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教思高远 清言宣至理——敬谈知行合一教育家周远清

2022-03-17 14:23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评价教育

陈 浩

【特稿】

治教思高远 清言宣至理——敬谈知行合一教育家周远清

陈 浩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 100086)

作为当代知行合一的教育家,周远清自20世纪90年代担任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领导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以来,夙夜在公,悟道行道,躬耕不怠,为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和大提高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播火者”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领航者、举旗者,周远清可赞可歌的闪光点有很多:提出“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理念,并矢志不渝地坚守;为确保教学质量不滑坡并持续提高,提示必须防止和克服“四个投入不足”,振聋发聩;创发教学质量合格评价,开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质量评价帷幕;亲力亲为,主导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并举;等等。

教育家; 周远请; 悟道行道;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周远清教授,曾拥有高光的头衔,也有“教育改革的实践家”“举旗者”等美誉流传。在我心目中,周远清就是身边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我与周远清相识并受其教诲三十余年,曾有幸受命参与他布置的若干工作与活动,获益匪浅。最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静修博士编著的《周远清教育人生》一书,引发不少同仁对周远清教育人生的热议,也触发我许多美好回忆和新感慨,觉得还有话可说、想说,或可聊以丰满此话题。细思量,周远清一生在高等教育道路上躬耕探索,对我国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作的重要实践贡献和思想理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值得后辈学研。

一、悟道布道:高教道上躬行者的责任守望

周远清曾戏谑自己在高等教育战线“混”了一辈子,并误入“官”途。的确,仕途风云际会,功不唐捐,为官一方或一行,能否功成名遂,是否造福一方和一行,都得经受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周远清为自己谱写的是一个从高等教育的追光者到发光者的人生历程。从履历看,周远清出身于湖南桂东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中小学时生活艰辛而不坠志,能考上清华大学念书至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已觉很幸运,未曾想过要做什么官。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从助教、讲师做起,晋升副教授、教授,期间还兼任过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主任。后来进入校部机关,出任教务处处长,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1992年,他的人生又出现新转折,奉组织选调,出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司长,不久兼任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并升至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后国家机构改革,改任教育部副部长)。踏入国家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工作,非比一校一园,视野更开阔,但也感到压力与责任之大,前所未有。他只能恪尽职守,夙夜为公,躬行不怠。21世纪初从行政岗位退下来以后,周远清又被推选担任了十余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等学术领导职务,继续燃放生命之光,奉献情智。

周远清走上教育教学管理岗位,起步于出任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他曾回忆,当时是学校教务长吕森教授找他谈的话,动员他从系里到校部机关工作,做教务处处长。谈话别的内容周远清早已记不清了,最触动他的是教务长的一句话:“教学管理工作时间长了会很有味道。”服从组织安排走马上任后,不管工作多忙,周远清脑海里却一直盘旋着“有味道”三个字,几成痴迷,甚至无论以后职务怎么变迁,他都念兹在兹,不悟出“有味道”深意不罢休。心有所持,行有所向,悟必有得。周远清在实践中从开始慢慢地体会到“有点味道了”,到后来渐渐深悟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味”和“正道”,使心中更加亮堂开朗。原来品味知味,这是一个层级,悟道行道,则再登高阶。他出版过皇皇五卷套的《周远清教育文集》等,这是他的教育行思实录,其中不乏带有文献级的力作。周远清后来还特意写过谈他“四情”教育人生的四篇文章,即《我的素质教育情怀》《教学改革情结》《教育研究情愫》和《教育强国情缘》等,这在较大程度上就是他“知味悟道”、甘为高教燃此身的真情写照,也是他道高望重、在重要历史转折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多重贡献的重要概述。

若从办学之道、治教之道视域考察,周远清不但是时代风云际会中的“播火者”,而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导航者。他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改革、大发展乃至大提高征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正确方向,功德卓著。周远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神圣事业,必须坚守治教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错”[1]。他刚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时,首先面临的是党和国家刚明确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如何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时代大课题。那时的改革热点难点明显增多,“拼命挣钱”“科研第一”“学术至上”及“教育要市场化”等观点陆续浮现,经商潮、下海潮又良莠莫辨。周远清是不赞成“教育市场化”及“与国际接轨”的。他认为,公办高校理当坚持公益性原则;各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背景不同,不可能也不应有“共轨”。他更认定“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等基本常识不能变,他由此概括提炼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2]及“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等理念,得到高层领导和多数教育行家的认同,并将这些基本精神吸纳进指导性的重要文件。周远清从此走到哪里就宣讲到哪里,不断督促贯彻落实。他在各种场合讲:高等教育改革要一手抓“关键”,一手抓“核心”;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1995年4月,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表彰会上,周远清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作为学校指挥机构,不要变调,不能离调。学校工作很多,教学工作放在什么位置,重不重视教学工作,重不重视培养人,是涉及到一个学校办学方向、指导思想的问题。”[3]这些理念放在现今仍然适用。

