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流人祁韵士西域咏怀诗钩沉(上)

2022-03-17 13:49李彩云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乡西域诗人

李彩云 任 刚

(1.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 新疆 伊宁 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祁韵士自幼喜读史书,饱读经史典籍,其任职于国史馆,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国家藏书,通过《蒙古王公表传》《皇朝藩部要略》的编纂工作,对西北史地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极为熟悉,这些都为他日后的西北史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遭遇政治打击,流放伊犁三年间亲至西北边疆,考察民风民俗,有完成西北史地学的开拓之功,同时也奠定了祁韵士在西域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祁韵士青年时期无意于诗歌创作,正是流放伊犁使得其将诗歌作为排解愁苦、思念亲人的唯一慰藉,于是在编纂西北史地著作的同时,写下了三部西域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万里行程记》《濛池行稿》《西陲竹枝词》。祁韵士创作的西域诗歌共209首,主题内容极其丰富,其诗作记录了诗人一路西行的名胜古迹,在记录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思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祁韵士咏怀诗尤其能够打动人心。

“咏怀”一名最早出自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所谓咏怀诗即吟咏诗人怀抱、情志之诗,它的实质在于诗人借此一诗歌类型再现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其终极目标指向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1]。“在中国诗史上,魏晋咏怀诗建构为一个完整的诗歌系统。这个诗歌系统内包含了咏怀诗的三种基本形态:淑世情怀;超世情调;游世情趣。”[2]按照孙明君的观点,游世者对现实、对人生是一游戏的态度。祁韵士的咏怀诗不属于此类。孙明君认为“淑世情怀即忧国忧民,负荷担道,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游世者对人生短促、人生变故如梦的体认一致,淑世者也不是认为人生是漫长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3]。“淑世者除了对一己的忧患外,他们的忧患视野还扩充到民族、国家和天下,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命运、天下的衰亡联系起来”[4],结合孙明君对咏怀诗的阐释,笔者以为祁韵士的咏怀诗当属此类,祁韵士在感怀自己遭遇的人生坎坷和不公命运的同时经常把视角延伸到整个中华民族和西北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祁韵士才成为西北史地学的开拓者。以下着重谈谈祁韵士的咏怀诗。

一、咏怀诗表现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一)因思念亲友而思乡

祁韵士诗歌中有大量以思念故里、思念亲朋好友为内容的西域诗歌。诗人出了嘉峪关以后,思乡的情绪极其强烈,连续创作了多首以家乡亲朋好友为内容的诗歌。如《寄内》①“音书久隔怜儿辈,井臼亲操念老妻。手勒平安聊寄语,莫从风雨怨凄凄”[5],这里的寄内说的就是写信给家中的妻儿,诗歌的末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家人报平安,希望家里人放心,虽然嘴里说着平安但心里却流露出远在万里之遥的流放地的悲哀情怀。《无题》中有诗句“伊谁能却思乡念,独我还生吊古情。中外一家逾万里,秦皇徒尔筑长城”,诗歌中的“中外”指的是中原以外的含义。这首诗一方面写出中国版图的辽阔,但另一个层面是由此引发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宿三道沟有感》中有诗句“忽忆家园在何处,此身今已隔关西”等等诗歌,都表现出诗人出关后对故里、对家人、对朋友的无限思念。

祁韵士西行过了星星峡之后,随着边塞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诗人的心情更加低沉和痛苦,看到这一路的风沙和戈壁,无边无际的荒凉,诗人内心的伤感不禁溢于言表,不自觉地创作了多首凄苦情怀的思乡诗歌。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望家信》:

忧患须眉变,艰难志气摧。

征尘和泪湿,乡梦逐云回。

野水送人去,山花迎我开。

马前鸦噪象,日日望书来。

诗歌中的“鸦噪”指的是乌鸦喧噪,时人以为这预兆着喜事。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四集·鸦卜》这样记载着:“鸦子东,兴女红;鸦子西,喜事齐;鸦子南,利桑蚕;鸦子北,织作息。”[6]这首诗歌是从“鸦子西”的角度来着眼的。“忧患须眉变”中以眉须变白说明了诗人已近暮年。

