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龙山镇四方附中 马金珍
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三大主科之一,教材中的文言文也逐渐增多。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好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文接触并不多,所以常常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学的情况,总体处在迷茫状态。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不少学生语文道路上的一块拦路石。下面笔者就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探讨。
预习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前的预习可以将学习内容在我们脑海里留下大致的印象。学生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认真听讲得以解决,就能有效吸收知识点。所以,预习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下发课前准备任务时,如果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何开始,就可以明确目标,为学生设置任务单,如查资料了解作者与创作作品时的背景、自主进行全文的翻译、对不认识的字词做好标记并尝试找到答案、通读全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文言文语法概念离现代太远,因此理解难度会很大。预习可以为学习文言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以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跟得上教师的节奏,听得懂教师讲的意思,结合了解到的作者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也能更好地理解全文,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识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是重点,与现代字词大不相同,却也有相同,有些可以利用现代字词的理解方式进行理解,而有的则不能;有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讲解不是只讲出关键字词的意思,而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理解这个字词的意思。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行”,我们用现代理解方式可能会理解成“如期同行”,而它真正的意思是“相约同行”。“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我们乍一理解就是“朋友”,但是这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文言文中的“走”,不是走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临表涕零”中的“涕”不是鼻涕,而是“眼泪”。文言文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词,“俄而”是“不久”,“欣然”是“高兴”,“去”是“离开”,“对曰”是“回答,答道”。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读音、词义和通假字都是必须熟记的。知道通假字的读音,有利于解读这个字的意思。首先,通假字的学习应该先靠学生的自学,在预习时找到文章中存在的通假字,通过查找辅助书籍找到通假字读音。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展一些内容,说一说之前学过的又哪些通假字。这样既能温故知新,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童趣》中的“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若是按照强读,我们可能将它理解为强壮,就容易理解错原意。读僵([jiāng]),当我们知道它是通假字后,便可以更好地记住其意思。还有一种通假字,读音一样,但字形不一样,《木兰诗》中的“火伴皆惊忙”中的“火”通“伙”,这个相对来说很好记忆。但也要特别的注意,一些学生会学习通假字以后,在默写文言文的时候常常出现把原文字直接换掉。例如,有的学生将“火”写成“伙”,因此,教师在教学通假字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强调,按原文进行识记。
一词多义,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范围,不同的文言文中同一个字、词在不同地方可能表达的意思不同,在相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词在不同段落出现,可能表达的意思也有可能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做不到通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教师便要采取因材施教手段,让学生多积累一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做到基本熟悉这个词大概有几种意思,这样就可以推断哪个意思最符合这个情境。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一个是“低下”的意思,一个是“社会身份低微”的意思,两个“卑”所处的情境不一样,所包含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有些一词多义的几个不同意思会有关联,如《愚公移山》中“毕立平险”的“毕”与《口技》中“群响毕绝”的“毕”,一个是“尽”的意思,一个是“全部”的意思,两个意思很接近,都有“完,绝,所有”的接近含义。“毕”在现代汉语中,毕业,完毕,也包含这种意思,因此学习一词多义,可以利用之间的关联来记忆词语的大概含义。当然还存在很多毫无关联意思的词语,如“虽席地不容闲”中的“容”是“许,让”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可以组词“容许”;“视端容寂”中的“容”是“神色”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可以组词“容色”与“神色”是近义词;“花态柳情,山容水貌”中的“容”是“容貌”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可以组词“容颜,容貌”。通过这种规律更容易探索词的意思,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关键词的理解。
文言文成功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其中寻到乐,便会产生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循规蹈矩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例如,“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都知道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诵读也不例外。死板的读书自然无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做个游戏,让全班学生站起来,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文言文,一人一句,接力的方式,前面一个人读对了就可以坐下去,读不对的学生就继续站着,下一位继续读,直到这一句有人读对了,后面的人再接下一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寻找不会的词练习读音。当然,文言文翻译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课堂开始通过接力的方式让学生一句句翻译,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其他学生可以从回答问题同学的身上,收获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点,最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指出学生的错误,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还鼓励了学生,让学生之间的知识点进行了相互交流,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好办法。
成语是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的内容,自然是比文言文要熟悉一些。而很多成语也是出自文言文,或者文言文中包含成语。所以,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这点,用学生熟知的成语带动对文言文的学习,用原本熟悉的东西带动记忆陌生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快的记忆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其自己主动学习知识,才是有效的办法。例如,任重道远,源于《〈论语〉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世外桃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蒲松龄的《山市》中有“历历在目”;沈复的《童趣》中有“明察秋毫”“怡然自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都可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学习之间也会有相应的联系,文言文里还有更多好的规律供学生学习记忆。每个人的学习记忆方式不同,教师只能尽可能地教授好的方法供学生学习,关键还在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文言文的讲解肯定少不了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也属于一个很难记忆的范畴。由于句子太多、类型太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听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之后有所记忆,但是往往换种形式,就不知道是怎么判断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特殊句式注重的是句子的理解和本身语感,那语感不好的学生怎么办呢?答案是:读,多读。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所以,熟读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判断句可以通过“……者……也”来判断;被动句中,为所表被动,见于表被动,受于表被动,被动句还可以通过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判断;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都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的,这种记忆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判断;省略句,也是比较简单的判断,可以通过句子的意思判断是不是省略句,知道是省略句也有助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省略句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省略,这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因此也比较好理解。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难判断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之前提供的例句结构,或者句式结构来进行理解与判断。
在我们学习的文言文中,《论语》里就有提到“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的重要作用我们都很清楚。文言文学习内容很多,当堂课时间内学生肯定是消化不掉的,课后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学得再认真,课后不去复习,也是很容易忘掉的,学习与骆驼吃草一样,要将胃里的东西反复咀嚼,才能保证能够持续地慢慢地奔走。知识也要通过反复咀嚼,才能长期有“饱腹感”。例如,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其他科的作业很繁重,因此语文学科最好不要布置过多繁重的任务,因为作业过多会导致有些学生常常产生干脆不做的心理,得不偿失。教师可以就当天学到的文言文关键字词或者关键句式布置一个作业任务,检测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当然,文言文的背诵默写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前下发默写任务。可以让学生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背诵,也可以在早读下课的最后十分钟进行默写,并且可以设定奖惩规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布置上课重点讲过的词语意思翻译的作业,让学生划记几个句子,判断其句式并解释其句意。如:“缘溪行”中的“缘”是“沿,沿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省略句,句意为: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里仿佛有点光亮。
文言文是个很神奇的知识,看上去都是一些很难理解的字词,但当接触过了一篇之后,就会发现慢慢也能大致看懂了,而且有些文言文讲述出来的故事是有趣的、吸引人的。每个文言文的背后都讲述了一个道理或者一种精神,是值得探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这一道理或精神让学生展开讨论,讲讲自己从这篇文言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学习这篇文言文中有没有什么典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文言文的教学是需要与学生互动的,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却毫无生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教师在一旁查漏补缺,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将更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