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颂》的遣词用典看新罗贵族的汉学素养

2022-03-17 14:58:25韩鲁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罗李世民太平

韩鲁阳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太平颂》是一首五言古诗,但隔句押韵,通篇对偶,已具排律体征。此诗创作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作者是新罗国真德女王金胜曼(?-654 年)。她是新罗国第二十八代王,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二位女王。在贞观二十一年被唐太宗敕封为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金胜曼在位7 年,实施亲唐政策,服中华衣裳,行唐高宗永徽年号,派遣王族子弟赴长安留学,建立并巩固唐罗联盟,迅速增强王国实力,为新罗强盛并战胜邻国打下坚实基础。《太平颂》是真德女王唯一存世的诗作,同时也是有据可查的新罗人传世最早的一首汉诗作品。[1]诗作表现了真德女王对唐太宗李世民经世济民宏图伟业的真诚赞颂,对大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切向往,为后世全面学习引进大唐文化奠基开路。

一、《太平颂》的遣词用典研究

《太平颂》最早出自《旧唐书·新罗传》,原文如下:

永徽元年,真德大破百济之众,遣其弟(春秋之子)法敏以闻。真德乃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以献之,其词曰:

“大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修文继百王。

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

深仁偕日月,抚运迈陶唐。

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

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

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

四时和玉烛,七曜巡万方。

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

帝嘉之,拜法敏为太府卿。[2]

宋仁宗嘉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同样重视《太平颂》。书中写到新罗真德王处不过260 余字,而其中100 字是原文引用真德王的太平颂。

《新唐书》中《太平颂》原文如下:

巨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

止戈成大定,兴文继百王。

统天崇雨施,治物体含章。

深仁谐日月,抚运迈时康。

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

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

淳风凝幽显,遐迩竟呈祥。

四时和玉烛,七耀巡万方。

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

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唐。[3]

阅读这两个版本的《太平颂》,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标题不同。《旧唐书》里明确提出了诗名为《太平颂》,而《新唐书》却没有提及诗名,只说以诗为颂;二是内容有6 处8 个字的差异。第一行,《旧唐书》为“大唐开洪业”,《新唐书》为“巨唐开洪业”。第二行,《旧唐书》为“止戈戎衣定,修文继百王。”,《新唐书》为“止戈成大定,兴文继百王”。第三行,《旧唐书》为“理物体含章”,《新唐书》为“治物体含章”。第十行,《旧唐书》为“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新唐书》为“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唐。”

其实,刻印于公元1707 年的《全唐诗》中,《太平颂》的内容于上述两个版本也有多处不同。

《太平颂》从公元650 年诞生到公元1707 年收入《全唐诗》,在这1000 多年间,被无数人吟诵传授抄记,被许多人在刊刻书籍时选入,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好恶命题改字,使这首诗的原貌更显迷离。延边大学的褚大庆先生查阅到15 种中、韩古代文献提及五言古诗《太平颂》,有14 种收录全诗。[4]在这15 种文献中,标题有《太平颂》《五言太平颂》《大乎颂》《太平歌》《织锦献唐高宗》《太平诗》等6 种,标注作者有真德、金真德、新罗王金真德、真德王、真德女王、无名氏等6种,诗句内容不同之处更多,除了第17 句“维岳降宰辅”各版本一致外,每句都有字词差异。但从总体上看,虽然小处有别,但整体骨架一致,文意通畅,除明显错误外,均无碍诗意。本文以《旧唐书》版本为根据,结合《新唐书》等版本差异,对《太平颂》进行研究分析。

《太平颂》计5 段10 联20 句100 个字。逐联赏析,可体会其遣词用典之妙。

第一联:大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

首联开篇气势不凡,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诗人直抒胸臆,热情赞颂唐朝开国之君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以强大力量实现开天辟地的伟大志向。

