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彤 吴晓莉 王钲惠 许嘉航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由于学习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对民族地区怀有中浓厚的情感,对于在朝鲜族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较少接触国学经典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切的思考。如何将经典融入少数民族学校教学中及课外活动中,让民族学校的学生读懂经典,使经典中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身行动,是笔者思索的问题。因此,在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后,以国学经典中的代表《论语》为例,探索经典在朝鲜族学校传播的有效途径。
基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国学热”的现象。实质上,“国学热”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的树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就有关于“国学”这个概念的记载,它可以追溯到《周礼》《汉书》。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官学,自“西学东渐”后国学主要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思想文化中的精髓。薛涌在《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文中写到“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自有其价值。但是,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下一代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问题。”[1]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学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法与形式使学生对经典较难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国学经典在少数民族学校传播方式进行探究。
基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在中国古代,《论语》就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周边的地区与国家。早在公元682 年,朝鲜半岛就有以《论语》为主的教科书,此后《论语》的精神一直或多或少融入朝鲜人民的思想之中。而朝鲜族人民主要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北部的跨境民族。朝鲜族人民是维护中国北部地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力量。朝鲜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与《论语》中的思想精神相结合,二者在人生价值、道德内涵等方面存在的共性,成为《论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的助力,为《论语》在民族学校传播提供了必备条件。传播《论语》从学生着手,在《论语》中寻找与当今朝鲜族学生思想的契合点,有机地融入《论语》中的精华,帮助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经典’意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国学经典’即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民族团结奋斗始终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国学经典记载梳理了中华民族生产奋斗的经验智慧,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道德伦理,体现了全民族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国学经典就成为民族共同信仰并世代遵守的价值观念,构成了整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3]对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使民族学校学生在经典中学会修身养德,树立自信心和拥有归属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互联网为媒介,以自行编撰的小说为载体,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线为线索,将《论语》中部分脍炙人口的语录编入其中,并以朝汉翻译能力为基础,将写成的小说详细的翻译为朝鲜语,形成朝鲜语和汉语的双语版本,通过微信文件的形式由各班级的班主任老师转发给同学们进行阅读。
《论语》在朝鲜族学校的传播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在内容选取方面,选择了很多和个人素质及发展相关的语录,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脍炙人口的语句,孔夫子对于个人的素质培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生的财富,从根本上来说,人的道德修养关键是践行,而不是认识,孔夫子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通过对这些与个人素质及个人修养相关的《论语》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个人修养。[4]
学习能力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在内容选取上,选择了很多关于培养学习能力的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孔子本人是好学敏求的,而受孔子影响,孔子的弟子也普遍好学,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学习能力的语录,同学们通过对这些语录的学习,也可以找到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于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儒家思想又是主张仁义、礼治、忠孝、诚信、宽恕等,[5]因此在内容选取上,也选取了与人伦情感相关的语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等,朝鲜族是一个注重礼仪,善良热情的民族,与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礼治、忠孝等品质相通,因此,引用相关语句,也可以使朝鲜族同学产生共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民族地区优势,对抽选出来的朝鲜族初中生进行有关《论语》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此外还探索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典籍的创新传播方式对于提升学习兴趣的影响。面向同一批被测者,在发放文字材料前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试和二次测试,并收集了被测者两次测试的问卷数据,得出试验结果。
通过第一部分调查问卷反馈数据可知,在调查得到的朝鲜族初中生样本中,9.28%的朝鲜族初中生“对《论语》非常了解”;49.81%的朝鲜族初中生“对《论语》了解一些”;26.7%的朝鲜族初中生“对《论语》不是很了解”;14.2%的朝鲜族初中生“不了解《论语》”。我们不难看出,《论语》在朝鲜族学校的传播还有待发展。但通过75%的同学选择“对《论语》感兴趣(或有点感兴趣)”的选项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学习、接触《论语》的兴趣很高,这是一个有利于《论语》文化传播的积极信号。在《论语》知识的获取渠道方面,41.67%的同学主要通过课堂学习;51.7%的同学采用课外阅读(书籍或网络);26.89%的同学通过向老师请教来学习;19.89%的同学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论语》。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除课堂学习外,学生自主学习《论语》占更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做出合理推测,调动学生对《论语》的自主求知欲对于《论语》的推广大有裨益。基于对学生意愿的调查,87.69%的同学希望通过文章、对话的形式来了解、学习《论语》,这也为我们创新《论语》传播方式提供了大致方向。
通过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反馈数据可知,在调查得到的朝鲜族初中生样本中,97.92%的同学表示在阅读完文字材料之后,对于自身了解并学习《论语》有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同学占样本容量的72.2%。通过“小说”这一传播方式,89.09%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于《论语》的兴趣程度有所提高。由此可以推测,通过小说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们讲述论语,对学生们了解和学习《论语》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发展方面也主张求同存异,即便如此,也不能忘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论语》又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对于在朝鲜族学校学习的同学来讲,《论语》中很多语句是晦涩难懂的,可能还有些乏味,因此,我们通过调查,以同学们最乐于接受的小说的形式,以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为依托,来完成小说的创作,再将创作完成的小说翻译为朝鲜语的形式,再依托微信平台发布,前后调查问卷对比表明,同学们通过阅读该翻译后的小说,成效显著。《论语》的学习在德育过程中也起到的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善于自问、自查、自省,有担当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