、声情并茂能得到三颗星;语言表达流畅清楚能获得两颗星;声音洪亮能得到两颗星;能完整讲述出故事则获得一颗星。星星的数量能在教师手中兑换相应的小礼品。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良好调动,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成效。还可以将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案例,如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争辩中意识到“尊老”为我国传统美德,帮扶亦是。

(四)借力微课攻克重难点,体现道德与防治课堂的潮流性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已然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时代。在此时代下,国家强调教育信息化,这要求各学校及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碰撞,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内容重难点常采用强制学生记忆的方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甚至还可能诱发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可借力微课形象、直观、立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习,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试种一粒籽”时,知识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果实从何而来,认识种子、掌握种植的方法。但此过程对小学生而言较为繁杂,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难以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知识。因此,在教学这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微课图片,将莲子、蒲公英种子、花生米等植物的种子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分享现实生活所见的种子的兴趣。其中,“种子生长过程”为本课难点,在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笔者将种子从发芽到收获的过程借助微课视频播放了出来,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生命的奇妙。教师在信息技术助力下,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良好激发,更顺利地完成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五)依托家校共育模式,实现德育无声教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家庭作为学生初始性不可选择的社会初级群体,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对学生今后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和比拟的。纵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很多内容都与家庭有关,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提炼家校共育的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好各项要求,鼓励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例如,以“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学习任务:学生仔细观察和感受家人是怎样关爱自己的;家长同样需要观察孩子的爱是怎样的。一段时间后,亲子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体验到相互的爱是如此温暖人心。同时,家长也可以收集日常亲子视频在班级群进行分享,不仅能增进彼此感情,也能悄无声息地将爱这颗种子种在学生内心。

(六)强化课后练习巩固,形成有效学习闭环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课内形成的道德认知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出现偏差,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学习闭环,课后强化欠缺,没有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课堂所学的知识,因此,必须要推进课后强化。例如,在教授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研活动,选取商场、公园、社区、学校等地点,收集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素材,记录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也可以采访环卫工人,通过他们了解当前城市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比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以此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知,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自身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课后强化,不仅丰富了教材资料,同时学生在调查、收集的过程中也能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真正实现了学习闭环。又如“干点家务活”一课的教学,该课的重心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做基本的家务,能主动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简单家务劳动技巧的掌握,但客观来讲,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具有较大不同,不乏学生在实际动手时状况百出、手足无措。若出现此种情况,就可能发生家长由于担心不让孩子参与家务的情况,如此一来则会使学生课堂所学“无用武之地”。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笔者在课后借助微信群与家庭进行了沟通,告诉家长要敢于让孩子尝试、出错,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逐步成长。同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家庭一分子,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是爱家人的表现,是自身成长的表现。笔者制定了一张家务劳动记录表,并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将每日所做家务记录下来,每周检查一次,看看谁干得好,谁干得多,选出其中的代表进行嘉奖,逐步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经过多次实践、练习,学生渐渐掌握了倒垃圾、扫地、擦桌子等家务活的技巧,并且将做家务视为自身的日常,从而避免了课上滔滔不绝、课后知行分离的情况,既实现了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因为诸多因素的困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通过这些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策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