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意象空间的叙事生成:以西湖与钱塘江为例

2022-08-17 09:09李海艳
关键词:钱塘江西湖杭州

李海艳

(中国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9)

城市意象是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集合体,包含城市布局、景观、历史、人文等多层面内容,代表着观众对城市的认知与体验。城市意象会吸引观众去解读城市独有的人文内涵和精神特质,留下对城市的深刻记忆。作为著名的山水景观城市,杭州的城市意象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杭州的人文内涵、审美品格和精神特质。以西湖为代表的优美和以钱塘江为代表的壮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进杭州城市意象的建构中。直至今日,人们在想到或忆起杭州这座城市时都会产生奇妙的综合意象:宁静温和的美好和奔涌向前的气魄。进入新时代后,在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意象成为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时空交接点。

一、城市意象空间的可读性

中国文化里有尚水乐水的传统。如果说城市意象如同特殊的文本,那么西湖与钱塘江就是杭州城这份文本中耀眼的所在。

(一)城市意象的可读性

城市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它既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也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容器。在历史的长河里,每座城市都积淀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说,城市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折射。

第一,可读性体现了意向性的活动,将城市意象看作特殊的、具有创造性的文本或作品。这种意向性活动的主体是读者(即观众),对象是城市意象。主体会积极地参与到城市意象的建构中。

第二,可读性将城市意象与意蕴相联。观众通过城市意象可以感受、认知城市意象背后的意蕴。城市的意蕴通常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集体记忆以及人文精神内核,这是读者在“阅读”中感知与获得的。

第三,城市意象可读性的实现方式。城市意象固然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关,但城市意象建构的重要方式是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2]2。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的、口头的、图像的,不同的叙事共同建构起城市意象空间。

(二)城市意象的心理空间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林奇所提出的城市意象的可读性并不仅限于方向的辨认、道路的清晰,而是包含了更多人的经验、记忆及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延伸的安全感、表现力及其深度和强度。城市意象可读性的根本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参与,人的存在可以创造意象,进而浮现和认知意象,人的参与可以解读意象、展开意象和渲染意象[3]66-67。可见,城市意象不仅是街道、建筑、标志物等组成的物理空间,更是人的情感、体验、记忆等构成的心理空间。

西湖与钱塘江不仅是杭州的山水景观,也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历史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的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场所。“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便成了特殊的景观,成了历史的场所。……只要历史发生的场所还在,只要储藏记忆的空间还在,我们就能唤起对往昔的鲜活的感觉。事实上,‘景观’既是一种稳定的社会角色,又是一个巨大的记忆系统。”[4]384当观众看到这些场所时,就能激活储存的记忆,唤起相应的情感与体验。

西湖与钱塘江是与众多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魏晋时期,自然山水激起了文人内心的情感,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自觉使山水成为文人安放心灵与求道的所在。东晋谢安素好山水,放情丘壑,“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5]1764王羲之好友许迈遍游名山,“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而自得,有终焉之志”[5]1796。隐士郭文年轻时爱好山水,晋室乱后,来到余杭大涤山中隐居。

唐代以后,随着西湖的开发与杭州城市的发展,文人的创作活动增加,仅白居易就留下了200多首有关西湖和杭州的诗歌[6]563。他们以诗词、绘画、戏曲等多种叙事方式将西湖与钱塘江的风景、传说、人物和故事进行生动演绎,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华丽多姿的意象空间。

由此可见,以西湖和钱塘江为代表的意象空间至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物理空间,是西湖和钱塘江的水文地理场景,也就是物象;第二层是因文人艺术创作而产生的审美意象空间,它不仅展示了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激发起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而且将这种体验与记忆通过叙事(尤其以诗词为代表)展现并传承下来;第三层是由审美意象连结的通向道的精神空间。

二、历史视野下的西湖与钱塘江意象

杭州水资源丰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择水而居,依水命名,以水入文,河流、湖泊、泉溪、池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与水相伴相生的过程中,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与哲思。孔子观泗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610。老子提炼出水的德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0]20。魏晋以后,山水不仅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成为文人的精神寄托。