亲身经历者、或是教育行家绝不会渺视“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是学校工作主旋律”等理念和举措的历史性意义。正是这些思想理念,及时纠正了一度出现的某些高校领导及教育工作者的偏颇言行,使高等教育工作在风云变幻中一直保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运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当初就曾有人质疑“教学是主旋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那思想政治教育位置怎么摆?“德育为先”怎么看?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也是要通过教学主渠道来实现的,“德育为先”也只有落实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这个话题放在今天审视,仍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时至今日还是有教育工作者对“改革核心是教学,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能力是治校办学的“核心能力”等理念认识与落实不到位;主次不分,弃本逐末,把各种改革手段、举措、过程当成改革目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中有一段语重心长、足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大道至简,大义为先。这里,有必要再次提请高校的领导务必记住两个关键词:“立校之本”“核心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治校办学中始终不迷失大方向,坚持走正道大道,防止走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

二、班车访谈:超乎想象的教改舆论正导向

周远清一生眷恋高等教育,奉献高等教育,他的心魄和情智从未离开过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用情至深至真;高等教育也向他敞开博大胸怀,为他预设了一个个时运,提供了建功立德、绽放精彩人生的大舞台。读周远清的文论、心语清言,质朴真切,知行合一,富有哲思,回味绵绵;听他讲话谈话,不矜不伐,不愧不作,有识见,有温度,有高度,有尺度。周远清于我更有知遇之恩,对我的发展进步有过诸多直接间接的帮助,教益多多,感念无尽。

周远清当年身居高位要职,却不耻下问,有了新思考新想法经常较早告诉我,还征求我的认识看法,一起探讨有些新提法新表述能否立得住等。我有新文论发表,他也都给予肯定鼓励,有时我还没来得及向他报告,他先看到了就会来电话。曾记得,在我发表《大学,莫让素质教育销声匿迹》《改到深处是教学》《教学改革要大力度加速度》以及《不屑于教学方法改革:大学教改挥之不去的痛》等拙文时,他都很快有反馈意见,说这个提法表述会有启发,那个观点新锐可能会有不同看法,即使有偏颇他都包容,并勉励还可继续做文章等。1999年,我出版第一本文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潮走笔》时,周远清以《为高教改革鼓与呼》为题赐序。

更使我感慨不已的是,周远清最近又亲笔写了篇短忆文《班车访谈 令人难忘》。文中对我有一些溢美之词,愧不敢当。但想起当年他与我在班车上的访谈,是可以作为佳话和故事来讲的。说来也巧,周远清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工作后,家仍住在清华大学,我的家则刚从教委大院搬到北京语言大学,成了校际邻居,我们几乎每天早上一同乘教委循环班车(人大—北大—清华—北语—北航—教委)上班。清华大学在北京语言大学前一站,他先上车,有一次,我上车看到他旁边的座位空着,就落坐了。初次零距离接触,就聊开了。为了不影响车友们闭目养神,我们尽量放低声调。他是领导,我是想从他那里多了解教委机关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并约稿的。不曾想,他很谦逊,说刚到教委工作不久,面上情况还不太了解,要多向大家学习。我也不知天高地厚,说了些高校和基层教师的所思所盼,对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存在滑坡风险表示担忧等。当他把话匣子打开后,发现他不仅很熟悉面上情况,而且对下一步工作已有较系统的思考,不乏新判断、新思路。我暗自佩服,总想有更多机会向他请教。车友们见我们聊得投机,总有说不完的话,每次我上班车时都会将周远清旁边的座位让给我,让我们开心地叙聊讨论。我庆幸学到了很多,启迪了思维,如坐春风。欢叙几次后,我就凭记忆将他所谈的重要内容整理出来,并试着以访谈录的形式成文,让他审阅。他开始有点吃惊,表情严肃起来。待看完内容和文字水平尚可,他又面带笑容。发表前,俩人又少不了在班车上商讨推敲,直至基本满意。