“大唐”,是唐人的自称,也是作者对唐朝廷的敬称。称唐为大,是对唐朝辽阔疆土、恢宏气势、蓬勃朝气的高度概括。《新唐书》等几个版本的《太平颂》以“巨唐”开篇,极言唐盛,如果属实为金胜曼所作,则是头一篇用巨唐来称号唐王朝的诗歌。后来的杜甫、韩愈也都曾把“巨唐”写入诗文中。“洪业”乃帝王之业。汉武帝在《贤良诏》中叹曰:“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巍巍”乃高大之意,出自《论语》。此指帝王思谋高远宏大。

第二联:止戈戎衣定,修文继百王。

此联诗句形象概括了大唐开国君主的文治武功。以戈止战,戎衣入库,战士休息,天下太平;偃武修文,农商兴旺;文化灿烂,功超百王。

此句,《新唐书》的版本为“止戈成大定,兴文继百王。”“戎衣”与“成大”字形相似,也许是当初对锦缎辨识不清而读出来两种词句。细究一下,这两词都通,而且都有出处。“止戈戎衣定”源于太宗李世民的“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其出处为《书经·武成》里的“一戎衣,天下大定。”《礼记·中庸》里也有“壹戎衣而有天下”之说。金胜曼的“止戈戎衣定”名句诞生后,后代文人仿效者多。骆宾王在从叛军讨伐武则天时曾做《在军登城楼》五绝一首:“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唐太宗马上得天下本领超凡,马下治天下的能力更胜一筹,新罗女王以“修文继百王”评价其人生功绩恰如其分,但是“修文”与“兴文”哪个词儿更为贴切呢?兴者,起也;而修字,则有改造、完善之意。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不是兴盛文化,比肩百王,而是完善典章,修文偃武,诗书教化,强于百王。《国语·周语上》云:“有不享,则修文。”作者引用古语,并借用李世民“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的诗文,赞颂唐太宗春风化雨般清除隋朝烂摊子,光大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

首段4 句。是对大唐结束战乱、顺天立朝、开元创新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真诚赞美。

第三联: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

伟大的君主主导天地运行,播洒阳光雨露,滋润万物,恩泽万民,以高尚德行治理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成长。好一幅治国有方天地人和的美好画卷。

“统天崇雨施”化用《周易·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理物体含章”则化用《周易·坤》的爻辞:“含章可贞”。含章者,内涵美好也。“理物体含章”,意为治理社会的所有制度措施,其内涵皆有利众生。南北朝时南梁文学大家刘勰特别喜欢“含章”的文辞之美,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多次用“含章”阐述文章妙处。如在《原道》篇里,他用“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阐释文章之美生于自然之美的“原道”理论。

第四联:深仁偕日月,抚运迈陶唐。

此联两句,赞颂唐朝皇帝仁政爱民,光明暖心,教化百姓,功盖陶唐。此句创意应是受到李世民“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诗句的影响。

仁,是中华儒学的核心。孔子《论语》中对“仁”有多种阐述,但多为“仁”的外在表现,如何激发形成内心的“仁”,使之成为行事做人的动力,孔子似无很清晰的表述,金胜曼以“深仁”一词解决了这个问题。何谓“深仁”?或为深厚之仁,或为深思得仁,总之是大唐立国之君的心灵动力,其温暖明亮堪偕日月,光耀万世。

世人皆知,李世民弑兄篡位,有悖伦常,分明是不仁之人。而金胜曼透过历史烟云,以抚运百姓之功赞颂李世民为深仁之人。这不是涂脂抹粉,而是抓住了玄武门事件的核心要义,杀掉自己兄弟,实为拯救天下,是正义之举。金胜曼女王在评判历史事件时,选择站在人民一边,看人民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发展,天下是否平安。这种依结果断是非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远高于死抱教条的腐儒,堪称英明的政治家。

