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花鼓灯健身出场研究

2022-03-17 14:10丛灿日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鼓出场场域

丛灿日,纪 红

(蚌埠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的当代转化不仅可以激活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更可以成为丰富我国体育健身资源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传统民间艺术淮河流域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呈现了出多学科、多理论、多维度相交叉的研究态势.其中,花鼓灯健身项目以花鼓灯素材为依托实现在健身领域的当代转化,得到了沿淮广大城乡群众的支持与肯定,并由此形成一个以“花鼓灯”为标识的健身文化场域.这不仅丰富了沿淮群众健身的内涵与路径,而且也激发了传统花鼓灯文化的现代活力与发展空间.然而在传统花鼓灯与全民健身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花鼓灯健身出场形成时间毕竟较短,且未真正成熟、稳固.如何避免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流星一现”或缺乏后续力的虎头蛇尾,亟须相关的理论跟进与举措推动.为此,本文以场域理论为研究范式考察花鼓灯健身场域,为花鼓灯健身项目的可持续出场提供理论支撑.

1 场域理论为花鼓灯健身场域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视角

1.1 场域理论为花鼓灯健身出场研究提供了研究维度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构成社会的不同“场域”,即社会是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小世界或小“场域”构成…….[1]根据上述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诠释,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存在一个相对的场域,即“全民健身场域”.而花鼓灯也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人、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而成,也存在一个特殊的“场域”(关系网络),若用布迪厄的概念,可称之为“传统花鼓灯场域”.我国全民健身与花鼓灯艺术本属于不同的场域,且各自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逻辑与特征,但花鼓灯艺术与全民健身的跨界组合无疑将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花鼓灯健身场域.

如何更好地实现从传统花鼓灯艺术到当代花鼓灯健身的出场呢?布迪厄曾把场域理论引入体育社会学研究当中,并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提供了两个研究的维度[2]:一是结构性维度,以单纯的政治性或民族性视角考察影响体育运动参与行为中的各种因素;二是历史变迁维度,历史对场域发展具有推动力,通过一种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方法,去考察固定运动参与形式的雏形和变迁至今的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尝试或借鉴场域理论的研究维度,去考察传统花鼓灯场域与健身花鼓灯场域的结构同质性及历史继承性,以更好地实现花鼓灯健身出场形态的实践对接与花鼓灯艺术传承上的“不断出场”“永远在场”[3].

1.2 健身花鼓灯是传统花鼓灯艺术的当代表现形式

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开放性的一种文化现象,使得这一区域内文化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体现出了共同文化的整体意识,打造了群体的人格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一个花鼓灯文化圈.[4]健身花鼓灯就是这一文化圈的当代表现形式之一.

淮河花鼓灯源于傩,纳于佛,存于贱口音声人,遍布于宋之行乞艺术而不断丰沛成型.[5]在早期社会中,花鼓灯表演空间多为古老村头、田间、河堤、山脚等开阔之处,花鼓灯的出场多作为一种驱邪求吉的“仪式”文化而出场,如祈雨祛邪、婚丧嫁娶、生子添丁之类而进行的仪式性表演活动.作为一种化解或适应自然生态突变、社会冲击的存在,花鼓灯以“文化制衡”的方式形成两种主要的出场形态——敬神性出场与娱人性出场,起到了自然慰藉与调节娱乐的作用,甚至是特定时期维持生计的方式,如自然灾害时期的“玩讨饭灯”.后来花鼓灯逐渐演变为淮畔民众“你好玩,我好玩,人人都是玩灯友”以“玩”为主的民间广场艺术,曾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盛景.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艺人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将花鼓灯广场艺术逐步发展成为成熟、完整的舞台艺术,被誉为“中国芭蕾”(周恩来语),舞台成为花鼓灯重要表演场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过去混融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分化,导致了花鼓灯生态环境的改变、表演空间的变迁,群众“玩灯”逐渐被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传统花鼓灯的自娱性与群众性,进而它的存续也日趋逼仄.而上个世纪末,随着国家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批批兰花舞、灯歌会等花鼓灯自娱自乐的社区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尤其最有代表性的“兰花”健身舞(操)①蚌埠市体育局《蚌埠市关于申报〈花鼓灯健身舞〉作为安徽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的方案》(2008年).已进入了我们的全民健身场域,受到沿淮广大群众的喜爱.综上可以看出,传统花鼓灯历经图腾→祭演→行乞→广场展演→舞台表演→健身等形态过程,体现出强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功能.无论处于何种历史时期、何种场合,花鼓灯表演文化的复兴需要适应当代群众的需求,且与社会发展环境具有高度的共容性和显沛的内驭力;同时,花鼓灯也要通过不断地丰富和调整题材内容、表演机制、艺术风格来实现传统花鼓灯场域的有机构筑,进而推动花鼓灯顺应社会的发展.