就这样,第一篇访谈录以《突出教学主旋律 推动质量上台阶》为题,于199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7月号上发表。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再谈思路举措。文中将周远清直陈的当时全国高校面临的客观矛盾和问题,如实、少有掩饰地摆在读者面前。他判断,反映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三种状态:一是个别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的局面;二是某些高校教学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三是有的基础较好的高校也存在着质量滑坡的危险。分析根源,周远清认为,除了人心浮躁、队伍不稳,要害是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学校甚至严重不足;二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繁重,热点难点很多,主要领导未能集中精力好好抓教学;三是部分任课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心有旁骛;四是部分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学习积极性亟待提高。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四个投入不足”。

大大超乎意料,此文发表后,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它使一些高校领导猛然醒悟:轻忽抓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会犯天大错误,端正了抓教学质量的态度;各高校纷纷比照各自处于何种状态,“四个投入不足”如何改变,何时得以真实改观等。这应该是触到了高校的一个痛点,直到今天还经常有人以教学经费及精力投入足不足来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状态与水平。周远清见此状对我说:“看来你们杂志的影响力可以啊,最近我走到哪里,地方教育部门或高校领导见到我,都会提到这篇访谈录,而且都说是振聋发聩,提醒得很及时,正在反思和努力改进中,以确保教学改革核心地位的落实再落实。”我说:“这叫借力发力,是我和我们杂志借您光了,是您切中时弊的批评和新思考、新要求,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是师生和社会所盼,产生了广泛共情共鸣,这也正是舆论导向的力量。”第一篇访谈录一炮打响后,周远清对《中国高等教育》高看一眼,对本刊的编辑记者大开绿灯,常“吃偏饭”。他交待他分管的高教口各司局要敞开胸怀,为我刊工作大开方便之门,有关工作可以直接吸纳杂志同仁一起参与进来,互相切磋沟通,而且要善于利用好这个部里自己的宣传舆论工具,并鼓励机关处长司长积极撰稿,以提高理性思考及文字写作能力,促进思想交流,掌握舆论主动权。

班车上的访谈,不占工作时间,不用刻意准备,无需正襟危坐,聊天式轻松即兴,有些文件和严肃场合不会也不便说的话都可以谈可以聊,互相启发,周远清觉得是个好方式。我更是尝到了与高人聊天的价值与喜悦,有时虽然只是几句灵感,却能让人豁然开朗,脑洞大开,回味绵绵。于是,我们又如法炮制出多篇访谈录,每年大致一到两篇,其中有《教学在升温,教学要再升温》《有计划高起点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跨世纪的课题: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等,光从题目看,便可知都富有时代感和迫切性,都在读者中产生过较大反响。这便是周远清忆文中提到的,当时有不少大学校长、省教委主任对我说“您是用访谈来指挥教学改革的。”我也经常听到一些高校分管领导及教务处长、省厅高教处长说:用访谈指导工作、指挥教育教学改革,新鲜活泼活跃;能及时分享这么开明、思想前卫的主管领导的新思考和睿智识见,感到特别亲切和佩服,觉得上级领导就在我们身边指导,真的一直非常怀念这美好时光。

关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周远清还陆续与我谈及很多颇具启发性的话题。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在高校,只有高校主要领导真心实意地关心重视,而不只是分管副校长及教务教学部门在坚持,只有师生都发动起来了,并直接参与其中,教改才能见实效。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善于着重抓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与矛盾。凡看准了能动一发牵全身、具有普惠性意义的重大专项改革则要抓住不放,持续发力。周远清常忆及他任上抓的另外两次卓有成效的重大教改实践,一次是1994年启动、历时多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另一次是世纪之交在全国推行的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大学素质教育,既轰动又持久,影响力和受益面都非常深广。这让周远清感到很欣慰。与此同时,他对我国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还是小打小闹、未见根本改观,未来得及在他任上作全面部署,也深表遗憾和持续关切。随着对旧方法给我国高等教育造成全局性危害的认识的加深,周远清一直在痛心疾呼:“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的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使一些高校和教师心动,开始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但还是没有在全国形成大气候,各级教学成果评奖时对此关注也还不够,导向欠得力。因此,周远清进一步分析认为:教学方法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与使用,上升到教育思想层面,就是一个以谁为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4]他还预言抑或是真实心愿:“总有一天要来一次教学方法大改革。”[5]