(一)物象

公元前222年,秦国始设钱唐县,初时只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与大海相通的小县。后来地质变迁,泥沙堆积而成陆地。南朝梁、陈期间,先后置临江郡、钱唐郡。隋开皇年间改钱唐郡为杭州,开始营建杭州城垣。隋炀帝开凿运河,杭州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的终点。运河让杭州成为经济、交通的要地,到唐代中期,杭州已成为东南的“大都”“名郡”。杭州河流纵横,湖荡密布,泉水众多,有虎跑泉、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泉、钱王井、相国井、羊坝头巷井、荷花池头井、孝子坊巷井、飞来峰冷泉等等。早在汉代新莽时期,曾以泉亭作为杭州地名。明成化《杭州府志》称虎跑泉、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泉等五泉为“杭州之圣水”[11]328-329。

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水文景观当属西湖与钱塘江。全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多处,唯有杭州西湖在不冠以城市地名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大众心中唤起精确的意象。西湖属于地质变迁过程中海湾变化而产生的潟湖(3)1976年,地质工作者经过勘探后认为西湖在全新世时期的发育可划分为早期泻湖、中期海湾、晚期泻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参见杭州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志》第二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9页。,原称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钱塘湖,唐代因湖在杭州城西,称为西湖。唐代以来,不断开发建设西湖山水名胜,西湖成为杭州的标志性景观。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也是浙江的母亲河,经过杭州注入杭州湾。因河口呈巨大喇叭形,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响,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来不及均匀上升,产生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的现象。加之每年农历中秋节前后,引潮力最大,形成了天下奇观钱塘潮。

随着杭州经济的繁荣和山水景观的开发,白居易、钱镠、苏轼、秦观、岳飞、陆游等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活动印迹。宋时,西湖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游览胜地,南宋画院画师以西湖山水画题名,形成流传至今的“西湖十景”。西湖的风景与钱塘江的潮水经过文人的艺术创作,特别是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叙事,形成了“灿烂的”(4)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称为“灿烂的感性”,意思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也就是审美意象。参见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审美意象,也提炼出了杭州城市的审美品格与精神特质。

(二)诗词里的审美意象

西湖和钱塘江记录着文人的活动,见证着杭州城市的繁华与变迁。西湖与钱塘江的审美意象是在诗人感物而兴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经过诗人内心情感与审美经验的陶炼后形成,是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1.诗词里的西湖意象

西湖的浩淼水波与湖边的草、树、花、山等共同组成了姿态各异的“优美”意象。

(1)娇柔娴静的审美意象

西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娇柔娴静的审美意象,这是由西湖水波如镜、碧波荡漾的自然物象特点决定的,是诗人在撷取了西湖的颜色、形态,即水的绿、平、柔、清、润等特征的基础上融入其情感、趣味、审美经验之后形成的。唐代中期以后,西湖山水风光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白居易和苏轼。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前四句写道:“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12]833一句“泻绿油”将湖水碧绿、莹润、盈满的意象美勾勒出来,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是忍不住执西湖于手的娇柔之美。《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一幅西湖春景图:“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2]339平静的湖水、低垂的白云、争相开放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茸茸的嫩草,眼前浮现的是一幅水净云舒的西湖早春景象。西湖的水与花、草、云、莺、燕、杨、堤共同组成了审美意象,体现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娇柔娴静情态。难怪诗人生出流连忘返的眷恋之情,“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2]814,以及“江南忆,最忆是杭州”[12]1071的向往与思念。

最能勾画出西湖娇柔娴静之美的莫过于苏轼所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3]79晴天的水光潋滟、雨天的山色空濛组成了意象之美。晴天与雨天的一明一暗,潋滟、空濛的淡笑与微颦的美妙情态,自然生动,一步一变均是美,如同西子一样让人心动不已。这样娇柔娴静的审美意象如同情态醉人的美人,无怪金主完颜亮会为之动心,命画工潜入临安绘下西湖全景,甚至萌发渡江之念。

