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以黔东红色文化为例

2022-03-17 14:23梁成艾罗一凡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

梁成艾,罗一凡

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以黔东红色文化为例

梁成艾,罗一凡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以黔东红色文化资源为对象,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探究黔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现状。发现黔东红色文化依然存在着“红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严重滞后、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意识不强、红色文化资源研发人员十分短缺、红色文化宣教融合力量明显弱势”等问题,建议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挖掘整理红色史料;设立专项推进项目,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盘活多方建设力量,优化红色文化人才队伍;拓展融合发展渠道,彰显红色文化效能;升格创新发展范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锻造国际文化品牌,提升国际话语权”等策略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 挖掘保护利用; 高质量发展; 策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识,也是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革命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越是艰难越勇往直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承载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指示的重要工作,是紧扣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等发展要求[2]、认真落实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抓好抓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①,推动红色旅游大提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的必然要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历史自觉、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力、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数效应”、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等意义重大、价值非凡。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3]。这里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也有《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苗族问题决议》《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记录及决议》等重要革命文献。这片红色的土地,不但孕育了红二方面军主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而且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给涉及全省9个市(州、地)的沿河、习水、桐梓、七星关等60多个县的民众播下了红色革命火种。这里红色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利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1年6月,这里已修建了239个红色纪念场馆、建立了71个红军烈士陵园,矗立了112座红军纪念碑、收集了1200多个红色故事、整理了50多套红色文献,发掘了108处红色遗址遗迹遗物②、打造了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10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思想营养,为中国大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

为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的实际情况,助推其高质量发展,铜仁学院“困牛山红军壮举”研究团队秉承由点知面之哲理,采取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把根植于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仅有的八块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研究样本。发现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利用上委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了黔东大地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不过,当研究团队在对该区域23个乡镇所走访的46位80岁以上老人、所考察的22处红色战争遗迹、所参观的49处红色纪念场馆、所收集的50多册红色文献等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分析之后却发现,黔东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上依然存在着科学谋划不够、资源挖掘整理碎片化、开发利用不足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黔东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严重滞后

研究发现,黔东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但其挖掘整理工作却严重滞后,碎片化发展特征比较明显。一是红色革命史料挖掘工作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地方文献中缺乏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原有红色景区之地方文献资料的研究力度急待提升,而新开发景区的地方文献资料不但比较缺乏,而且各自为政,没有在研究思路上往深处拓展,也没有在史料范围上往横向延伸,致使在民间依然散落有不少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歌谣、故事、遗迹、遗物等尚未搜集挖掘和整理,出现了“散、小、弱、差”之发展局面。如在石阡县采访李德真、范献柏等老人时,获取了失散红军黎国兵、汪忠明以及当地村民寻找红军烈士残骸等细节故事,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发现。二是红色文化精神内核挖掘有待增强。表现在对黔东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的挖掘提炼上还不够系统全面,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文化标签,许多资源中的红色元素彰显乏力,红色文化商品开发严重不足,缺乏便于携带、物美价实的红色文化资源纪念品等。甚至在个别红色文化资源纪念场所还存在有未精准刻画红军形象、理解红色文化精神内核有偏差等现象。目前仅在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壮举上提炼了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其它史实史料还没有进行提炼或提炼的内容不够有深度。如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黔东独立师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亟待提炼等。

(二)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意识不强

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是中国红色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构筑文化自信的基石。调研发现,一是红色遗址遗迹悉心保护意识不强,许多革命遗迹的原貌已不复存在。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思维认知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原始生态旧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散布在交通条件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乡村的红色文化遗址,基本上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管理,结果导致很多红色文化遗址只能自生自灭。如石阡县困牛山一带有的烈士合葬墓只剩半块残碑,碑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位于沿河县淇滩镇天宫井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房屋破烂,急需修缮;印江县沙子坡镇作为当年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收编当地神兵活动的重要地点,已无任何遗址遗迹存在;印江县刀坝乡的许多诸如红军战壕、红军旧居等革命活动遗迹尚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玉屏县亚鱼乡曾有红军战士留宿的江西会馆,早已拆迁变为学校,只留下两棵百年古树诉说着当年那段红色革命故事;更多的地方只在旧址上立了一个碑,遗迹则全无,一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因缺乏资料记载已无从考证等。二是红色遗址遗迹整体利用意识不强,红色景区交通连片规划建设滞后。有些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重视不够,旅游线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关联不够、融合不深。许多地方注重物化的红色文化遗迹、遗物的游览,展陈手段局限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上,一些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红色文化资源的潜能难以有效发挥,尚没有形成上下“一盘棋”、同频共振的全域联动型发展格局,缺乏知名度较大、影响较深远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潜能难以有效被激发。