我们看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界都在深入求解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都希望看到实践新转机的到来。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探讨较多,也更深一步,这是必要的;但对怎么样培养党和国家所需急需人才的问题探索还不够深入。事实上,回答“怎样培养人”,破解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难题,说到底聚焦点就在于教育方式方法先进科学与否。教育教学方式问题不是孤立狭隘的,它关涉到“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涵盖教育理念、思维方法、教育路径、教学实施过程,特别是人才培养范式等。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事情,尽管理想和目的、目标等都理清楚了,投入等条件也基本具备了,但道与术的问题衔接不好,方式方法不对,也可能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甚至是徒劳的。因此说,高等教育界在基本理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上,来一场以“怎样培养人”为主旨的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改革,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重要选项。方法一变活力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合格评价:开启成规模教育质量评价帷幕

方向,质量,改革,可以说这是周远清在分管高等教育工作任上思虑最多、常抓不懈的重点难点。这几方面又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的,其中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周远清对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尤为重视,他反复强调:从发展战略上说,高等教育必须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如果忽视后三者,那是不成熟或是盲目的发展观。[6]周远清认识到,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在一个时期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这是必然趋势,但作为高等教育内部,也应尽量防范扩大规模必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误区。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而教育财政投入又远远跟不上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发展与投入,发展与质量的矛盾凸现。面对当时教育质量忧大于喜的压力,周远清为抓质量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约在1994年,他脑海里又开始谋划一个改革质量管理的新举措:花大力气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工作。他心中已有了基本构想,仍广泛征求意见,也曾问我是否可行、如何有效实施?我一听,认定是好招高招,富有开创性,建议可以先行试点。在征得更多赞赏和支持意见后,周远清拍板,选择先从1978年以后新建的一百多所本科院校(大多由中专、专科、成人学校升格转设)入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并定名称为“本科教学合格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力促被评高校教学质量上新台阶。评估评价专家都选自于基础较好的高校领导、教务处长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等,并要求严格按评价标准执行,不将就、不讲人情面子,该亮黄牌红牌就得亮。在周远清亲自部署指挥下,适合中国国情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试点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历时数年,通过对百余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状态、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水平等问题的全面分析诊断,既实事求是肯定成绩,又丝毫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所在,督促限期整改。几年下来,评价工作取得“神奇效果”,被评的一百多所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管理趋于科学规范,教学质量得以基本保障和持续上升。尤其是少数长期处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等多头管理的院校,由于相互推诿,经费奇缺,校园面积严重不足且设施破旧不堪,运行处于半死不活状态,而通过评价整改,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师生员工精神为之一振。有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评价带来巨变的高校领导说:这教学合格评价,谁创发的,给创发并组织实施者颁发诺贝尔科学奖一样的大奖都不为过!这是在表达一种发自心底的赞誉。

在总结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工作时,周远清又对我说:这次评价试点取得圆满成功,也有你们《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份功劳,这又是行政职能部门工作实践与宣传舆论机构密切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他这样说,不仅仅是杂志编辑部派我等直接参与了评价工作,更特殊的还在于,为配合评价试点工作,从一开始就由周远清亲自策划并点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开设“教学质量百校行”专栏,希望本刊持续跟踪,对好经验正面宣传,对典型性问题也要敢于抓住不放,甚至曝光,发挥更好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实际行动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其间关于曝光典型问题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在对苏北某学院开展合格评价时,本刊有一位记者随专家组进校全程参与,根据专家组评价“不合格”亮红牌的结果,写了一篇报道,主要列出并分析“不合格”的种种事实及原因,拟在杂志公开曝光。稿件在向该学院主管部门送审和征求意见时,卡顿了,得到的回复是坚决不同意发表,理由是可能引起学生不满,引发不稳定因素,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在请示周远清怎么处理此稿时,他答复:请再向专家组和学院核实内容是否属实,如果事实如此,支持刊发。并在电话中对我说:惩前毖后,督促学校整改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让学生得益,要相信学生的觉悟,他们会通情达理的。这既是一种理性分析,又是一种领导责任担当,为杂志和记者撑腰。此稿刊发后,曾在一定范围引起轰动,学院主管部门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强对该院的支持及指导力度,经上下联动共同努力,不久便使学院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受到师生欢迎。而这,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合格评价动真格的、不走过场,可佩可敬。在“教学质量百校行”专栏中,被不留情面又实事求是反映存在问题的高校还有一些,大多都能积极配合、正确对待,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正面的声音也很让人鼓舞:卧薪尝胆,苦练内功;上水平上质量:任重道远;教学质量:迈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石;契机,将从这里开始;阵痛之后是巨变;等等。这些发自被评高校干群内心的声音,在杂志传播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催人奋进。周远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回望这段往事,似乎觉得相关研究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工作的开创性意义,认识还没有到位,更不应被埋没遗忘。用历史的眼光看,合格评价不仅是一项抓教学质量管理改革的有力举措,它激活了一批当时办学质量不合格或不甚合格的本科高校,使有的艰难度日的院校起死回生,焕发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合格评价拉开了我国成规模、讲规格、重实效进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帷幕,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顺着这个演进脉络,我们还可以看到周远清对教育质量评估评价工作的持续关注、关心。在合格评价完成后,周远清觉得应乘势而上,进一步思考如何使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常态化、常规化、制度化的问题,就是应该努力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所以他又亲自倡导优秀评价、随机性水平评估等,有力促进一批被评高校更加关注全面提高治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主动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随后,教育部及各地各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也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评估评价机构,使周远清用心创发并有效实践的教育评价事业得以传导接续,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天,人们对教育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新高度,认为教育评价体现办学的价值导向,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涉及面更广、期望值更大的以破“五唯”为突破口的教育评价改革,又在引发教育内外左右的高度关切,乘风破浪,克艰攻难,任重道远。

