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军 张 迪
(无锡国家高新区发展研究院,江苏 无锡 214028)
总部经济是在某经济行业或高新开发区域的核心经济,是以追求单一产业价值观为目标,将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的聚集,使之产生极化与聚化效应,由此扩散出彻底颠覆松散经营模式的经济效能和效益,进而拉动整个行业领域或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1]。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高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证明了总部经济是当今经济活动价值
链中的最顶端。刚跻入“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的无锡,其高新区的总部经济更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无锡国家高新区总部经济始终与数字经济、枢纽经济一起,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符合国家高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提升城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国家高新区合作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
总部经济是无锡高新区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新一线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3]。
早在2012年,为鼓励和促进无锡总部经济发展,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就印发了《无锡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实施细则》。其中在“总部企业标准”“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总部企业的管理和调整”等方面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例如,总部企业开办奖励、总部企业用房补助、总部企业经营奖励,都有特别优惠的政策说明。
2020年,无锡高新区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党政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无锡高新区总部经济规划目标更为明确,这两年抓紧实施,做强做大,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依托高新区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高新区总部经济招商地图,做好总部经济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内外资并举、招大引强,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5G和人工智能关联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及上市临界企业,建立长效对接机制,集中全区的优势资源,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攻关突破,推动各类型总部项目落户高新区。
依托现有的工厂和生产基地,实施外资和内资制造企业“工厂总部化”工作分类化、差异化推进。根据外资企业的销售模式路径、研发情况、企业所属产业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外资企业积极“扩销售”“强研发”“增利润”,着力提升企业投入产出比、财税产出比、自主销售比例,鼓励企业积极向总部争取订单转移、产能整合,实现增产增销。推动企业强化研发投入,积极向总部争取研发专利的转移和授让,提升本地研发对应能力。引导外资制造企业衍生出综合服务功能,以存带增、以商引商,形成一批功能型、职能型、特色性的总部。
发挥高新区区位优势,抢抓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商品服务供应基地。积极对接上海进口商品博览会资源,加快推进进口冰鲜、药品口岸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展示体验业态发展,大力招引销售网络覆盖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进口商品经销、分拨的总部企业。充分借力资本市场,加大对股权投资基金和管理公司的招引力度,加快股权投资机构集聚。聚焦现代商贸服务、文化创意服务、旅游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新发汇融广场金融楼宇总部集聚区、江溪街道商贸流通总部集聚区、梅村街道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鸿山街道旅游产业总部集聚区,大力招引网络辐射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
聚焦“6+1”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测试服务中心等研发类创新型功能性总部。鼓励研发创新型总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区内企业展开科技创新领域上的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总部优势集群。注重对区内目标企业的走访和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立体推进企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本地企业的研发能力。完善研发机构认定办法,鼓励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逐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覆盖率,加快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的全覆盖。
围绕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趋势,着力引育一批工业物联网、智能车联网、供应链金融、智慧商业、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细分行业领域上的头部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培育总部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无锡高新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和体系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增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有品牌有规模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向总部企业升级提升。依托综合保税区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借鉴并复制自贸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速招引保税研发设计、保税物流分拨、保税检测维修、保税销售服务等总部企业。以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加大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国际贸易公司合作力度,推进临空高端商务商贸、航空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枢纽经济类总部企业集聚。
持续推动企业增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走出去”核心竞争力。鼓励内资企业加大直接投资、战略合作和企业并购等力度,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延伸产品增值链条,构建总部在高新区的开放型企业组织体系。鼓励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通过资本经营、品牌输出、业务合作等模式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培育形成一批资源全球化、经营国际化、市场网络化的跨国总部企业。