《月夜旅宿不寐》:“嗷嗷八口想饥啼,旅馆萧条月色凄。家滞都中惟有梦,诗成塞外半无题。松涛遍入幽人耳,雁唳频惊客子栖。中夜彷徨眠不得,吟髭变白已将齐。”“诗成塞外半无题”一句,是说新疆作家群创作的西域诗歌中无题诗很多,也有几首有题但意义上像无题诗歌,如“偶占”的题目。祁韵士的无题诗,倒不是陆游《老学庵笔记》指的那种唐代诗歌中无题诗,都是宴饮场合应和之作,并不是真的没有题目。祁韵士这一类无题诗内容上大多是抒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的是无法标明内容而写成无题诗。诗人被流放后产生思乡之情、想念亲人好友,夜晚难以成眠,不能尽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思乡《无题》“客西水自向东行,三五人家村不成”,首句即点出诗人自己以客的身份西行,虽然身体向西行,但水依然向东流去,这一水的意象告诉我们祁韵士虽身在西而心向东,本就极为不愿西行,看到途中三五人家稀稀疏疏的居民,西北地理广博,人烟稀少,这荒凉加重了祁韵士的思乡之情,“广漠无边芳草白,流沙极目暮云平”,此时思乡的诗人又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和流沙,这荒漠无穷无尽,不知何时才有尽头,多么像诗人自己的人生啊,“伊谁能却思乡念,独我还生吊古情”,看到向东的流水,看到稀少的人烟,看到无尽的沙漠,谁能止住思乡之情呢,诗人在诗中说,自己不仅思乡,还由此吊古,感叹历史:“中外一家逾万里,秦皇徒尔筑长城”。中原西域虽然相隔很远,即便秦始皇筑就了万里长城,也拦不住我的思乡思家之情。这首咏怀诗中,祁韵士句句尽写思乡之情。

(二)因悔恨前事而思乡

《宿三道沟有感》一诗中所言三道沟即是玉门县(今玉门市西北之玉门镇)西北五十里。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中描写过三道沟“滩流清浅,水净沙明,风景差佳,田亩肥润,民生其间者亦秀”[7]。诗人一开始看到“平岗一望远天低,风疾沙迷塞草萋”,诗中描写了踏上西行路程的艰难,自然环境恶劣,风疾沙迷塞草萋,如此环境,步行是不行的,于是诗人坐车前进“日卧毡车疑鹿梦,晚投茅店似鸡栖”,艰难地向伊犁前进,此句化用了一个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此典故说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樵夫打死了一只鹿,怕别人知道,就把这只鹿藏在一个洞中,上面盖上蕉叶。后来这个樵夫去找时自己也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他就以为是自己做了一场梦,诗人借助于这个典故,说自己坐在车中行驶在荒凉的玉门县,觉得这就是一场梦,流放也是一场梦,梦醒之后自己依然在朝中为官。“月从绿树林中见,诗向黄泥壁上题”,诗人日夜兼程,虽是思乡虽是旅程痛苦,但依然借助于诗歌排解苦闷。“忽忆家园在何处,此身今已隔关西”,末句与“日卧毡车疑鹿梦”一句相呼应,刚才以为是梦,此时梦醒了,明白了自己已然是戴罪之身,已然被流放,现今早已离开了朝廷离开了家乡。此时将梦醒后的苦痛和无助展现的非常细腻,未来诗人要面临的艰难,诗中未做描述,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想象空间。这是此诗的妙处,看似结束,意在言外,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偶占》一诗很短,“堪怜漂泊去家乡,木偶何如土偶良”,起句用典,木偶一典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土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止所止息也。’”[8]诗人将自己比喻为木偶,飘零不偶,离开家乡,因此诗人说“堪怜漂泊去家乡”。“往往来来缘底事,青山也笑白云忙”,该诗虽然也是抒发思乡的感情,虽然也是感慨自身遭遇,但比起前两首多了些调侃和讽刺的意味,因此较前两首诗歌悲伤的情感冲淡了很多。

《出塞前夕不寐口占》“离情无限望家山,欲向长城饮马还。浊酒几杯聊独酌,何人送我出阳关”,祁韵士一路西行至嘉峪关,想起历代诗人笔下的阳关,诗人无限思念自己的故乡,想起孤身一人西行至流放地,一人喝酒的孤独感涌上心头,自己即将要出关了,却连个送别的亲友都没有,诗人感伤万分,“诘旦将为塞外行,鸡鸣起视斗杓横。毛锥投却谈戎马,莫把儒冠误此生”,诗人想起自己一介书生,却在晚年成了戍边流放的罪人,此句中化用了《新五代史·史弘肇传》[9]:“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以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细读诗歌结尾处“莫把儒冠误此生”,不难发现,诗人此处又一次感慨自己应当在中年时及时隐退,不应该将求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信念,诗人多么希望自己及时归隐了,那么就不会招致此次流放的悲惨命运了。此诗以思乡起笔,但最后归结于儒冠误身的感慨。

