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 王 莉
我国的古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遗产,古诗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也不褪色,至今还发出耀眼的光芒,古诗词韵律优美,用词精炼,表达含蓄,极富画面感。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科目,教材中有着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课题。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古诗类型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等类型,类型多样,写法各异。本文通过探究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探讨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式,并从古代送别诗着手,从感知诗人的创作意图、与诗人情感共鸣、将译说和联句的讲解训练设于重要位置来处理几个层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提供一点指导。
古代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视频。只有瘦马,只有孤舟,还有徒步跋涉,所以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现象。古人十分重视离别之情,因为很可能彼此一别经年,再回头可能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因此在小学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先朗读几遍诗词,先感受下诗词的整体语境,从大处入手,细节上推敲,感知诗人的创作意图,了解诗人的感情历程。
如在对《赠汪伦》讲解时,需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潭水、踏歌、舟的意象,对人与物、意与境的交融深入了解,即诗人有深刻的离愁别绪产生,通过与外界物境接触,将自身感情经对物镜进行描绘而抒发。教师在引导时,可不必从深度上对意象的深层文化含义挖掘,而是可从大处着手,在广度上,使意象的范畴增加,使学生能认识到对意象进行运用为诗歌常见表达,进而对学习诗歌的基本要域和方法掌握。
古诗非常讲究意境的创作。意境就是情与景、心与物的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主观感情(意)与客观物象(景)的有机统一。意境的关键词是情和境。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实作诗也一样,讲求意境。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先对古诗的境进行讲解,让学生以境入情,由诗人所描绘的环境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人的情。以境入情,以情衬境。步步分解,层层抽丝剥茧。最终让学生在意境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鉴赏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诗是李白出四川时壮游期间的作品,是诗仙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有着它特殊的感情色彩,形势动感、意境阔大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诗也是只有简单的四句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板书写下这首诗,向学生翻译诗中意思后,重点讲解诗中的“境”,在黑板上圈出“黄鹤”“扬州”“烟花”“三月”,将这六字的意境向学生分析:“黄鹤”代表分别之处,“扬州”代表所住之乡,“烟花”代表叙对之景,“三月”代表纪别之时;又将“辞”“下”“尽”“流”圈出来,向学生分析:诗人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时间的顺承关系,让人感受到流动之感,这四个动词给诗句带来了整体的运势,使全诗变得雄浑壮阔,给读者呈现了一种幽深而高远的意境。诗中有远境“孤帆”“远影”,也有长境“长江天际流”,整首诗意境深远,色彩明快。虽然这首诗是属于送别诗,但是写出来效果却是情深而不滞,飘逸灵动,辞美而不浮,意永而不悲,韵远而不虚。通过这样讲解,学生从诗词中感受到电影境头的美感,心中也被诗的意境所感染。
古诗讲究用词精炼,用有限的词句来表达无限的思想情感,在写法上会出现词序颠倒,省略某些词语和句子,甚至有时句子的跳跃性也很大,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单凭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初读时可能会很难完全读懂,想要感悟整首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就更无从下手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知识体系弄清古诗的字词句的内存含义和内存联系;要重视古诗的翻译工作,可以鼓励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书面作业或口述的方式将诗句译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贯通了解全诗的内容。
以《赠汪伦》为例,先在学生朗读大概了解全诗的基础上,然后向学生讲解整首诗,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桃花潭水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生活中对湖波的观察。接着教师对这首诗进行点评:诗从“乘舟将欲行”开篇,点出一叶扁舟离别的场景,后忽闻岸上踏歌声,朴素自然地对汪伦真诚、朴实的情感予以了表达。后两句采用比物法,用“深千尺”对桃花潭水进行赞美,但紧接着用“不及”二字经衬托来深化无形的情谊,想象奇特且丰富。教师在初步点评了诗的妙处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翻译一下诗篇。鼓励学生不要有心理压力而不敢翻译,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翻译。学生翻译完后,再用正确的译文来点评一下学生的翻译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翻译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诗的审美鉴赏力。
古诗的魅力在于诗人用了形式各异的写作技巧来营造唯美意境,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诗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讲解诗人的写作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写作技巧,让学生从写作技巧这个角度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优美,丰富学生以后的作文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向学生讲解李白的写作技巧:诗的开头两句用铺叙的手法交代了李白送别友人时的时间、地点、去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水气朦胧、繁花似锦的优美景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最后两句初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景色,但是在描绘景色中却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望着载着友人的孤帆远去,目光慢慢由近至远,直至孤帆逐渐模糊,最后只看长江水滚滚而去。诗人寓离情于写景,于景中抒情。诗中极具意境,有近境“孤帆”,有远境“长江”。诗人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景色,从而达到抒发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通过这样形式的讲解,学生的脑海中就呈现出了一幅黄鹤楼下李白送别孟浩然的离别图。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与诗产生了共鸣,深切感受到李白的离别情,从而达到以境入情。
