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入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3-17 14:57胡斯可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语文

胡斯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修订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1]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过程,也是落实“政治启蒙”的教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思政教育这颗尤为重要的扣子从小学阶段就必须扣好位置。小学生身心正在快速发展,可塑性强,充满着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在这个关键期初步形成,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培养,教导他们拥党爱国,帮助他们行稳致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内容相比其他科目有其独特性,而且语文课时在小学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融入尤为重要。

一、语文课程思政融入的现实性

(一)德育工作的国家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1年8月,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简称《学科教育纲要》),第一次提到了小学语文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之后,上海高校正式将“课程思政”这一表述固定化,形成专门概念。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联合印发正式文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3]可见,在其他学科中融入思政内容已成为国家明确的大政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教育界尤其是教师责无旁贷。

(二)学科自身的传统特性

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以文史哲作为学习载体,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是我国长期延续的优秀文化传统,语文学科不是单纯识字阅读写作教育,而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思想文化的复合型学科。学生随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日积月累,人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逐渐在内心根植,进而落脚到对国家和中华民族产生强烈认同感,这正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而且由于文史哲融合渗透的特性,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和思政素材的有机结合,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美的笔触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海岛、深林瑰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国家版图意识的上好资源。教师可借此告诉学生我国幅员辽阔、海陆兼备,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当北方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国的南方依然温暖如春、柔风和煦。当金色朝阳照耀祖国东北的黑龙江,西部的伊犁依然星空璀璨。所以,语文课程天然就具有融入思政理念的优良条件,更能通过“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目标。

(三)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益智节目不断掀起收视热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珍惜时间、自强不息、人间真情、故土家园、祖国情怀等主题,凝聚着满满的正能量。让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现代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旅行,激发了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节目引发的全民热议以及各年龄层的踊跃参与,深刻说明了文化自信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崇正在成为发自内心的思想自觉,体现了我们民族内心的美好情怀和高远志趣。这些节目所展示的内容和妙趣横生的学习方式,有相当多的部分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扣人心弦的飞花令、《经典咏流传》中以动听旋律吟唱的诗词、经典本身的意蕴美感和背后的感人故事、家国情怀正属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改革的范畴和着力点。经典传递着民族的睿智,闪耀着先哲深邃的思想光辉,人们希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更能被这些经典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影响,对本民族文化拥有发自内心的荣耀骄傲,塑造美好人格,成为积极向上、品德优良、热爱国家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思政融入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

语文课程中思政融入目标的实现,人是决定性因素,教师是执行的最终端,是思政教育真正能够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师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怀,要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做先锋模范,坚决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增强政治意识,强化理想信念,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自觉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党绝对忠诚、热爱国家的语文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讲好思政内容,将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课程中设置思政内容的切入点才会成为教师的备课自觉,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才会以“四个自信”的渗透传递为旨归,真心实意为塑造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健全人格倾注热忱和精力。

(二)语文教师要提升过硬的政治素养

具备政治意识是确保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内容的前提,而要最终实现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而固步自封,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语文教师有充足的思政知识储备才不至于让思政融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根据课本中诗歌、散文、故事等不同内容和知识点,先做出大致判断,选择哪些适合融入思政内容,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搜集整理备课的思政素材,最终悟透消化并将其融入在语文课“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过程中。要拓宽学习的视野思路,结合工作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传统文史哲经典和思政理论书籍,中共党史等,注册“学习强国”APP,关注“人民日报”等官媒公众号,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前沿的思政理论以及国内外时政动态,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和民情,武装思想头脑,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

(三)语文教师要规划严谨的教学设计

把教学流程当作一个工程项目来全面考量和规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明确,思政融入不是刻板生硬去宣讲,它是一种隐性教育,从语文学科中挖掘材料,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浇灌给学生,使其自然被熏陶。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既包括政治层面,又涉及人生哲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关注时事动态。要把平时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教学,把思政内容的传达隐藏在情境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深刻的感悟。思政融入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讲思政的情怀要深,入手却要浅,选取好的切入点,不能人为拔高,把本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成生硬灌输的场所。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程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明确每一堂课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哪些适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达成目标,进而提升语文课程思政融入的实效。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要素

(一)依托丰富的教材资源

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不是凭空说教,空喊口号,必须有明晰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不能额外增添课外辅助资料,加重学生负担。语文教材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最佳依托。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中小学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因此,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料用作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语文教材的编排理念中围绕思政教育的选材考量显而易见。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提炼语文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因素,使二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教师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蕴含的思政内容,促使学生展开全面思考,并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达到提高语文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向学习目标。