《五月二十七日出嘉峪关西行》一诗写道:“悲苦种种嗟余两鬓斑,穷沙远戍几时还。始知天下伤心处,无过西来嘉峪关。”此诗相较前一首诗歌,起句是一样的,但思乡和感慨身世的伤感程度加深了许多,更多了一层悲苦的情怀,“回首仍看云际月,前途只见雪中山”,诗人觉得流放后的前途渺茫,一切都是未知数,“行行忽遇东归客”,诗人一路西行,竟然遇到了从流放地东归的人,双方相遇感慨万千,一样的境遇,一样的坎坷,不一样的是对方活着回去了,对方看到的是回乡的希望,而祁韵士则是前途未卜,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未知数,因此诗人悲苦万分“不觉低头泪欲潸”。

(三)因壮志未酬而思乡

《无题》是祁韵士所有西域诗歌中唯一的一首无题诗,“太平边塞静无尘,烽火台空记里真”,诗歌首句诗人赞颂边塞安宁,没有战事没有战乱,边塞上的烽火台日日目睹和见证着这珍贵的和平的生活。“一日难齐寒暖候,长途时见两三人”描写边塞气候早晚温差大,中原难得一日经历两种气候,这里就经历了,早晚寒冷,中午较热,西域地广人稀,沙漠戈壁众多,西行路上难得遇见几个人。在此情此景下,诗人不禁感慨“登楼王粲应多泪,投笔班超岂爱身”,这首诗歌首联和颈联都是抒发爱国之情的,之所以把它列入思乡的主题,是因为颈联用王粲登楼的典故:王粲曾登荆州城楼,亲眼目睹了天下大乱,感叹自己的身世,作《登楼赋》,作品中满怀哀怨,后人将《登楼赋》作为思乡流泪之经典。颈联上句用了王粲登楼的典故,下句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祁韵士本是文官,这次被流放,是至伊犁戍边,也可以看作诗人投笔从戎,诗人此句是既感怀思乡,又肯定了此次西行至边塞自己也想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在这首诗歌里,既交杂着诗人因为被流放伤怀思乡的苦痛,又有着诗人至边塞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两种情感交织其中,因为自己是戴罪之身,不能也不便于直接在诗题中命名为后一种主题,亦或许诗人自己也说不清占据自己内心的是哪一种,或者诗人在诗中不想明确表达出来,因此将这首诗歌题为《无题》。“西北云山看欲饱,独怜东望梦魂亲”,诗歌末尾写出诗人贪看西北边塞的美景,但依然难以忘怀故乡的亲人朋友,身在西北,心系故里。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将这首诗歌归入思乡的主题中。

二、咏怀诗蕴涵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一)流放边疆却依然心系国家和朝廷

《晓行》一诗表达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孤村人静听鸡鸣,秣马脂车傍晓行。山外月鸣斜欲落,沙中水过寂无声。星稀渐觉东方白,天远遥瞻北斗横。”诗歌前六句集中描写了自己被流放后的苦楚和艰难处境,本以为末尾诗人会继续抒发内心的痛苦,但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残梦不知关塞阻,独随鹓鹭待朝盈”,诗人身在西域,被阻隔在万里之外,但诗人想报效朝廷的心早已随着自己的梦回到了中原。诗人在咏怀诗中也不忘使用史书里面的典故和词语,秣马、脂车和鹓鹭都为这首诗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该作表面上是一首‘伤羁旅’的咏怀诗,然而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是对复杂政局的担忧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苦闷。”[10]