科学规制、积极推进高新区产业综合创新园建设,做大做强空港经开区枢纽经济总部集聚区、旺庄街道高端服务业总部集聚区、江溪街道商贸流通总部集聚区、梅村街道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鸿山街道旅游产业总部集聚区、综保区跨境电商总部集聚区、太科园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区,加快SK海力士、阿斯利康、中电海康、先导、海尔、朗新等产业园建设,打造“一体多翼”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建立总部企业后备资源库,集中筛选出一批高精尖产业创新型项目,加快总部化培育进程。抢抓产业基金与风投基金混合投资加快大势,加快搭建资本、科技和产业的对接平台,大力招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转换器”产业孵化“集合体”型总部企业投资集团。深入研究准科创版上市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分布图谱,探索“培养独角兽+培植研发机构+培育产业平台”等总部企业培育新模式。聚焦乡镇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产业基金+园区建设+项目导入+人才引进+园区运行”总部企业招引新路径[4]。
江南大学坐落于无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排名世界第一;现拥有我国食品领域中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借助江南大学的这一平台优势,中粮集团与江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信息沟通、技术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技术服务、研发创新、孵化平台以及研发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集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领域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江南大学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目标。双方在粮油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信息服务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合作研究,转化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和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化产品。这是无锡高新区利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科研教育资源吸引总部经济的典型案例。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高新区成为企业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因素。
企业总部的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所在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以及区域内便利的交通运输。从交通地理角度看,无锡高新区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城际高铁、城市地铁、港口码头等立体交通体系的国家级高新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61条客运航线以及4条国际货运航线,基本涵盖亚太地区及国内主要城市。无锡高新区到上海的客运时间最快仅30分钟,是无锡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承载区。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8日,江苏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苏南瑞丽航空在无锡正式亮相,4个航空产业项目同步签约落地。目前该公司拥有21架飞机、84条航线。未来五年,苏南瑞丽航空计划发展到45架机队规模,并计划在航空运输板块主板上市。未来三年涉及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可提供2000余个航空产业工作岗位。瑞丽航空在无锡高新区的落地为推进无锡高新区交通枢纽经济、促进航空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添薪续力。
此外,无锡高新区在2010年就已建立了新区高铁站,从新区站到无锡机场仅有3公里,到沪宁高速公路出口4公里,到太湖新城、空港产业园等几个重要功能片区大约只有15分钟左右的车程,区内地铁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与之无缝对接,再加上众多公交线路的覆盖,新区站的同城交通相当便利。
自201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升格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以来,迄今已连续在无锡成功举办了6届。随着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创新成果开始涌现,应用示范效应凸显。无锡现已成为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全国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全国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示范城市,无锡正在以物联网、高科技推动着一次全新的转型[5]。
作为中国物联网的发起地、中国云计算的发端地,无锡还具备发展大数据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无锡现已成功跻身全国大数据基点城市和国家云计算服务试点城市,目前有大数据企业380多家,年销售190多亿元。无锡大数据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多都落户在高新区,并逐渐在细分领域成长为领军企业。在2019年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省内大数据产业园名单中,无锡高新区榜上有名,也是本次唯一入选的无锡地区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在无锡推进,落户在开发区的“浪潮集团大数据产业园”,积极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发展。总投资超过80亿元的北京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和北控智科大数据科技园项目,也相继落户无锡。2020年9月,无锡大数据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高新区举行,致力于以场景驱动来引导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与利用。此次签约落户对高新区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已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一方热土[6]。
在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的同时,无锡高新区党政办公室在2020年6月发布“总部经济三年计划”的同时,还发布了关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力求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数据要素驱动的新经济发展态势,让高新区数字政府治理更加高效,数字惠民服务更加便捷,数字创新活力更加凸显,数字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无锡数字经济新高地、江苏城市数字化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排头兵。2021年9月23日,《无锡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无锡数字经济鲜活的实践案例,为无锡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当下,无锡市正通过建设智慧小镇、打造产业平台、推进人才和科研生态培育、构建产业集群等四大着力点,加速推动自身的数字化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