(二)找准课文类型与思政切入的契合点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了编者的精挑细选,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正向的积极教化作用,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赞美祖国壮美河山的,又有歌颂人间挚爱真情的;既有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又有表达坚韧不拔顽强意志的;既有褒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有表现古人思想智慧的……这些篇章承载着各不相同的思政内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分门别类,找准不同课文类型与思政融入的切合点,进行分层设计,自然而然从语文内容延伸展开到思政教育,细化情感,表明态度,形成好的价值观,做到思政目标具体化,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提升思想境界。比如以风光景物类课文为载体,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故宫博物院》《黄山奇石》《七月的天山》等课文的讲述,可以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遗产的概念,告诉学生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之冠,增加学生对我国自然、人文景观的热爱。行为品德类课文像《将相和》能让学生懂得知错能改、宽宏大量、以国家利益为重等思想道德情操。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适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的红军战士、人民军队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做出的丰功伟绩,将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驱动他们传承发扬优秀革命传统,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理想信念教育类课文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讲述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为日常学习注入更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传统节日类的古诗文像《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充满自豪感。

(三)善用思政内容的核心承载

语文课文中的思政内容有两大核心承载,一是名言警句,二是典型人物形象。名言警句含义隽永,意味深长,而且文辞精炼,易于识记。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都饱含着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典型人物的故事情节性强,具体可感,这样的教学材料很好地满足了小学生趣味性学习的要求,他们身上崇高的道德品质又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常适合作为潜移默化感染触动学生的思政教育素材,所以要善于利用来实现语文课程中思政融入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对这类名言警句熟读成诵,能默写并解释字面意思,从感性上达到认知,还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揣摩,在理解全篇诗文的意思之后,结合对作者所处时代和写作背景等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体会到名言警句所蕴含的崇高思想和家国情感,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内心认同和热爱。而人物传记类课文《詹天佑》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人物的经历、时代背景,思考讨论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举动,产生真切有效的情感体验,学习他们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四、建立思政融入的立体架构

除了语文课文教学,识字、写作、语文活动同样都是思政融入的有效途径,将这些环节相串联,就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入的立体架构体系。

(一)识字教学

教师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古代汉字发展演变的内容,从殷墟甲骨文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渐变,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同时,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科技、文学、医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到现在。汉字也曾被我们的邻国朝鲜、韩国、越南、日本借去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至今,日本、韩国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联合国把我国的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的六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以上种种,都能让学生深刻感受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的光荣和自豪,进而上升到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荣耀。此外,在讲授汉字结构的时候,引入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内容,既能提升学生识字书写的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和先人的智慧。

(二)写作训练

写作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作为对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训练,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的高低。实际上,写作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的优良平台,而且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实现提升写作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有机统一。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视野不开阔,社会热点反映较少,在思想层面和立意上有欠缺,关注的重点过多停留在个人喜怒哀乐的狭窄天地里。从应试的角度看,这类作文得分不会很理想,而对思政内容传递的教育目标也未能有效实现。因此,写作教学要以日常练习为着力点,与思政教育体系积极呼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阶段性开设不同的主题练习,有目的地开展写作指导。在命题方向上,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红色文化为血脉,以道德品质为主线,注重生活体验,强化感触提升,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社会实践,思考现实问题。比如,安排学生围绕“新冠疫情”这个主题写一篇相关的作文,如果仅仅是介绍预防病毒的方法,就变成了一什么,二什么……这样的刻板模式,或者记叙疫情期间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这样的作文内容枯燥,可读性差。如果把作文立意变成“我是抗击疫情的小能手”,就为作文注入了情感和思想,又增加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作文结尾还可进一步提升立意:“保护好自己,让家人健康平安,就是我们小朋友对国家的贡献!”教师进而告诉学生,好的作文就是要弘扬正能量,给人热爱生活的勇气,传递人类纯真的情感。

(三)语文活动

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此时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同春风化雨,会以更自然无痕的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地吸收。教师在日常授课之余,可以在每个学期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适当课时组织学生开展字词听写、成语接龙、诗词飞花令、文化知识抢答、主题演讲等趣味性强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知识储备量,锻炼综合的语文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竞争、追求进步的性格品质。教材中有很多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如“神笔马良”“凿壁借光”“程门立雪”“孔子拜师”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思想的精华,还可以把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活动,就能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锻炼登台胆量,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开展中华经典朗诵比赛活动,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诵读发音技巧,体会华夏五千年文明凝结的璀璨文化。举办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讲故事活动,比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课文后,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少儿版本的《三国演义》,每人选取一个新的故事,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述并简单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这种分享既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内容有更多了解,还能从中感受古人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格品质。

五、结语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学生中德育工作的目标。[5]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融入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教育工程,我们必须将课堂思政的意义上升到事关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阵地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全程,挖掘提炼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落实授业育人职责,全面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语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