诗人西行至星星峡后创作了五律《山鸟有啁哳求旦者,闻而感赋》,展现出诗人“悱恻忠爱”沿途的恋阙之情。

辨色想熹微,黎明玉漏稀。

朝班方立鹄,圣主早求衣。

入梦征尘隔,惊心往事非。

如闻鹖旦鸟,凄怆更依依。

诗中题中“求旦”,谓报晓。诗中“立鹄”指的是如黄鹄般站立,此处形容大臣恭敬站立的样子。“求衣”指起床。“鹖旦鸟”,又名寒号虫,是报晓之鸟。此诗名为写“山鸟有啁哳求旦者”,实际上是对待漏上朝的回忆,颔联“圣主早求衣”便是对嘉庆帝“宵衣旰食”的赞扬。“凄怆更依依”一句,便有无限恋阙之情。“求旦”一词,当隐含希望嘉庆帝早日赦归的意思。《山鸟有啁哳求旦》写了诗人到了遥远的西域,是戴罪之身被流放至此,但内心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朝廷和国家:“辨色想熹微,黎明玉漏稀。朝班方立鹄,圣主早求衣。”诗人在西行路上一路艰难行走,天亮前听到山鸟啁哳,祁韵士想起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写下了《琵琶行》,题目用《琵琶行》中的语句,首句则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1],诗人在异域他乡听到山鸟啁哳,想起朝廷上朝的情景,诗人多么希望自己还是在朝中为皇帝分忧,多么希望皇帝能够早早上朝,勤政爱民,自己前半生都在朝中为官,身在西域,梦中依稀又回到了朝堂之上“入梦征尘隔,惊心往事非”,过去的入狱和流放仿佛一场梦一样,这梦是噩梦,诗人至今回忆起来尤为惊心,诗人内心始终放不下朝廷和国家,放不下往事,故而末句才有“如闻鹖旦鸟,凄怆更依依”,诗人即便是被流放至伊犁,依然心系朝廷和国家,可见这首咏怀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二)戍边中受命编著西北史地学著作

诗人被流放至遥远的边疆,是戴罪之身,本可以不接受伊犁将军的委托,正是因为诗人心系国家,所以当伊犁将军松筠邀请他编纂西域史地著作时,祁韵士欣然受命。《七月十七日抵戍书怀》这样写道:

谪居今已到天边,回首燕云路万千。

翼息何心符六月,艾安有愿待三年。

恩同福载知无极,材愧庸愚只自怜。

葵向微忱如望岁,他时马首快言旋。

诗中“翼息”句,句下自注:“此行计一百八十日。”此诗多种版本均作七绝两首,这是不正确的。之所以致误,是因为“艾安”句原作“艾愿有愿待三年”。此句不通。“艾愿”一词,于格律失调,查《四库全书》和《汉语大词典》未见此二字之组合,应当是抄录致误。笔者以为“艾愿”当作“艾安”,谓民生安定,宇内承平。艾通“乂”。这是到戍后的当天创作的七律。首联对句“回首燕云路万千”已经含有“悱恻忠爱”之意。颔联谓,没想到赶到戍地正好是六个月,我愿在安定的边疆等待三年赦归。这里的“六月”是双关的用法,指的是《诗经·小雅·六月》的主旨。诗人在这里说自己既然是戍客,那么就有安定边疆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欣然接受了伊犁将军松筠的委托,竭尽全力编著《西陲总统事略》。颈联诗人认为即便是把自己流放到西域,这也有朝廷自己的用意。尾联再一次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诗人说自己和向日葵一样永远朝着京城的方向眺望和期盼,作者没有丝毫犹豫和哀怨,他愿望为国家出力。

戴伟华将诗歌分为用于传播和不用于传播两类,他认为“与此相联系的是表述方法的不同,前者常用于诗人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后者则常用于诗人自我的心灵交流,谓之“独白”可矣。”[12]他进而指出:将诗歌分为“独白”,就是指那些在创作当下并不用于传播而主要用于自我心灵对话的作品,如题为《咏怀》《古风》《无题》以及乐府诗和拟古诗的大部分诗歌独白诗的产生与诗人的性格和际遇有相当大的联系。独白诗常常产生于诗人情绪震荡、心灵躁动不安之时,他们以诗为手段,抒写内心的痛楚,坚定自我人格的信心,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政治的评价。但从诗歌发展史来看,独白诗传统的形成,可以在中国文化积淀、文人的思想及其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中找到原因。祁韵士表达爱国之情的这类咏怀诗都有上述这个特点。

“无论是西域奇异壮丽的风物,还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流动,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诗人的一生都打上了西域烙记,西域寄托着诗人的人生思索。诗人用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平白如话但又具有浓厚的文学底蕴的创作也给西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记。”[13]祁韵士的咏怀诗既无家国之痛,也无时代更替的悲哀,他更多是书写一种对短暂人生的体验,一种对理想和现实的艺术体味和诗意感受,“虽然在诗中也时常流露出对家乡与亲人故友的思念,但是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西域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居住在西域少数民族的喜爱之情”[14],这种冷静而又热烈、理智而又感性的深层次的思索在同时代的诗人笔下是少见的。祁韵士虽是史地学家,但他的诗中也充满着诗情,充满着对现实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抗争,更体现着诗人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不断思考和艰苦摸索,充满着祁韵士作为史地学家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其中有他的睿智思考与亲身实践,祁韵士年近暮年才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成就不亚于同时代的诗人。

注释:

①本文所引祁韵士原诗均出自于《祁韵士新疆诗文》一书,下文不再一一标注。

猜你喜欢
思乡西域诗人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