(三)红色文化资源研发人员十分短缺

调研发现,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研发队伍建设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管理人员履职边界混乱。由于一些基层政府过于偏重经济建设,造成一些本应在文化领域大有建树的专业人才无法高效到岗履职,出现了“在编不在岗,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用”权责错位现象;二是红色文化资源研发人员明显偏少。红色文化资源研发缺乏专业人才,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研发工作主要由当地党史研究室、文体广电旅游局人员或有情怀的群众自发进行,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统筹性,更是缺乏红色史料整理、红色精神挖掘、红色作品编创等专业人才的加盟与指导。三是红色文化宣讲人员素质不高。如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等地的管理人员、讲解人员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拓展了解,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深、不够专。还有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结果导致红色文化资源之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严重不足或缺位、素质整体不高之乱象的生成。

(四)红色文化宣教融合力量明显弱势

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蕴含着忠诚坚定、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大公无私的优良传统和永不褪色的精神信仰及价值追求。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全球化战略眼光与全球化发展思维,人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和积极意义认识不深,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红色旅游大提质、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不够,与学校党建思政融合发展不够严实,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不够紧密,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够深沉,较少把呈点状分布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网状资源,在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入产业、融文化等方面尚存在着较大差距,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融合发展机制。如德江县枫香溪、沿河县土地湾等地虽有不少红色文化资源纪念设施,也保存了部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但许多红色文化资源未与当地中小学党建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在对外宣传上也因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网站数量少且设计呆板、陈展方式停留于文字图片介绍等弊端的存在而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新意。

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1]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更需要创新发展,藉以发挥好其应有的精神力量。针对黔东红色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利用上存在的科学谋划不够、开发利用不足、融合力量不强等问题,建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愿景,聚集以下六大举措助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指示的重要工作,又是认真学习落实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抓好抓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长征精神的弘扬及红色血脉的赓续。

(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挖掘整理红色史料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对遗迹遗址、民间口述史等的挖掘整理。成立由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构成的红色文化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小组,科学编制挖掘整理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挖掘整理的力度、次序和方式。通过增添“时尚”元素,智能导览、互动微游等形式[4],采取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综合项目或预防性项目竞争性申报、举办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等举措,吸引更多民众有组织地对那些能反映长征史实、长征精神的口述资料、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进行挖掘、整理和鉴定,将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化。二是成立特别研发小组,强化对红色史料精神内核的挖掘提炼。为让红色文化资源释放更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应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依托党史研究室、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体广电旅游局等职能部门,成立由高校教师、科研院所文化爱好者等组成的精神内核第三方研发小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及其与人民的紧密关系为出发点,采取建立督导检查专班、集中攻坚、增加红色文化资源类科研课题及增加立项数等举措,对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有出入或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权威检查和科学研判,把诸如“南腰界根据地”等有失严肃且易造成认识混乱的提法统一到历史和党中央的总基调上来,把碎片化、点状化的红色史料融合起来、丰满起来,深入揭示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坚韧顽强高超的斗争精神,高度自觉严于律己的组织纪律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念等精髓要义,把其承载的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阐释好[5],把其记载的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讲述好,避免出现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误导误读现象,推动红色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构建新时代青年一代的精神坐标。