2 传统花鼓灯场域与健身花鼓灯场域的结构同质性与历史继承性

场域理论所提供的结构性维度和历史变迁维度,是考察传统花鼓灯文化能否以新的形式实现当代传承的两个重要变量.无论是花鼓灯艺术人士与专家,还是健身花鼓灯活动的创编者、组织者及指导者,都应以民族性视角理解和把握好花鼓灯文化品格与历史传承中的结构性因素.

2.1 文化的共通性是传统艺术场域与花鼓灯健身场域时空转换的关键

传统花鼓灯的舞体动作、旋律、唱词、服饰及表演者和观众及其所反映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等共同组成了传统花鼓灯场域.通过审视表演中的动作与形态,充分透露出淮河流域群众特有的思维模式、群体心态、精神面貌.例如:很多花鼓灯艺术的标志性表演动作是贴近淮河流域生产与生活,从劳动动作中模拟而来,典型的有“采棉十字步”“割麦花”“扁担式”及“簸簸箕”等象形动作.这也反映了淮河广袤地区“平原坦荡”,人们生产劳作的勤劳、率真等情境,而像“风摆柳”“蝴蝶绕扇”“抱仙桃”及“凤凰三点头”等动作是模仿动、植物的动作与形态而成,体现了花鼓灯贴近大众、质朴而形象的“草根”通俗之美[6].总体来说,花鼓灯表演的“歌舞戏相融”“武技舞相生”[7],很好地展现了花鼓灯艺术的通俗(草根性)、形美、爽朗、活泼、娱悦(喜剧性、娱乐性)及生动的美学意象与综合性特质,也充分体现了花鼓灯播布区民众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从而为我们深入考察花鼓灯提供较为清晰的文化定位.

文化认同往往是健身群众项目选择的重要影响元素,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健身项目是确保健身项目持续在场的重要基础.花鼓灯以健身操(舞)的形态成功出场于大众健身活动之中,这表明花鼓灯健身出场与传统花鼓灯的原生性并不存在本质性冲突,反而成为传统花鼓灯文化延伸的一种有效形态.在当前全国上下积极贯彻与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等战略背景下,全民健身场域的符号意义越来越丰富,全民健身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生命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打造特色文化符号和凝聚价值共识的实践场所.我们有必要以文化的共通性去更好地开发花鼓灯健身项目,利用自然生态、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要素促进全民健身场域的发展与成熟.

2.2 场域的同质性为传统花鼓灯艺术与现代花鼓灯健身项目的相互促进提供了可能

花鼓灯艺术场域与花鼓灯健身场域不仅具有文化的共通性,而且具有场域的同质性:开放性、群众性等.英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指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想认识某种社会现象,就必须将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加以考察.”[8]传统花鼓灯场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群众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其社会表演的文化空间、展演方式、表演场地三个方面.首先,表演具有即兴、随时等特点.花鼓灯属于一个没有疆界的开放系统,尤其对南北文化接引、采借与吸纳能力之强非一般民间艺术可与之匹敌.其次,展演方式的开放性.在当地人的观念中,花鼓灯表演程式是“玩”“跳”“闹”的花鼓灯,花鼓灯表演中表演者和观众间没有严格界限,他们在身份上可以随时相互转化,表演程式也可以跳出预先设计的动作和套路;而且在表演时间方面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表演者们的技艺、实力以及围观人的需求.因此,传统花鼓灯具有“艺人表演和自我表现相结合”[9]、自我情感表达和给人观赏两者浑然一体的特点.再次,表演场地的开放性.传统花鼓灯表演对场地的要求较低,露天的、相对开阔的空地广场即可.正是传统花鼓灯在文化空间、展演方式、表演场地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群众性特征,让花鼓灯天然具备了全民健身场域中巨大的社会融合力和影响力.

