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卫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2)
积极心理学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教授赛里格曼提出,他将以往日常生活中较为抽象的“幸福”概念,转换成方法合理、结论可靠的一门科学。相对于“幸福”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探索的内容更多元,简单来说就是人全部的积极心理。例如乐观情绪、良好品质、高尚情操、开拓创新、宽容善良等一切人具有的正向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能引导人幸福快乐的生活,能促使人成为理性、谦逊的人,因此,近些年来,积极心理学理论也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我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将其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对改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积极心理学除了注重心理引导外,还更加重视心理危机的防范。研究个人积极心态、提倡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培养,强调健康科学的教育有助于自我情绪的管理和把控,从而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理论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优良品质,提倡挖掘对自己有益的积极的看法。因此,将其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相结合,能更加精准地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更能促进学生自我积极品质的有效培养和形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去只是单一的判断、纠正学生心理问题,但前提是心理问题已经出现或是感到心态异常时,才会被关注。但积极心理学则是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利用正向的心理来转变和强化学生心态和素质,确保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优秀品行素质的培育,比如勤俭节约、坚持不懈、宽以待人等,从主观层面上构建自身的积极心理,其本质是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而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的心理更有利于人塑造优秀品格,能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但每个学生生活环境、成长背景和经历等存在巨大差异,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在校内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专题活动,利用心理健康指导、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研讨等有效途径,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但积极心理学除了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外,还关注全体学生心理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他们内在良好品质的挖掘和培养,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积极生活,不断向他们传播积极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深刻意识到自身职责不只是传播理论知识,还需主动探寻更多有效教育途径,扩宽学生受教育空间,不断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
立德树人是各大院校的根本要务,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高校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样是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心理学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通常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校园生活困难、不良心态等,并且心理健康教育也将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上,完全忽视了广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在辐射范围上,以往的心理普查能全面覆盖所有新生,可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主观因素,被普查的学生会刻意隐瞒自身不健康心理状态,而且被普查的学生心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根本无法保证普查的客观性和代表性。此外,在辐射受益主体上,能及时察觉自身心理问题且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良好的体验,但在主观意识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存有偏见和认知片面的学生,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地帮助。
理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属于选修课,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其一,专业心理指导人员不足,现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任教,导致其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升。其二,课程内容主要是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未融入生命、幸福等相关内容,缺少系统的教育体系,无法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其三,教学方法依旧以理论灌输为主,并未利用新媒体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兴教学,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往往孤立无援,协同育人的力量和资源明显不足。目前在学校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人员和费用上,都未得到有效支持。在部门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隶属于校内学生管理部门,作为高校至关重要的职能部门,它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互动和资源共享,同时也尚未构建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而在学生方面,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并不是必修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也并非必去场所,因此,许多学生无法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对有关课程也失去了兴趣。
从整体上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其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此,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大环境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二,大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变化,比如刚进入大学时自身角色的变化、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交际圈、从未经历过的感情问题、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习和就业等各种现实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利用心理咨询和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防范心理危机、治疗心理疾病的同时,也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努力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建立全新思维模式,实施全程、全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以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积极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围绕“怎样适应高校生活”这一主题,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消除以往的偏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即便没有心理问题也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紧接着再以“学生实际学习与校园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主评价与思维模式,逐步增强学生积极情绪,确保他们积极乐观的面对全新的校园生活。
其次,高校可利用理论课堂这一重要的育人阵地,增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近些年来,国内外各大高校相继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心理学、现实生活与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有关课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理论教学,学生掌握了心理学的实用情景、范围等,并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进一步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仅个人潜能得到了有效挖掘,幸福力也明显提升。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向情绪和积极心理的认知和感受,加强对“幸福”的训练和积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利用理论指导实践。
最后,创新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积极心理学课程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日常理论教学,还应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特征,依托网络资源,开展慕课或是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通过建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优质资源库,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重整精品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内容。
理论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践课堂的关键作用也同样不能忽视,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承担着极其重大的使命。在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堂活动中,团队指导、志愿服务、主题沙龙、特色工作室以及社团活动等形式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身能动性,促使他们开展各种积极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奋发图强思想品质。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可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邀请业内心理学专家及优秀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团队指导,要格外注重人际交往、抗压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自主创业、专业学习、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便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乐观心态的形成。其中,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利用团队指导来引领他们积极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
其次,高校应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先锋人物、感动事迹、弘扬正能量等一系列专题活动,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并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此外,高校可通过散文竞赛、微电影、话剧、动漫展等踊跃参与、感受深刻、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活动,来深化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和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释放和吸收正能量,由此形成一个友好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保证每位学生幸福感都能得到增强。
首先,要营造浓厚的积极心理学氛围,增强健康、自信、进取的校园气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保障广大师生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在不断成长中寻求更优秀的自我,争取早日实现个人理想。高校可运用现代新媒体、校园展示栏以及广播等多种有效渠道来全面宣传正能量故事、幸福体验及获得幸福的正确方式,向学生传播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思维模式,以此来增强学生自信,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现并感受到积极心理的重要影响与独立魅力,继而转化为努力学习和乐观生活的动力。
其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力量,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高校可聘请专业能力强的积极心理学导师,由他们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学选修课程,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幸福感,摆脱以往悲观消极的思考模式,引导学生借助积极心理学来改变过去的生活状态。实际上,积极心理学教育是一项复杂全面的育人系统工程,既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们努力,也需要校内其他部门及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具体来说,高校要提高重视、统筹规划;各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各尽其责,协同合作;教师要专业指导、全面渗透;学生要及时调整,踊跃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向、主动、立体、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协同育人环境下深刻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和效果。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首先应深刻意识到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了解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和指导中。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增加教育载体、强化教育力量等有效路径,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推进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质量,真正为广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