四、知行合一: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并行不悖

事实表明,像周远清那样的高层领导,在处理繁忙行政事务的同时,还能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付诸一片情愫,而且驾轻就熟,快意纵横,硕果满满,又最是难能可贵。

周远清是发自内心地坚信思想是灵魂,理论是实践指南的。他笃信,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定然可以启思导行,提升思想认识维度。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可以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但曾几何时,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工作者鄙视理论研究者,理论研究者轻蔑具体事务者,是挥之不去的痛,处于弱势的往往是理论研究者。常常是,高校管理部门及实际工作中长官意志、经验主义流行,凭拍脑袋决策行事是家常便饭;而很多理论研究远离实践,无病呻吟,或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这个扣谁来解,谁能解?很巧合,由于周远清对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真心实意重视,并直接筹谋和带头参与其中,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了这样的解扣者,成了一个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力推进者。他多次说:我很奇怪,高等学校有那么多教授专家,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而且总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怎么很少有人好好研究自身,即极少研究高等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他认为这种状况应得到改变。他希望多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是,他身边一直团结有一批优秀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是他开启高等教育重大决策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理论先行”新风尚,他到高校考察,总是不忘问及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或研究机构及队伍建设状况,希望高校领导用战略眼光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等;凡是他牵头组织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制订,都必须诚邀教育理论研究者参与,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吸纳研究成果,不当花瓶摆设。是他亲自点题并筹措经费组织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并且一个接着一个,从未间断。

最有影响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范围开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此项目要放在研究背景下才能知道其特殊意义。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步不久,高校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局面尚未打破,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地方院校等各行其是,办学思想和治校方略五花八门,理论认识浅薄甚至混乱,亟需有一个让各方都能有基本遵循的文本。于是,周远清在认真抓中央文件和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有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热心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历时数年、数百人参与研制的“理论要点60条”等重大成果的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它不仅发挥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使各方有了基本遵循,而且锻炼了队伍,形成了研究风气,调动了持续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很多高校领导与理论工作者纷纷要求加入类似课题研究。紧接着,周远清从自己正在思考的“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出发,组织开展前瞻性的“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型课题研究,响应同样热烈,成果颇丰。众所周知,周远清带领一批著名学者专家对大学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框架的构建与理性思考的系列文论,更极具理论意义和改革实践意义。

有专家言:周远清曾集“当家、行家、专家”于一身,这是他的优势所在,别人无可替代。[7]但我们也看到,天下“当家”者无数,更替频频,也各展风格,而能让实践与理论二者齐彰同辉者罕见。周远清的可贵可敬之处,在于他“当家”更重知行合一,更关注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意欲补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短板。他在任期间,善于运用能“当家”的特殊身份,一手抓工作实践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开新局;一手抓思想理论创新,情真思切,孜孜以求,痴心不改,著述丰盛,既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新起色,他自身也深感获益匪浅,让其思维更加活跃,分析问题更加深透,识见更加高远清明。

