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主题确立策略探究

2022-03-17 14:58:25王磊唐正春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师生

王磊 唐正春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汪清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汪清 133200)

校园文化承载着环境育人的重任,也彰显着文化自信的教育姿态,随着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普遍认知,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坚持立德树人方向、凝聚师生思想、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等工作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俨然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民族文化源头处汲取滋养

关于文化,有很多种概念表述,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论》中提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生存环境的适配系统”。这种表述回避了从文化应当包含哪些内容这个角度来界定文化概念,转为通过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功用来界定文化的概念,这种表述与许多专家提出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认为最幸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这种说法相呼应。选择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解读文化的本质和功用,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非常有利,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推演方式给校园文化下个类似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生活、学习方式的总和。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师生有固有的文化背景(为了论述方便,师生固有的文化背景中所指的文化称之为“元文化”[1]),也就是说全体师生来源于社会,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有阶段性、时段性,所以校园文化如果要获得全体师生认同,就必须从元文化体系中移植一些文化元素,构建起校园域内的亚文化体系,毫无疑问,元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度协调的,不然就会出现校园文化与元文化割裂的现象,这种现象把学校塑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对于三观不稳固的学生来说必然产生撕裂感,进入社会后,感觉很多事情与学校说的不一样;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产生一些不良效果,很多教师会“知行脱节”,渐变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学校立德树人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曾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第一次把“公元前500 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2]。他认为人类至今无法超越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人物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应当说“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的高峰期,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经历两千多年还能影响当今的人们,说明这些思想具有极高的人类共同价值,得到了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认同,历经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使这些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可靠的思想,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思想依然会得到尊重和延续,因此中小学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可靠性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从文化的源头中、从文化经典中选取元素,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的稳定性、持续性,这是校园文化生命力的根本。

二、校园文化主题确立要以充足的思想理论作为支撑

在刘明武所著的《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清源浊流》一书中,他对文化的功用有一种简单直接的理解,他说:“文化,即化人之道”。文化若是名词,即指教育的内容;文化若是动词,即指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内容还是方法,作为校园文化都必须保证其正确性,特别是思想层面的正确性,唯如此,才有可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显性课程,传递给全体师生的是“真”,“真”与“善”“美”是多维一体,唯其真,才可能是善的、美的。

1.校园文化主题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环境育人能力是中小学一项重要工作,是打造全面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务必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根本,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可是还有个别学校出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口号,显然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资源和思想资源,浙江省宁波市有一所中学的校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所学校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层面都彰显出了学校据于主流思想对教育的理解。

2.校园文化主题要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才能彰显办学追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追求教育理想的外显形式,理想的本质是基于理性对未来的思考与追求,教育理想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经得起推敲和验证,让校园文化有更加深远的内涵,成为广大师生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如山东曲阜时庄中学,其办学目标是:“学六艺、做君子”,是以儒家文化为内容,以“六艺”为切入点,整体构建了校园文化,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借助校园文化表达学校办学目标的方式。“学六艺、做君子”简短朴实,但由于立足于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使其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元素,铺陈在校园每个角落。反观一些学校,后院有一片桃林,便提出一个所谓的“桃林文化”,这种缺少了必要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支撑的校园文化是纯粹臆想出来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乏味又无生命力。

三、校园文化主题确立要立足于学校历史积淀和发展

王人博在所著《1840 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用极简的笔墨描述了文化的形成。他说:“一个人重复的行为,形成了习惯;一个群体共同的习惯,就是习俗;一个地区的习俗,构成了传统;千百年积淀出来的传统,就是文化”,同样,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是创生出来的,而是学校在发展过种中累积起来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在外而言是学校的风貌,在内而言是这所学校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一定是越深厚,但这种深厚的文化处于“抑”还是“扬”的状态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的态度,面对一个处处提倡改革创新的时代,校园文化工作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继承式发展,让学校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厚重,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做事业躬行不辍,为人宽厚包容这些基本精神是恒久的;另一种是粉碎式发展,或者说是否定式发展,对于学校的历史积淀“连根拔起”,曾经有一所百年老校,每换一任校长,校园文化便“焕然一新”,最典型的是每一任校长在任期内都会提出一个办学理念。当这所百年老校组织建校百年庆典的时候,最尴尬的事情就是没有哪一任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能包容百年的办学历程。应该说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是学校所处地域、文化风俗、师生共同成长历程等诸多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这所百年老校也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只可惜这所学校的文化发展脉络被硬生生肢解了无数次,真正的文化特质只能有待后来者挖掘、凝练。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校园文化也可以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如果传承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那么服务于发展则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应当有凝聚队伍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对文化的凝聚功能进行的高度概括,中小学校园文化也必须具备这种凝聚功能,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全体师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借助校园文化统一思想,集中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校园文化有帮助师生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不可否认“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共存,在校园中有“奉献、拼搏、团结”等积极文化,也有“炫富、享乐、颓废”等消极文化的滋生,而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当发挥出明确的引导性,能够旗帜鲜明地告诉全体师生,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特别是对学生而言,能够引导他们做出明确的选择。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显性课程之一,有很强的认知功能,好的校园文化体系不仅为学生成长提供道德知识和价值判断,而且能发挥出环境育人独特的优势,每天的耳濡目染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了足够强度和密度的浸润和濡养,让校园文化担负起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

四、校园文化主题的确立要服务于全体师生的发展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建设主体”[3]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提供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服务,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师风,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主题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校园文化主题的内容要更多的关注道德基础。根据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水平由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发展”,在他律期儿童只是敬畏规则遵守规划,而在自律期,儿童自身萌发出的道德判断,才可以判断儿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那么在儿童的他律期向自律期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个道德萌发点,我们把这个道德萌发点称之为“道德原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关注到“道德原点”,选择校园文化内容一定要从人的道德根本处、生发处着手,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以人的道德形成规律相关科学为指导,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校园文化主题要关注到道德具有成长性这一问题上来,要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帮助,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应当是共同成长的,所以校园文化在关注学生“道德原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到道德具有成长性,如果忽视了人的道德具有终身成长性这一问题,就会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或者“校园文化只是给孩子们看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用孩子们看得懂、喜欢看的方式呈现出来,还需要关注教师的文化需求,关注到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如果校园文化不能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服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为学生成年后步入社会提供帮助,因此,校园文化的主题应当是具有内涵的,不同年龄段的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建构。上文曾举例,曲阜时庄中学的校园文化主题是“学六艺、做君子”,对于如何做君子,不同年龄、学识、阅历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种能够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都能给予启示、教化的文化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全体师生共同进步。

总之,校园文化虽然是一种文化,但是校园文化主题的确立则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概括地说就是校园文化应当有源头,即“可靠”;校园文化应当有理论基础,即“可信”;校园文化应当有育人价值,即“可行”;校园文化应当有操作性,即“可用”,满足了这些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师生
校园书声起,奋发向未来
教育(2022年35期)2022-11-21 06:44:20
校园书声起,奋发向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诵、知、行三位一体
东方教育(2017年8期)2017-06-29 14:38:23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