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无锡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日渐出色。《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20)》显示,无锡市在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由去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在长三角区域内仅次于上海和杭州,在重点领域也有所突破。在全国推荐10个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作为优先发展城市中,无锡排名第一,具有进入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序列的潜质,彰显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数字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以及宽容的多元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无锡生态环境优质,风景宜人,连续多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无锡高新区注重区域建设,很早就启动了《美丽宜居示范区建设规划》,从城市特色与风貌塑造、住房保障与居住品质提升、产业提升与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等文体设施等多方面,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在2021年9月,无锡高新区被列为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区),也是无锡市唯一被列入试点城市的城区。
无锡还是全国最早探索在高新区设立和完善人大工作机构的城市,也是第一个建立人大开发区专门委员会的城市,开发区建人大机构,以此来收集和处理人民的诉求,使各种矛盾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城市的文明和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可以说,无锡高新区是全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区。
1992年,无锡国家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九分之一。现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承担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级战略功能。
无锡高新区依托优势和特色产业,吸引企业总部项目。一方面充分利用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招引总部项目落户。另一方面推动工厂总部化工作,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高端延伸。目前,全区经省级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已达18家,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同时累计完成“工厂总部化”企业140多家[7]。
物联网产业是无锡高新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其快速发展吸引了较多相关企业的总部基地进驻。2020年3月,Nreal(优奈柯恩)混合现实总部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未来Nreal将结合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加快5G网络布局建设,积极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需研发总部项目发力。4月,亿利集团无锡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与高新区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亿利集团聚焦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深耕商用车零部件行业,无锡总部研发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和职能总部。5月,朗新科技产业园在无锡高新区奠基开工,其中二期将作为朗新科技集团总部基地。6月,斯润天朗车联网总部基地落户无锡高新区,积极参与无锡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仅2020年上半年,多个企业总部基地接连在无锡高新区“落地开花”[3]。
外资、外商聚集也是无锡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截至目前,无锡高新区积聚外商投资企业1 670余家,6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120多个项目,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欧美组团”。
为支持外资企业发展,无锡高新区发布了“支持外资发展十条”“惠企二十条”等支持政策,强化政策兑现,推进外资企业降本减负,提升企业竞争力。全面建立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全力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开发区。
对发展总部经济有支持作用的项目,无锡高新区相关部门千方百计提供高效服务。比如:全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苏南瑞丽航空落户高新区,无锡交通集团在区商务局企业服务专员和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的支持和服务下,一天内就高效率完成了瑞丽航空有限公司地址的迁入手续,并发放了营业执照。苏南瑞丽航空无锡主运营基地及相关产业项目,将有效带动该区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提升高端人才、高新技术、高质量税源、高层次消费等资源集聚效应。
较强的优惠政策和优质的环境,让很多跨国企业或国内的其他城市的优质企业将总部搬至无锡。无锡高新区聚集了大量头部集成电路企业,SK海力士是江苏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投资企业,华虹半导体(无锡)公司成为华虹集团在上海市域外第一个、投资最大项目,荷兰阿斯麦光刻机在无锡高新区销售额占中国大陆业务总量近三分之一。再比如深圳的“第七大道”,2019年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至无锡高新区,2020年首次参加中国国际服贸会现场签约300万元,在2021年9月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服贸会上,“第七大道”取得了预成交好成绩,线上签约成交3 500万元。2021年的开门红成绩比2020年增长了10倍多[8]。
2021年5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无锡榜上有名。这个榜单是该机构连续六年按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为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作出的排名。2021年9月,根据国家最新的规划,我国有6个地级经济强市被规划为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其中也包括无锡。而无锡迅猛发展的最大动能就来自于无锡高新区的助力。
无锡高新区以220平方公里区域面积打造了经济的高密度,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930亿元,同比增长5.2%,位居无锡市城区板块第一,人均GDP突破32万元,位居江苏全省城区第一。
无锡高新区总部经济对无锡的贡献效应主要有六个方面。