(二)设立专项推进项目,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一是出台专项保护条例,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保护革命文物,就是保护红色起点、红色记忆、红色引力[6]。应采取分类实施及项目带动等方式,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专项保护条例及保护利用规划方案,制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任务书和路线图,对濒临消失和损坏严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原建筑尚存且历史价值较大的红色文化资源,要优先进行修缮;对损毁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做好修复保护;对无标志物的遗迹,要根据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做好立碑标志、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详载红色史料;对已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场馆或旧址,要做好提档升级工作,营造良好的保护利用氛围,提升民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二是设立专项普查经费,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设立省级财政专项普查经费,按照分级、分类、分层原则,加大红色文化史料的普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进行整理、抢救濒临消失的红色文化史料,搜集散存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对新发现的文物资料、歌谣、遗物等红色文化资源要立牌存证,并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旧址、遗址以及重要档案、文献等列入红色文化资源名录并予以公布,进而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形成能在网络上获取的较为全面、完整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交通信息和其他信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三是设立专项保护项目,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整体有序保护。设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项目,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吸收民营资本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纪念场馆,将符合条件的红色文化资源申报为县、市、省甚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保护主阵地之作用。加强红色资源纪念馆、博物馆建设力度,严格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办法。按照属地原则,秉持全国“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及县、镇、村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全面清查与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坚决拆除一些做工粗糙、质量低劣的绘画和雕像,严格审查纪念场馆建设规划及实际陈展效果,杜绝出现矮化、丑化红军形象的行为。认真摸排红色文化资源家底。通过现场勘核、史料审定等方式积极开展“红色家底”摸排工作,全面整理革命战斗遗址、革命文献资料、红色革命故事等,并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等级认定和编辑整理,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有序保护,提升其规模档次,最终合理开发利用。

(三)盘活多方建设力量,优化红色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纠偏正向,明晰权责关系。强调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手册及责任清单,把主要领导作为管理绩效的第一责任人。签订《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书》,层层明确职责任务。会同纪检监察巡视等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在岗人员权责不清现象进行调查与整改,给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履职环境。二是协同推进,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通过设立红色文化研究院、组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专家库等渠道,最大限度地释放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学术研究价值,彰显人才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通过订单培养、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创建、“现场+体验+拓展+访谈+实训”等渠道密切与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依托人才培养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红色文化研究及高站位创意思维的复合型研发人才。适当增加史志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红色文化人才编制,通过招考、招聘及设立公益性岗位等配齐红色文化资源专(兼)职研发人员,助推导学队伍稳定性的保持,厚植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根基。三是量体裁衣,重视宣讲队伍培育。加强红色文化遗迹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地宣讲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推介等活动,量身定制讲解员专业技能实训“套餐”,促使更多民众加入“红色文化金牌讲解员”培训行列,引导民众全面学习讲解员讲解技巧等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讲解员礼仪与妆容标准等专业课程内容,帮助红色讲解员擦亮红色名片,打造红色地标,成长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精神的传播者,确保其红色讲解“不走调”“不串色”。

(四)拓展融合发展渠道,彰显红色文化效能

一是与教育相融,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同根同源,在育人功能上具有统一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启迪学生为人处世智慧的重要动力。应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加强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把红色文化渗入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全过程,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推动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依托建设“党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走进“红色课堂”、追寻“红色足迹”、倾听“红色家书”、打卡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推进学校党建思政工作与铸魂育人同向同行、与红色文化教育互融互通,把人们带到历史情景、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使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润物无声”,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从历史的主线、人物的品格、红色的思想、榜样的力量中感知和认同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青年追求进步、提升品德的不竭精神力量,实现双融双促,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红色文化以文育人的实效。二是与业态交融,实现红色旅游与自然、历史、人文等景观融合发展。通过拍摄革命故事微视频、革命人物纪录片等方式,融合时代元素,与创意嫁接,将红色文化记忆融入精品景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和田园风光建设,使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基因保持同向性,实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迹历史等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高度整合,增强红色文化记忆的时代魅力。三是与科技融合,推进“红色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广泛宣传,运用VR虚拟互动体验、360度环幕沉浸式体验、智慧墙情景模拟等现代科技手段[7],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红色文化陈展模式,将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立体化、生动化,变“静态展示”为“动态展示”,让红色文化占领现代传媒高地,使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潮”起来,“亮”起来,调动红色文化体验者的能动性,实现良好的参与和互动,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完善红色文化专题网站,通过设置红军故事专栏、借助文化名人文创活动等来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数效应”,进而拓宽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和传导力。