通过对传统花鼓灯场域特征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与现代全民健身场域的要求有高度的契合性.传统花鼓灯场域所具有的群众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符合当前全民健身场域的开放性、多元化、可持续等特征,这为花鼓灯健身项目的可持续开展及地方性“全民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花鼓灯健身项目的深入开展不仅使我们能全面地了解传统花鼓灯艺术及其发展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花鼓灯文化出场与传承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其重新走入民间的可能性.

2.3 历史的继承性更易于使传统花鼓灯艺术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

弘扬传统,贵在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花鼓灯艺术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花鼓灯“文化资本”如何在传承中多渠道地实现增值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文化再生”[10]理念重视文化的跨时域性与跨领域性再生,这不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也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花鼓灯文化本有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健身花鼓灯就是在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创新性健身项目,它既是对传统花鼓灯“文化资本”的一种传承、融合及创新,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健身需求与精神寄托.一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健身花鼓灯可以吸引更多当地人的青睐和参与,增添沿淮群众的健身选择与健身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再生,花鼓灯健身场域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现代展演的重要舞台,使传统花鼓灯焕发崭新的活力,增添发展空间.因此,这种继承性创新不仅可以实现花鼓灯文化在健身领域的再生,而且可以在更广的社会层面上体现其普遍性价值.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以新的形式在当代实现继承性发展,健身花鼓灯的出场为其他传统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选择.

3 花鼓灯健身出场的实施路径

3.1 秉持花鼓灯场域文化的认同,营造花鼓灯健身文化体系

健身文化要在我国社会中得以持久的唯一方式便是要符合中国社会民众的生活、习惯、节律,形成一种文化习惯践行终身.[11]而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文化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步,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关键在于全民健身文化体系未能很好地遵循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习惯,与人们的文化自觉有所脱节,即“有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的健身元素”未得到有效认同.因此,我国全民健身文化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传统,将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健身性、民俗性的特色健身活动纳入全民健身场域,依靠群众对健身文化的认同与践行,才真正符合我国全民健身战略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花鼓灯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花鼓灯场域所承载着“国家文化象征”意义与“民族身份”[12]作用已得到淮畔民众广泛认同,这也为花鼓灯时代发展提供了文化传承契机.因此,花鼓灯健身出场必然要秉持民间艺术的国家文化赋值与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文化体系,才能实现花鼓灯艺术在出场路径、出场方式与出场形态等方面传承与发展的创新与超越.

3.2 秉持花鼓灯健身出场的科学性与健身性

首先,科学性是当代花鼓灯健身出场的重要前提.健身花鼓灯因涉及体育、舞蹈、医学等众多基础学科,需要一个研发和推广的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和保障,即从生理解剖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等方面科学介入花鼓灯健身的创新研究,尤其在健身花鼓灯动作结构设计当中,我们要遵循人体运动规律,进行科学的、量化的编排,使健身花鼓灯动作结构合理、全面、安全,健身效果显著,即身体各部位都要得到相应强度和持久度的科学锻炼.其次,健身性是花鼓灯健身出场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参与者身体机能,促进其身心健康,还要体现出对参与者心理调适及疏导生活压力、排解负面情绪的健心性功能.因此,我们所秉持的科学性与健身性的创新理念是花鼓灯当代健身出场立足之本,也是现代花鼓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3.3 秉持传统花鼓灯精髓元素,适应现代健身的审美追求