此句诗中的“迈陶唐”,意在赞美贞观之治超越上古的陶唐,而《新唐书》改“陶唐”为“时康”,忽略宾语与动词“迈”的搭配,这是错误的。[5]唐太宗在与身边人谈论历史时,多次赞颂陶唐,称其为大圣。[6]可见李世民以陶唐为心中榜样。金胜曼之颂既符史实,也合圣意。次段4 句,颂扬大唐政治经济文化成就,表现出对中央政权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认同。

第五联: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

这联诗讲述了唐太宗的一个故事,并以此概括太宗李世民的赫赫武功。大业末,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16岁的李世民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将行,谓定兴曰:“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定兴从焉。师次崞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7]“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形象再现了那次战斗的场景,诗意概括了李世民智勇平天下的神威武功。句中灵活运用叠字“赫赫”和“锽锽”,使诗句节奏铿锵有力,紧张激烈的战斗情景如在眼前。

第六联: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

这联诗赞颂大唐朝廷捍卫政权的强大能力,直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金胜曼身属外臣,心和中华。她站在大唐立场上,谴责那些违命外夷,鄙视他们“翦覆被天殃”的下场。

“违命”,既指违背天命,也指违背皇命。词出《国语》。曹植《求自试表》文中有“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的表述。此诗句实指百济因阻隔新罗朝贡之路而遭受唐太宗打击惩罚的事情。金胜曼旧事重提,亦有拜托新主之意。

第三段4 句,是对大唐军事、外交盛况的生动再现,也表现出借助大唐武力实现新罗太平的期望。

第七联: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

第七联诗赞颂大唐和谐吉祥的社会民生。淳厚民风在隐蔽幽暗处也能体现光彩,祥瑞景象更是从远近八方纷纷呈现。“凝”字体现淳风之密集,“竞”字表达祥瑞之踊跃。前人陶渊明有诗云:“三五道邈,淳风日尽。”[8]感叹晋朝的衰弱失德。金胜曼则反其诗意,极言大唐的淳风之盛。诚如古人所言:“淳风足以濯百代之秽,高操足以激将来之浊。”[9]金胜曼以“遐迩”代表四方,典出于《班固·汉书·韦玄成传》,“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方遐迩,观国之辉。”把和平美好生活的根源归功于天子的德行。

个别版本的《太平颂》把“淳风凝幽显”记为“和风凝宇宙”,新旧两唐书皆无此句,显然是后人根据李世民的“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和“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组成新句,替代金胜曼多套用些太宗诗句。但擅改原著,是对作者不敬。

第八联:四时和玉烛,七曜巡万方。

此联诗句赞颂大唐皇帝遵循天道、调和世界的伟大功绩。在高祖、太宗和高宗的接续治理下,人间风调雨顺,四季和畅,如音乐婉转;世界和谐向心,循道而行,随北斗轮转。《隋书》有载,“玉烛”是一种乐律名称。《尔雅·释天》篇云:“四气和谓之玉烛。”作者以悠扬婉转的乐律代表风调雨顺,描绘出太平盛世的吉祥景致。这句诗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就曾以“玉烛”入诗,诗云:“大历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10]北宋王禹偁曾做《四时和为玉烛诗》,以华夷同照赞颂天下清明。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欧阳修也曾在诗中直接借用过金胜曼的诗句。“午位星杓正,人间令节同。四时和玉烛,万物被薰风。”[11]欧阳修是《新唐书》的主修,他把金胜曼的织锦诗全文录入《新唐书》,足见其喜爱重视程度,而后又在自己的诗文中援引借用《太平颂》的词句,更显推崇之意。后世辛弃疾也有“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的词句。[12]可见金胜曼的《太平颂》知音何其多也。