教师可以将立意不同、但题材相同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来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较阅读,更好地掌握诗作的主题,并理解诗作者的心境和思想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四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阅读对比。
这四首诗均为写送别内容的古诗词,然而所表达的离别态度却是不同的,将其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对比学生可以从字面的意义上来比较和理解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体现的淡淡忧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词则又表现出了豪情满怀的思想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又豪爽大气。
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疑问,例如,为何同是离别诗人,感情却有很大的反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诗人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料来明确。王维送元二时,明知道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但却免不了需要经历长达万里的长途跋涉,其中的艰辛与寂寞可想而知,而王维深知,友人的远征是九死一生。而自己年老体衰,是否能够等到朋友凯旋归来再相聚属于未知,今朝一别,或许意味着永别,所以,在临行之时,王维诗作中浸透了诗人全部情意,为友人祝福,希望友人能够平安归来,自己能与友人再相聚。
而别董大则主要是指高适和董庭兰的久别重逢,短暂聚会之后又要各奔东西,是属于赠别之作。当时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当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感慨。高适虽然内心郁郁,但还是要劝慰朋友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都知道你董庭兰,于慰藉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以此来激励朋友重塑精神,努力拼搏奋斗。
同是离别诗人的境遇不同,心情也不相同,所抒发的感慨自然也会有着很大的反差,学生可以通过诗人经历与心情的对比来明确诗词的情感和用意,以此明白诗以言志的作用,对诗这种体裁就会简单易懂,不会再感到高深莫测而晦涩难懂。
古诗词的题材与立意均较为相似,因此相似的古诗可以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学,依据古诗词主题来进行资源整合,以题材为纽带引领学生进行对比体会,能通过背景资料的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依照内容划分,将其分为乡愁类、友情类、哲理类和爱国类等,再进行分类学习,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含义过程中,就能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写汪伦以歌相送,而李白则借助潭水来抒发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再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主要写李白以目光送别朋友,以长江之水来比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友人,借助朝雨、美酒、青柳来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通过对比,学生就会了解,古代送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造成的离别所萦绕的复杂情绪。所以,这两首诗主要是借物来抒发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物作为古诗当中送别代表物品。学生在遇到相似的送别诗时,就会自主欣赏,从而达到快速理解诗词含义的目的。
通过诗作者的材料阅读能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作者写作风格的掌握。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三首诗共同阅读,学生就可以从“春江水暖鸭先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对比中感受到苏轼是一个善于用古诗词来讲理的诗词高手;而通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等诗词语句感受到苏轼善于写景,其用词之准确,语言之洗练,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渗透。这也要求教师能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合理进行教学思路的安排,并从多层次与多角度让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使学生能够发现诗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领悟到古诗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古诗都是经过心灵情感的纯化与韵律化后所表现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有着较为强烈的意象表达。例如,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所提到的“唐人好诗,多争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够感动激发人意”。古代有较多送别诗都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被人广为传颂,部分名句佳品仍在广泛应用。古人写诗常抒发离愁别绪,也会借助客观外物表现出主观的情感,而其中的外物即为意象。在古代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包括杨柳、柳絮、杨花、笛声、流水、美酒、春草、长亭等。所以教师进行古代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些意象角度去剖析古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去了解古代送别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学会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赏析、理解古诗词。
例如,“流水”这一意象,李白的《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有着明显的意象表达送别中“不舍”之情。
又如,“美酒”也是古代送别诗中极为常用的送别意象,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拖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而且很多送别的场景往往也离不开酒,所以多数文人总是借酒表达“勿久别”之意。
总之,从古诗大处入手,感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深切感觉诗的意境,与诗人情感共鸣;重视译说和联句的讲解训练;让学生从诗人写作技巧上对诗进行赏析,多角度、多方式来鉴赏古诗,并能真正融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从手法、意境上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理解到古诗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古诗审美感、鉴赏力,从而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