(2)恬淡超脱的审美意象

西湖的另一个突出的审美意象是恬淡超脱。娇柔娴静突出西湖的情态之美,恬淡超脱则是西湖带给人的心境之美。中国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一说,西湖的烟波浩渺、波光明净,渗透进诗人的人生体验与情感后形成了洗涤尘世、恬淡超脱的审美意象。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乌云大雨中的西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3]66疾风骤雨的变化,让西湖在黑白、明暗、动静的对比中呈现出变化之美。气象急速变化之后由动转静,风吹云散,看到了“水如天”的开阔景象,既描绘了西湖在雨后波平如镜的景致,也让人进入洗净烦恼、平静忘我的境界。这样的景象让诗人的愁都不是浓烈的,而是如同湖上淡淡的薄雾,就如周立勋《西湖》中写的“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14]87。林逋则在《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中写道:“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却忆清溪谢太傅,当时未解惜蓑衣。”[14]104深秋时节,诗人闲适地泛向舟西湖,赏景、品酒、吃蟹。“闲”本身就能从世俗事物中超脱出来,洗掉功利、实用的心态,完全沉浸在对审美对象的忘我欣赏中,这样审美主体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闲,有了闲心,才能以从容、宁静的精神状态去欣赏审美意象,进入恬淡超脱的境界。

2.诗词里的钱塘江意象

如果说西湖展现的是娴静优美的意象,那么钱塘江则是奋勇激荡的“壮美”意象。这与钱塘江潮有关:潮涌、惊涛、浪花、观潮人等共同组成了“壮美”的审美意象。

(1)波澜壮阔的审美意象

钱塘江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波澜壮阔的审美意象,这是在以钱塘江潮涌浪花层叠的自然物象基础上形成的,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是诗人在观察钱塘江潮涌的声音、形态即潮水的涌动、翻滚、冲击、起伏等特征基础上融入诗人的情感、趣味和人生体验之后形成的。

白居易《忆江南》里写道“郡亭枕上看潮头”[12]1071,“观潮”“弄潮”成为当时一景。壮观的钱塘潮激起了文人的豪情,留下了众多观潮的诗词佳作。钱塘潮的波澜壮阔让苏轼一口气写下五首观潮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13]87: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这五首观潮诗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潮水层层推进、波澜壮阔的审美意象。从“夜潮流向月中看”,到“欲识潮头高几许”,再到“海若东来气吐霓”,潮头的层层叠叠,重重推进,给人带来汹涌奔腾的气势。这种自然的力量让人惊心动魄,对人的心灵产生了力量上的压迫感,让人不由生出潘阆词中的疑惑,“来疑沧海尽成空”[15]2。

(2)振奋健进的审美意象

振奋健进是人类主体精神的体现,是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力量威势、人生的压力与困难时迎难而上,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延续。红旗、拍手声、鼓声、潮声、人声,“涛头立”“旗不湿”,一幅弄潮儿在壮阔的潮涌中奋力拼搏、技艺精湛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审美意象与西湖不同,西湖审美意象中的人是恬淡陶醉的,钱塘江审美意象中的人则是阳刚健动的。这种对比就像宋代词人陈德武在《水龙吟·西湖怀古》[17]3451中写的: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虽然是感伤之作,却将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象展示出来。西湖之水是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而钱塘江却让人“发挥英气”“力士推山”,所以才会生出借钱塘潮汐洗尽岳将军泪的感叹。

(三)“象外之象”的精神空间

中国文化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7]236。与此相应,美学中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优美和壮美。明末清初,魏禧曾生动地概括了壮美与优美的特点:“阴阳互乘,有交错之义,故其遭也而文生焉。……然其势有强弱,故其遭有轻重而文有大小。洪波巨浪山立而汹涌者,遭之重者也;沦涟漪瀔皴蹙而密理者,遭之轻者也。重者人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轻者人乐而玩之,有遗世自得之慕,要为阴阳自然之动。”[18]540优美是“沦涟漪瀔皴蹙而密理者”,使人“乐而玩之,有遗世自得之慕”,优美的审美意象让人忘掉世俗生活、忘掉自己,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壮美则是“洪波巨浪山立而汹涌者”,使人“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壮美的审美意象首先让人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激起主体的意志,将之前的惊怖转而生成兴奋感,上升到一种更广阔的境界。

西湖的美景让人在观照湖光山色的意象时进入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魏禧曾在《西湖近咏题词》中叹道:“烟水风月,尽湖山自然之美……周士绝句率多自然之韵,不假雕饰,与今之西湖最为相称。”[18]537钱塘潮的汹涌在让人惊怖的同时也激起人定胜天的豪情,“弄潮儿向涛头立”的主体意志的张扬产生了自强奋争、逆流而上的精神境界。二者有机融合在杭州的城市意象空间中,并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构成杭州的精神内涵。