(五)升格创新发展范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一是升级基础设施,在旅游模式创新中传承红色文化。通过规划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旅游快速通道、提档升级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主干线路连接线等渠道来创设集红色教育、民族文化、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现代成就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8],进而在红色文化底蕴的切实彰显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博览会、打造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创新方式,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实践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阵地,让人们在游学中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传统、砥砺理想信念,确保红色基因流淌在民族血脉中,凝结在人民记忆里,跃动于生活实践中,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提高红色文化传承质量。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在长征文化主题突显中传承红色文化。以战斗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为载体,以长征主要线路为核心,科学编制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规划,将更多红色文化资源的提质改造、修缮保护、文化传播项目列入国家、省扶持计划[9]。在保持历史原貌,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5G、AR、大数据和4K直播等创新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打造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题相协调的景区景点,并通过宣传讲解、情境体验等传承方式,传承好长征精神、利用好长征资源、带动好长征沿线发展,让其成为民众出游的重要选项和网红打卡地,强化红色文化记忆场域体验,提升红色文化的凝聚力。三是革新传播方式,在文旅作品创新中传承红色文化。加大红色主题融媒体短视频、音频作品创作、征集力度,依托场景复原、VR、环幕等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做好红色文化与文旅作品创新对接工作,通过创作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且富有思想性和赏鉴性的电影诗歌、实景演出、红色动漫等文旅精品来把红色叙事转化为生活化视角和线上线下“二维码全景阅读”等网络化表达,让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绽放文艺舞台、见诸笔端画板、闪耀展览展演[5],增加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度和熟知度,提升红色旅游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让游客在体验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进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以升华,奏响红色传承的时代强音[10]。

(六)锻造国际文化品牌,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是变被动为主动,锻造惠及东西的新品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唯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以创新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研究域外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将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努力拼搏、合作互助、团结协作等理念与区域文化、舶来文化中的精华元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陈情和说理结合、自己讲和对方讲结合之叙事化策略,创造动人的品牌故事内容,把红色文化的主题故事转化为品牌国际化所需要的故事,使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之属性的红色文化“走出去”“潮起来”,使其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子”,解码中国的“一把钥匙”,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树立中国形象,扩大世界人民对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之艰辛的理解与认可,实现国际化传播,带来大众化影响,进而锻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红色文化的正能量成为社会聚焦的最大“流量”。二是关注国际话语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形成于中国历史、服务于人类发展的既定表述,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打造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数据整合平台、构建红色文化新型海外传播阵地、用中国话语设置全球文化议题”等渠道,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成为该话语体系的底色和底气[13],进而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国际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新方案、新思路,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发出的声音,最终建构成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①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其中“四新”指的是“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四化”指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

②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文物局2021年6月21日共同编制的《贵州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目录》。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2] 梁成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愿景[J].教育学报,2021(3):23-36.

[3]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67.

[4] 李慧.红色旅游:如何挖掘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N].光明日报,2019-07-07(5).

[5] 胡和平.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N].人民日报,2021-07-19(13).

[6]刘启灵.让革命文物成为学史的“活教材”[EB/OL].http://www.rmlt.com.cn/2021/0331/610886.shtml.

[7] 李正元,余明远.凝聚红色文化教育合力全面提升铸魂育人实效[N].光明日报,2021-11-04(10).

[8] 中共安平县委.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台城精神[J].中华魂,2017(7):31-32.

[9] 梁时禹.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N].南方日报,2022-03-02(6).

[10] 刘越,杜刚.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3-136.

[11] 王晓晖.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在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致辞[J].中国记者,2016(5):10-11.

Research on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ollec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Taking the Red Culture in Eastern Guizhou as an Example

LIANG Cheng’ai, LUO Yifan

(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witness of the arduous and brilliant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lso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With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eastern Guizhou as the obje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eastern Guizhou is explor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d culture of eastern Guizhou, such as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red culture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sites and relics is not stro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fusion strength of red cultur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s obviously weak”. It is suggested that a special working group should be set up to collect and collate 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pecial promotion project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revitalize the construction forces in many ways to optimize the team of red cultural talents, expand the channels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 culture, upgrade 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to create a red tourism boutique, forg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brand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adopt other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min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ollec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2022-07-05

铜仁学院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困牛山红军壮举研究智库”(TYZD202208)。

梁成艾(1970-),男,侗族,贵州铜仁人,教授,教育学博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

罗一凡(1999-),女,侗族,贵州玉屏人,铜仁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G127

A

1673-9639 (2022) 04-0032-07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