贤者识大,智者思远。能始终享受在思考的人生是充实而幸福的。众望所归,周远清从行政岗位退居二线后,又站上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舞台,有更多精力思考、谋划如何繁荣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他明白,学会是学术社团,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作为会长,周远清想在学术研究上、丰富教育思想理论上继续有所作为,但也不便不宜对新接替的领导和行政工作造成任何压力,甚或干扰。他很快转变角色,摆正位置,让学术机构就按学术规则运作,为规范办会、服务兴会、学术强会尽心尽责。他选人用人,尽量遵照学术社团实际所需考虑,不以行政级别高低排座次、论英雄,避免学术社团沾染不应有的官僚习气。身为会长,周远清从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居功自傲;他心怀坦荡,作风民主,不打官腔,不论职位高低都互相尊重切磋;他在很多场合的讲演及发表文论,不让别人捉刀代笔,要由自己撰写;他富有战略眼光,主张研究问题长线短线结合,以长为主,认为“中”字头、“国”字号的学会,更应承担一人一校一地难以完成的重大研究课题,要立意高远,汇聚众智,集思广益,有思想理论新建树。引申开来说,真实有价值的重大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就应努力做到:可望,可行,可鉴,可传。

在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任上,由周远清亲自点题立项、直接参与研究或作重要指导开展的研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还有“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科学规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等重大项目。其中“思想体系研究”作为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历时5年,出版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论纲》等专著多部,其核心成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简称“高教思想60条”。这新60条,尽量按学术研究风格阐述,没有那么多“必须”,避免了官方文件格调,它较系统地概述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要旨,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积淀的基本思想理论概括与结晶,简明扼要又具系统性,不失可读可鉴与可信度。

周远清对“建设高教强国”的研究更是关心、关注有加。据专家研究考证,“由大向强”“建设高教强国”等概念,就是由周远清最早提出的。继前期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之后,他直接指导申请并任总顾问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研究”,于2017年正式开题,2021年也已结题。周远清反复强调:没有先进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就不能算也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8]2020年8月,在庆祝潘懋元先生从教85周年学术论坛上,周远清再次呼吁:建设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强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须,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须。[9]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心声。作为相当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研究的举旗者,周远清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呕心沥血,他的思想观念既有高度又对接地气,经常表现出方向性和引领性。据有关统计,周远清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方面的文论,被引用率曾一度位居前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同时拥有令人仰望的学术地位和信誉。

治教行道积功德,清言至理多识见。周远清向我们展现的是高行高光的教育人生,是知行合一教育家的风范,并留存有量多思正、清清亮亮的教育心语清言。可谓是:穷不失志,达不离道;为而不争,人格放光;心量正大,著述华教。学习研究周远清,将会有益于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非凡历程的深刻理解,继往开来,有助于激励并启迪后来者。

[1] 周远清.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思考(2005年10月23日)[C]//周远清教育文存: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远清.关于教育政策和发展思路的报告[J].教材通讯,1993(5).

[3] 周远清.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表彰会上的讲话(1994年4月12日)[C]//周远清教育文存: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占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J].大学Ÿ学术版,2009(11).

[5] 周远清.我的“三情”[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6] 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务处处长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1998年6月8日)[C]//周远清教育文存: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4.

[7] 潘懋元.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J].高校教育管理,2007(4).

[8] 周远清.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9] 周远清.我呼吁——在潘懋元从教85年学术论坛上的讲话[C]//王静修:周远清教育人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Teaching with Profound Thoughts and Imparting Words of Wisdom with Concise Expression:Regards to Zhou Yuanqing, the Educator Integrating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CHEN Hao

(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086, China )

As a contemporary educator who integrates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Zhou Yuanqing has been the leader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90s. He has been dedicating himself to public service,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and sparing no efforts in work, thu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great refor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fire spreader” in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leader and flag bearer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Zhou Yuanqing has many shining points that can be praised and sung: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teaching reform is the core” and teaching is the “main melody” of school work, and he has been sticking to the idea unswervingl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teaching quality would not decline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he suggests that “four insufficient inputs” must be prevented and overcome, which would arouse strong reactions. He also creates qualifie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opens the curtain of modern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ly lead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imultaneously.

educator, Zhou Yuanqing,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G640

A

1673-9639 (2022) 04-0001-09

2022-06-22

陈浩(1952-),男,浙江宁波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原总编辑、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陈昌芸)(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理论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