实践证明,总部经济上缴的税收和所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在去年无锡市纳税百强榜单上,无论是蝉联榜单第一名的阿斯利康,还是首度进入榜单前三的SK海力士,都彰显了无锡高新区总部经济带来的“红利”[3]。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9]。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比如:物联网产业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其快速发展吸引了较多相关企业的总部基地进驻。在无锡高新区的一次推介会上,无锡高新区集中展示了121个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项目,签约50个重点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135.3亿元,涵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人才基金等领域。这就是来自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它坚定了企业扎根高新区的决心。一些企业总部进驻后,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带来的不仅是税收的增加,还将吸引一系列和产业链有关的配套企业跟进,并且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总部是企业运营的中枢,需要雇佣高素质人才,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以实施市“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和区“飞凤人才计划”为重点,无锡高新区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已累计支持超700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落户。2020年5月,朗新科技产业园在无锡高新区举行奠基暨开工仪式。朗新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将作为朗新科技集团“总部基地”,带动现有30多家合资及控股子公司及上下游生态圈合作企业入驻协同发展,预计可集聚约8 000名科技人才。合作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大大助力了总部经济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
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房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3]。
无锡高新区的实例再次印证了跨国公司实现总部基地化发展,将产生更多增资机会。举个例子,在高新区发展多年的养乐多,2021年4月又与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投资约3亿元新建第二工厂,已于2021年8月开工。项目建成后,养乐多无锡公司将成为养乐多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生产基地[10]。再如:像SK海力士中国销售总部落户无锡高新区后,M8、学校、医院等重大项目也纷至沓来。在2021年年初,SK海力士再与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园,打造半导体产业总部经济集群。外资企业的入驻,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区域环境配套和服务。
毫无疑问,总部经济对城市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人才聚集、资源配置、城区建设、配套服务等多方面的迅速提升,由区域到城市,经济、环境、人文可以说整体发展的速度是异常迅猛的、惊人的。来自无锡高新区商务局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区引进各类内外资企业总部已突破100家,2021年底全区经省级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已达20家,遵照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跑全市各板块[3]。按规划,到今年高新区要集聚各类总部企业300家以上,其中引进培育综合型总部100个,引进培育生产研发型总部100个,培育利润提升型总部100个,将成为在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打造更具创新力、带动力的国家高新区[11]。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支持下,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而划出一定地域,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殊区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区的设立,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产业升级的示范区,而这也是吸引总部经济在高新区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总部经济带来的强大动能,正在带动高新区产业全面发展。
《新浪财经》2021年初报道,无锡高新区以相对上海3.5%的区域面积实现了相对上海5%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是上海总量的6.3%;进出口总额完成3 472亿元,是上海总量的9.9%;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 500亿元,是上海总量的13%;新批重大项目投资总额668.5亿元,是上海总量的20%。虽然无锡高新区的发展潜力无限,但与上海、杭州、苏州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可以跟苏州对比一下,根据苏州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苏州总部经济企业数量为380家,拥有资产33 684.4亿元,这里面总资产超百亿元总部企业41家,超千亿元总部企业8家。380家总部经济企业分布在33个国家,中国境内占比达91.7%。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苏州高新区四地总部经济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67.6%。苏州工业园区以106家独占鳌头,占全市总部经济企业数的27.9%[12]。而从无锡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度总部企业名单显示,无锡总部经济企业仅为52家。无锡虽然以超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先进城市之列,但产业结构同样面临着土地供应、环境容量、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制约,相比前面提到的城市,无锡总部经济企业数量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具有影响力的旗舰型企业比较少,其中国内总部经济落户无锡的企业与国外总部经济在锡企业占比极低。52家总部企业年总税收66亿元,在资本总量上相较国内发达城市,也是望尘莫及的。无锡只有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培育和扶持总部企业,才能加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才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可喜的是,今年2月21日,已成立149年的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将总投资30亿元的工业压缩机业务研发制造中国总部项目布局无锡高新区,建设年产能16.3万台的先进智慧绿色工厂。此项目建成后,无锡将成为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压缩机业务除比利时总部以外的最大制造和产品研发基地[13]。多年来,无锡高新区致力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先进的制造业集群。如今,越来越多诸如“北欧皇冠宝石”的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等优质外企总部纷纷落户无锡高新区,颇具前瞻性地在多领域与无锡高新区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与交流,足以证明无锡高新区的发展潜力。事实上,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在全面提升发展自身的同时,正与高新区并肩而行,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