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衡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从夏商之际,到战国末年,越国存续约1400年。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范蠡的计谋,文种的韬略,越人的隐忍和奋发,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越人有勇有谋的精神气也早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潘承玉教授主编、主撰的《浙江通志·越文化专志》于2021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越文化研究界的一件盛事。为此,绍兴文理学院于2022年3月18日邀请多方人士为该书举行了首发仪式,向学界隆重推荐这项越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人曾有幸担任该项目的评审专家,对该成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略有了解。
总览全书,该书在三个方面给人印象颇深。
一是定位精准。《越文化专志》在整部《浙江通志》113卷中比较特别,它是浙江省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面向海内外学术界公开招标的4卷之一,也是《浙江通志》中唯一以“文化”命名的卷,潘承玉教授凭借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积累,团结校内外、省内外力量,精心构建研究框架,最终成功摘标。《越文化专志》比较特别,还在于它既不是单纯的区域志,也不是品物志、人物志,而是非常笼统综合的“文化志”。“文化”一词含义太过宽泛和模糊,且有关材料虽然十分浩繁,但可以简单认定、直接当作“事实”来叙述的文化史现象甚少。而且,以往的文献和研究中“越文化”常常与“吴文化”纠缠在一起,被学者们笼统称为“吴越文化”,而对于越、越国、越文化的阐述也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潘承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书中《概述》部分提出了七重越文化的说法,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是於越民族文化、越国文化、古今浙江文化;而这三重越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交集,就是:浙江先民於越民族在先秦越国时期在今浙江境内创造的历史文化。这个交集是越族文化、越国文化、越境文化的三位一体,而以越国文化为中枢,《越文化专志》就是对越国文化的全面、系统解读。因而,该书的内容取舍就显得十分精准,章目设置甚至行文等方面也都有别于其他各卷,也迥异已出同类著作。如《江苏吴文化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即属漫叙自古到今的三吴(苏南)地区文化,不免有失焦之嫌,也与《江苏通志》整体难以形成区隔。
二是集前人之大成。该书编撰者视野开阔,多点考察、全面观照、总体把握。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及《竹书纪年》《战国策》等先秦文献中的零散记载,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两汉文人史书杂传中的系统介绍;从众多传世古籍,到诸如清华简《系年》《越公其事》等新出土文献;从韩愈、黄以周等古代文人的评说考证,到杨宽、董珊等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几乎穷尽所有古今纸本文献、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在全面甄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整理和融合了前人研究所得,又对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做出审慎澄清,增加许多新资料、新内容、新观点,最终以12章近70万字的篇幅,配有数百幅以出土文物为主的图片,完整、清晰地勾画出越国兴衰的历史过程,总结叙述了越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向世人展开越国历史文化的灿烂长卷。
对于越文化的发祥基础、越国的兴衰、越国的农业、越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越国的城市和交通、越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越国的思想、越国的语言与文学、越国的艺术、越国的信仰与风俗、越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越族的流散与越文化的影响等有关越国的自然、生态、人文、影响等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全面、客观、系统的梳理陈述。特别是对越文化与吴文化、楚文化的关系、纠葛,甚至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往,还有与更南方的“百越”包括岭南壮族骆越国的关系,乃至与更南方东南亚地区各民族的渊源等等问题,该成果都有翔实的考证和交代,很有说服力。因此,该书堪称迄今越文化研究最翔实、系统的集成之作。
三是锐意创新、新见迭出。该书2012年11月正式立项,课题组上下齐心协力,先是完成300多万字的资料长编;从2013年7月开始正文试撰写,至2021年10月正文定稿出版,正文撰写时间长达8年有余。这8年实乃潘承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创新的一次“学术长征”。出版前,书稿即分别于2017年7月、2018年5月、2019年8月经历了浙江省方志办组织的业内专家会议初审、复审和终审;在交付浙江人民出版社,该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反复审校环节,课题组复五易其稿,对其中不少章节又几乎完全推倒,由主编潘承玉教授亲自逐句逐段进行了重写。潘教授说,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新编《浙江通志》的定位,是“打造先进文化高地的标志性工程”;《越文化专志》作为面向学术界公开招标的一卷,要确保学术标杆属性在每一章节、每一段落都充分体现出来。细览全书,研究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朴学功底和锐意求新的探索精神,确实触处可见。例如,在传世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中,越国都城曾几次变迁。在建都绍兴之前,越国都城到底在哪里?诸暨?德清?武夷山?皖南?甚至湘南?学界众说纷纭,前贤言人人殊;信从多年前浙江省考古所一位专家所言,以为在诸暨某地者众,浙江博物馆和绍兴博物馆的越国文物展室墙上所谓越国都城迁徙路线图即凿凿在目。该书编撰者在审慎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扩大考证,推翻前说,确立新说,认为《越绝书》和《水经注》所说的“无余旧都”“嶕岘大城”,即越国建都绍兴之前的都城,在今绍兴城区会稽山以南、平水镇政府以北的若耶溪(平水江)边。又如,关于句践灭吴之后杀文种一事,后人多以此诟病越王句践,今人易氏更曾借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一语极诋之(1)参见《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该书重新检讨唐代韩愈以来的多家说法,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和越国国内情形,认为句践具有重才尚贤、隐忍能断的难得政治个性,其诛杀文种实有不得不然之势,在一定意义上为句践平了反,正了名。再如关于西施助越灭吴和欧冶子铸剑之事,前人大多信其有,西施故里之争还曾长期持续,该书借助相关研究和考证,认为历史上应该并无西施、欧冶子其人;但“西施精神”可以认定存在,欧冶子传说也另有深意。对于越灭吴的历史价值,该书也做了客观平妥又极富见地、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认为越国灭吴实现中国东南地区暨长江下游地区的首次一体化,又北上中原,迁都琅琊,敦睦邻国,调处诸邦纠纷,较好地发挥了天下霸主的作用。句践之后,越国经历越王鹿郢和越王不寿时期共15年的过渡,迎来越王朱句与越王翳时期70多年的越国中兴与霸业延续。越国文化是先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文化的根脉所在,更是绍兴文化史的辉煌开端。
至如越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处,该书所言更是精彩纷呈。如政治方面,该书从“计然七策”“文种九术”说起,力言其“三朝议政”、尤重“外朝”“治朝”之决策机构的先进性,肯定越国“五政”改革以“市政”(即市场管理)改革为抓手和“官民并敕”政策方向的科学系统性,以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都城之下、里闾(聚落)之上,中间一级封邑制与城市/边县制并存的各自效用。在讨论越国音乐时,该书突出越国统治者有明显的音乐意识形态观念,把音乐管理纳入振刷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越王句践为越国音乐确定了“民族化”主旋律;讨论越国艺术时,强调越国雕塑注重表现越国社会中最底层、最广泛的“苦力”亦即奴隶阶层,传达其硬朗形象和负重劳动所暗含的内在韵律美;在讨论越国工艺美术时,首次提出越国器物构形有大器早成、领异标新的特点,越国图案纹饰拓展雕塑和器物构形工艺美术的造型空间,兼有“精致”和“壮丽”之美;等等。可以说,该书在文史综合、考古成果的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处弥补前人、前著的空白。
总之,《越文化专志》是一部定位准确的越国文化史专题志书,在全面甄别的基础上集前人之大成,总结叙述了越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同时考证严密、新见迭出,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创新专著。该书出版的价值,不仅仅在回溯历史,体认浙江文化史上相当漫长的一段“高光”时刻,还在于为历久弥新的越文化研究开启一套新的话语体系,亦为新时代的浙江文化高地建设引入丰厚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