第四段四句,是对大唐民生安定和谐的赞颂,表达作者对平安幸福的向往。

第九联: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

此联盛赞李世民选贤任能开创新局的治理能力,是对唐太宗李世民“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高尚品格的赞颂。笔者认为,这联诗抓住了李世民成功的核心,正是他虚怀若谷的性格特点和礼贤下士的品格修养,使大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天下归心,因此出现百业兴旺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李世民从隋朝和其他割据势力的败亡中吸取教训,认识到选任忠良对国家长久治安的意义。他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为君之道”,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制定《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少一半;重视教育,设国子学、太学,大力培养人才;他积极改善民族关系,用和亲、封赏等方法笼络少数民族贵族,还鼓励他们的子弟到长安读书,以文化交融促进各民族的文明团结进步。太宗的英明举措赢得崇高威望,被少数民族的可汗们共同拥戴为“天可汗”。金胜曼没有罗列直陈这些功绩,而是以泰岳降贤为帝所用这种诗意语言描绘出和谐共进的时代画卷。

第十联: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

这联诗被后世改变之处最多。有的变“五三”为“三五”,有的变“唐家光”为“唐家唐”或“皇家唐”。此联诗的词义解释也多有不同。“五三”、“三五”何意?可释为三皇五帝,也可说是三令五申,还可解释为三纲五常。有人认为是三才五行,还有人认为是三光五行或者三辰五星。曹丕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的诗句。指居三就五,遵从天道,自由纵横。葛洪云:“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13]这是指自然天道中的“三五”,即日月星三辰,金木水火土五行。陶渊明的“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14]则是指社会人伦方面的“三五”,即天、地、人三才;仁、义、礼、智、信五常。根据“成一德”的结论分析,金胜曼的本意应该是天道人道两者的融合,葛洪之说当为其诗源。“成一德”,有文本为“咸一德”,认为语出《尚书》“咸有一德”。此说有理,可能当年对锦缎辨识有误。“昭我唐家光”,则直白无异议。但在最后一字是“光”还是“唐”上,多版本纠缠不清。其实,唐字本意通水之“荡”,与“光”之芒同意,都指“道德至大之貌。”[15]此联诗的诗眼在个“我”字,“我”字一出,作者充沛的情感得到完美释放,高屋建瓴的分析总结,旗帜鲜明的大唐认同,直言不讳的忠诚表现,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感跃然锦上,澎湃的激情达到顶点。

第五段4 句,是对大唐君主顺应天道、弘扬人道的真诚赞美,对大唐德化天下、四海归心伟大政局的热烈赞颂,也是献给大唐盛世的高亢欢歌。

二、《太平颂》所展示的金胜曼及新罗贵族的汉学素养

《太平颂》反映了新罗早期朝鲜半岛上的知识分子汉诗创作的巨大成就。它遣词用典丰富而贴切,表情达意炽热而真挚,布局谋篇精巧而周到。简简单单100 个字,表现出扎实的汉语文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对唐王朝扭转乾坤之力的充分细致的了解,今天读来都令人敬服,而它竟然诞生在1300 多年前大唐辉煌初显时刻。真德女王不仅文采斐然,她对大唐文明成果的总结归纳和强盛未来的判断能力,显示出优秀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通过对《太平颂》遣词用典的研读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真德女王金胜曼的文史功底,对金胜曼及其同时代的新罗贵族的汉学素养能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金胜曼时代,汉字在新罗贵族中间已经普及并且得到灵活应用。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历史悠久,但源于何时不好定论。新罗真兴王巡狩碑和百济武宁王陵志石等古迹可证,在五世纪前后,朝鲜半岛的人们已经广泛使用汉字和汉文。而《太平颂》是最早的史册可证的新罗汉诗。它是史官依据织锦实物上的汉字记录下来载入史册的。从识别传抄中出现的“成大定”与“戎衣定”,“成一德”与“咸一德”分析,锦上字体当是楷书或隶书。全诗100 个字,仅有“天”“维”“唐”3 字重复使用,每字运用都很精当,说明金胜曼掌握的汉字词汇量相当丰富,而新罗贵族的汉学水平已经与大陆中原地区无甚差异。

