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伍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谈到外语教学,归根结底是让学习者会使用第二语言。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能力。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语用失误问题,还有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很长时间后仍然是“哑巴英语”,归根结底是因为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欠缺。
模因论通过类比生物进化规律与遗传特点,探讨文化的进化、复制和传播,根据这一特点,它为探究语言的复制、传播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基于模因论,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习者模仿套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语言输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它也有助于教师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1976 年,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了meme 这一概念。Meme 这个词的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将meme 这个术语翻译为“模因”,表示一种与基因相似的模仿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何自然,2005)。从模因论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只要被人不断地模仿、复制和传播,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模因。依此,在语言中,那些大量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语言单位就是语言模因,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甚至其所传达的文化意义,都有可能被广泛模仿、复制和传播,从而成为语言模因。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的形成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何自然,2005)。首先,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是通过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模因作为一个语言复制因子,可以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从而改变被传染者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在语言模因的广泛复制和传播中,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通过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进入学习者大脑后,只有经过不断使用才能得以复制和传播。如果不使用,就没有传播的必要。只有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语言模因才能不断流传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信息的交际与交流也会产生语言模因。有些语言信息是在文化和交流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流目的、根据特定语境而形成并传播的。
语言模因通过复制并传播,但这“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印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一致”(何自然,2005)。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特定的语境结合,从而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传播有以下两种传播方式,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顾名思义,基因型传播指的是相同信息的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中表现形式可以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表现型传播方式是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采用同一个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进行外语教学,语言知识教习固然是基本,但要让学生在接受学习和培训后,使外语真正成为他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各方面的语用知识,包括语用语言知识、社会语用知识、跨文化语用知识、语际语用知识。那到底什么是语用能力?Bachman(1990)认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而Widdowson(1989) 认为语用能力有两个部分:知识和技能。1993 年Leech 提出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综上所述,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包括语用表达能力、语用理解能力、对语境的语用驾驭能力。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具体来说,就是研究语言是否合适、得体以及如何做到合适得体。我们知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语言,仅仅懂得语音、词汇、语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语用知识是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前提,语用知识也是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得以成功的前提。因此,语言的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教习为核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依归并贯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识别语境并在语境中准确地理解别人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对各种语境的敏感性和表达的得体性是语用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英语听说能力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机整体,是指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来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英语听说活动是耳、脑、口共同作用的活动,听话是对口头语言的感知,包括了语言信息中的词语、句式和全部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说话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说话人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基于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经过处理后利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口语交际能力一直是很多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突出,但是却很难用所学真正地用在口语交际上。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聋人英语”和“哑巴英语”,打好语言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基于模因论的复制和传播,在教学中,就应该忠实于原模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准确的语音输入。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可以借助大量的信息网络资源,比如英美剧、脱口秀、情景短剧和各种小视频,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英语口语发音和表达。学生在观看中,通过模仿,学习英语国家的语音语调和地道表达,再复制应用到自己的口语中。不断模仿可加强同化和记忆,是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在选择口语输入的材料时,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口语材料。Krashen 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语言输入假说”,该理论的精髓是“i+1 理论”。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指整体难度不要超出学习者的基本能力和理解范围,但又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果输入材料难度太大,学生会丧失信心而产生焦虑,导致厌烦情绪,那么学习的效果就很差。相反,如果输入材料保持在“i+1”,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模因的关注,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同化和记忆。因此,听说的输入应结合学生的特点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趣味性和新颖性。
学生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模因输入以后,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经历语言模因的记忆和表达。语言模因首先需要被学习者理解,进入大脑,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听说结合的记忆效率远远高于只凭视觉或只凭听觉记忆的效率。要想语言模因长久记忆于大脑,背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背诵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从单词到短语,从句子到段落,甚至整个篇章结构。学习者可以通过背诵习得、模仿、传播,甚至是再创造许多不同的语言模因。基于模因论的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不难看出同化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被深入理解了,语言模因才能进入记忆阶段。因此,背诵是基于理解的,才能获得有效学习。
学习者获得一定量的语言储备后,可根据不同的语境,自由选择语言模因,通过重新整合,达到复制与传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多元的情境,比如英语角、电影配音比赛、英文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等。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手机APP 等学习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规范发音,获得大量口语表达的输入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为语言交际创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英语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从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很多研究者通过大量研究对英语写作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教学法视角侧重学生的语言输出,但往往忽视了语言的输入和学生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被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词汇缺乏、句型结构单一、作文结构混乱、语法错误、惯于使用汉语的思维等问题。鉴于此,如果在学生语言输入环节,增加有效输入,学生才能避免以上提到的问题。写作是语言输出环节,需要通过大量的积累,在大脑中经过转换加工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阅读,是语言输入环节,它能够让学习者获得大量的素材积累,在阅读中,学生能记忆大量词汇,能掌握语法的使用,能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篇幅。因此,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模仿已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运用到写作中。从某个程度上说,写作就是模仿输出的过程,将阅读过程中掌握的词汇、句式、语法、段落、篇章模仿到写作中,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因此,阅读和写作时不可割裂的,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势必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读写结合提倡以读促写,其优势在于,首先,学生的写作是基于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要想获得阅读积累,就需要有语言输入。语言学家Krashen 曾提出,最佳语言输入需要大量的、难度适宜的、可理解的、趣味性的阅读材料(Krashen,1989;2003)。学生在获得一定积累后,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有意愿把自己所学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另外,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带有任务去学习相关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这样学生的学习不仅明确、高效,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读写结合最终要实现语言模因的创新。正如前面所述,语言模因理论强调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要想模因成功复制传播,我们就要以阅读输入作为基础,促成写作输出。语言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是指以不同形式复制传播同一个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套用或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语言输出,比如,在写作中套用经典名句、固定句型、常用表达等。此外,在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句式或者同义词汇或短语来传递相同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以免过度使用同一种表达而显得单调乏味。表现型语言模因是指采用同一个表现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达到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读后续写。读后续写的促学优势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凸显语境作用;借力互动促学(王初明,2015)。首先,续写任务中的内容不完整,要求学生补全,学生可以基于阅读的积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语言使用和篇章语境关联起来,呈现出高质量的续作,学生的表达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次,读写结合体现学伴用随原则,换句话说,语言使用要靠伴随的语境去激活,一旦脱离语境,就无法掌握语言。续写基于阅读,伴随特定的语篇语境,模仿前文创造后文,利用前文提供的语境,确保内容的逻辑性,从而达到语言的规范得体。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效的阅读输入是成功写作输出的基础和保障,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正是模因论复制和传播、模仿和创造的过程。在语言模因论的指导下,读写教学注重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从而达到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
语言模因论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发。语言模因本身就具有复制、模仿、传播等特点,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特点,总结语言教学的规律、探索教学的新方法。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模因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输入,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言语方式,进而提升学习者的语用意识,理解语用知识并最终获得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