象外之象则是通过两种代表性的审美意象指向背后的“道”,这种道是杭州在漫长的历史和人文积累中的集体记忆,也是人文精神内涵的凝结。于是,我们会在杭州的人文精神里看到宁静温和的美好和奔涌向前的气魄的融合,这正是优美与壮美精神空间的融合,即审美诗意与实干变革的人文精神的统一。审美诗意的人文精神是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与生活,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情趣,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特质的传承与体现。这种人文精神追求一种闲适的超越实用功利的生活情趣,用审美的心胸和眼光看待世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地,感受人生和生活的意味。实干变革则体现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张力,通过实干、变革来创造更适合人的发展的生活环境。从用艺术改造社会、改造国民,到城市工业的欣欣向荣,再到新时代努力在依托高科技产业、高素质人才基础上创建富有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化城市,都是这种生命张力的体现(5)2002年初,杭州首次提出要培育、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期杭州人文精神。这一人文精神可以看作是优美与壮美的延伸。。

三、现代化视野下的西湖与钱塘江意象

(一)意象空间的现代流变

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西湖和钱塘江为代表的城市意象留下了优美与壮美结合的审美品格,也留下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物我两忘、不惧困难、逆流而上的精神内核。在现代化转型中,杭州城飞速发展,已成为与人的自由、幸福息息相关的所在。一方面是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西湖与钱塘江作为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交汇点,吸收、融合、产生出新的内涵,即绿色、智慧和创新等新理念(7)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五水共治,将生产与生态、经济与民生、发展与转型有机结合。。

这些新的理念与实践为杭州的城市意象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内涵。绿色是在吸取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在迅速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对自然应采取的基本态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是综合、有机、整体思维的表现,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运用智慧的态度去看待经济与社会、自然,以及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创新是“弄潮”精神的现代内涵,是打破旧框架,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行为。在新与旧的矛盾交替中既要“干在实处”,又要“走在前列”。这既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拥有奋勇前进的豪迈勇气,才能“勇立潮头”(8)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2个字。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的新要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二)图像叙事里的意象空间

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新媒介技术、图像制作技术等提供了新的叙事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图像是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这个定义已远远不能概括现代社会被图像海洋包围的状况。借助于发达的数字媒体技术,图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承载更多信息,它与语言文字是怎样的关系,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图像转向”“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等问题。在“图像时代”,运用图像叙事成为构建杭州城市意象空间不可忽视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绘画,影视、动画、游戏、短视频等纷纷涌现。

新时代,杭州西湖和钱塘江的水文特点和精神特质经过提炼和创新,创造出了崭新的形象。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体育图标就是在吸收了钱塘潮的景象特征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设计的一个关于水的意象,其线条、颜色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钱塘潮的特质。会徽、图标以“潮涌”流畅、动感的视觉造型突显体育精神、传统文化和杭州城市内涵的有机统一;色彩中的蓝绿色系对应水的颜色,通过水火亮色渐变方式,寓意日出钱江、潮水涌动的新时代美好印象,打造了一个具有现代特征与意义的水的意象空间。

这些通过图像叙事生成的关于西湖与钱塘江的新意象,在努力创造一个沟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跨时空、跨文化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品格的基础上,体现了现代的包容、和谐与创新精神,成为今天的杭州城市意象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也为今天杭州城市意象空间的可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满足现代人对生动图像需求的同时,以图像叙事打造新的审美意象,并将观众引导至更高的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现代精神特质的体现,更是现代人的精神栖息地。

四、小结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西湖和钱塘江为代表的杭州城市意象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既沉淀出独有的人文精神特质,又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孕育出新的内涵。它们是杭州城市意象空间里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如果说在历史的长河里,文人的艺术创作为杭州城市意象空间图上了五色,那么今天的图像叙事则让这个空间更为立体和丰满。说好杭州的故事,使杭州城市意象空间在承载人们记忆、情感、认知和体验的同时,不断生长出与现代杭州相适应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钱塘江西湖杭州
杭州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