首先,我们对于健身花鼓灯创编的基本动作构成、动作路线、音乐及道具等方面要抓住花鼓灯表演场域中“根”元素动作形态,尤其在动作内容上,要重视和运用好花鼓灯的素材.如对原有花鼓灯表演场域中独特舞蹈动作“倾拧”和“三道弯”[13]等体态核心要素动作的提炼.创编者将原有花鼓灯标志性的动作素材、肢体语汇、节奏旋律等这些要素实现拆解和创造性搭配,着力把花鼓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意义的特点鲜明地展现出来,这样健身花鼓灯在内在精神气质与动作元素的体现上,都有花鼓灯“影子”,这就极易于被淮畔区域的广大群众喜爱与接受.其次,现代的审美元素要积极融入花鼓灯健身场域.健身花鼓灯应把一些现代审美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思维方式拓展到健身花鼓灯的舞蹈美、时尚美、传统美之中.如在伴奏音乐选取上,皖北健身花鼓灯舞的伴奏乐就有所创新,人们在传统花鼓灯音乐的基础上将爵士音乐鼓点和花鼓灯锣鼓点融合,并搭配欢快、新潮、时尚的灯歌,达到很好的音乐听觉艺术效果;在服饰上,健身花鼓灯舞摆脱传统服饰功能性的束缚,衣服长度改短,袖子做成短袖,利于健身花鼓灯自身动作的多角度运动.演艺形式的吐故纳新不仅给参与者和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且也没脱离传统花鼓灯的表现风格,这也有助于花鼓灯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娱情,是花鼓灯健身出场的外在体现.

3.4 创建有效的人力、财力等保障机制

健身花鼓灯成功出场的实现,必然需要人力(人才)、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支持与保障,因此,创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关键.首先,要构建人才保障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对花鼓灯剧团的专业演员、从事花鼓灯舞蹈教学的工作者、民间的花鼓灯演艺人等优秀人才进行重点保护和培养,这既能有助于花鼓灯艺术传承的正宗和持续性,也有助于创编健身花鼓灯技艺的锤炼与提升,并且使它在锻炼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审美期待.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落实好支持性政策,营造一个稳定、规范、创新的健身花鼓灯文化环境,进一步提高健身花鼓灯项目人才的社会地位,进而鼓励和调动此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和指导健身花鼓灯活动的培训和教学、志愿服务、健身指导等各项工作.其次,政府应从全民健身扶持规划中拨出一定经费,为花鼓灯健身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再次,积极扶持、完善花鼓灯健身协会与组织建设,引导健身花鼓灯走向有序、长效的传承与发展.

3.5 打造花鼓灯健身出场的支持性平台

平台建设是实现资源汇聚、交流融通、推陈出新的关键一环,而花鼓灯由传统表演艺术向全民健身领域的跨越同样需要相关平台的支持与配合.一是搭建合作平台,强化花鼓灯文化团体与体育部门之间“舞体联合”的协作配合,联合制定花鼓灯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标准要求,加大推广、普及与扶持的力度;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健身花鼓灯创编人员之间的技艺创编、信息交流方面互动互助;三是搭建参与展示平台,开展健身花鼓灯“进城市,走基层,进社区”的活动,支持与鼓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花鼓灯健身项目推广的公益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健身花鼓灯的关注,扩大健身花鼓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影响;四是搭建花鼓灯健身传播的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大众传媒对花鼓灯健身项目与活动方面进行广泛宣传与报道,进一步拓宽花鼓灯健身文化传播渠道和途径,及时把健身花鼓灯相关特色成果和活动项目进行展示、推送到全民健身活动当中.因此,我们应坚持以营造浓郁的民间花鼓灯文化为舆论导向,积极打造健身花鼓灯出场的平台与环境.当然,这既需要花鼓灯专业人士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介入,也更需要有责任心的文体部门领导的支持及热心的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宣传报道.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构建了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新时代,如何以新的形式、新的舞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是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布迪厄场域理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研究视角.以传统花鼓灯艺术的当代转化为例进行分析,不仅为打造成熟的花鼓灯健身场域、推动花鼓灯健身的出场与持续在场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花鼓灯艺术的现代传承拓宽了路径,而且对我国区域性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有着积极探索与引导作用.这也表明无论何种历史时期、何种场合,传统艺术场域这一文化符号系统的构建和表现方式,都需要适应“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发挥重要的出场作用,实现更大的在场价值.

猜你喜欢
花鼓出场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淮岸花鼓情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