文字可以让信息复制留存、广泛传播,有利于社会组织管理,所以,新罗人在学习掌握汉字之后,加速了文明进程,形成更紧密的政权结构,与大陆朝廷的联系也密切起来。《太平颂》合辙押韵,说明汉字在被新罗贵族学习运用时,不仅文字形态和字意与中华大陆相同,而且语音也与大唐的普通话相同。结合该历史时期新罗王与大唐朝廷间多次的书信交流可以推断,新罗政权使用汉文发布政令,新罗贵族们也都是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他们交流的语言也很可能是唐语唐音。

第二,新罗贵族学习阅读的汉籍量大面广,他们学以致用能力很强。

《太平颂》引经据典从容不迫,说明金胜曼对中原的历史掌故尤其是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创业奋斗史非常了解。再研读一些新罗王与唐朝皇帝或将军间的书信往来,无不文笔流畅,词汇量很丰富,说明新罗贵族接纳和学习汉文的热情与能力都很突出。金胜曼书字规整,词义准确,她应该经常翻阅学习南朝顾野王的《玉篇》字典,并受顾野王“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16]的启发而创作了《太平颂》,仅用一篇百字“心言”“驿宣万里”,便赢得了唐高宗的亲近和支持,为新罗日后称雄半岛打下基础。

根据《太平颂》的遣词用典出处,我们看到了许多古籍名篇的身影。有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中辑录的汉武帝的《贤良诏》;金胜曼还很熟悉《论语》;还应该学习过《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评论书籍。她喜欢三曹作品,读过陶渊明诗作,但她最崇拜的诗人无疑还是李世民,最喜爱的诗文当是李世民创作的那些磅礴大气的帝王之诗。如此饱读诗书,想无作品都难。

新罗知识分子的文学水平、创作能力可与大陆文人相比肩。

《太平颂》这首诗,如果不标明作者,初见者未必能判断出是域外汉诗,其表情达意的方式手法与大陆诗人无异。当然,金胜曼优异的汉诗创作能力是在她对大陆文化的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和广泛了解基础上增强起来的。这说明,早在新罗初期,由于文化交流顺畅,朝鲜半岛上的知识分子的汉文创作能力、水平与大陆知识分子就是比肩并进的。当时,雕版印刷术已在中原诞生,图书得以印刷出版,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高速增长,带来了扩散传播范围的迅速扩大,朝鲜半岛上的知识分子同步成为受益人。我们从金胜曼的《太平颂》品读新罗贵族的文学素养,感觉他们的诗词创作不仅不落后于大陆地区,反而在内容、格调等方面优越于无病呻吟的“上官体”,堪称是引领了一代诗风。

古今中外的诗歌无不传达着诗人的情趣志向,对兼具政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新罗女王金胜曼而言更是如此。她秀外慧中,博闻强识,继承先王确立的依附大唐强盛新罗的发展方针,积极主动学习吸纳中华文化,掌握大量汉字词汇,通晓诗词音韵格式,博览中原历代文史作品,汉学功底深厚。她精心研读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诗文政令,敬仰之心澎湃,创作了五言古诗《太平颂》,率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才华。

《太平颂》诞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即公元650 年,创作时间明确,由金胜曼在新罗王宫中写作并编织于锦缎之上,创作地点和诗歌载体明确,她以诗文锦缎为礼,表达对大唐文明及先皇帝的尊崇敬爱,创作目的明确。这首《太平颂》是作者、创作时间及创作地点都最为清楚明确的朝鲜半岛古代文学作品,是新罗古国流传至今有据可查的第一首汉诗,也是真德女王金胜曼唯一存世的诗作,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新罗李世民太平
李世民的苦心
公民与法治(2022年8期)2022-08-12 01:23:40
太平风俗美
电影评介(2022年4期)2022-08-08 12:37:52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2
劝君莫做“太平官”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24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8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4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44
若为美女故,一切皆可抛
百家讲坛(2014年8期)2015-04-08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