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究

2022-03-17 13:46李晓梅佟利君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典现代文学文学

李晓梅,佟利君

(1.白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2.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广义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人们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在劳动中无限智慧的象征。一般来说,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外延,但从整体上来讲都是人类利用自身意识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不仅成为人与人交流的纽带,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人们传承和发展。[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更新、绵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前进的导向,同时也是中国向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前进、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文化的冲击,怎样在社会发展中坚定中国传统文化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精神意蕴,是值得在历史激荡与文化多元下一直思考的问题。教育与文化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可以有效地传播文化,同时,在文化中需要教育作为载体,两个领域构成互相缠绕、互补的紧密关系。而在高校中,教育与文化更多地通过知识形态加以体现。现代文学作为高等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而且在大学语文或通识课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到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曹禺等作家,再到《狂人日记》《女神》《家》等经典作品,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在现代文学教学中怎样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导向,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在教学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处于文化交流、融合的多元文化时代,构成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图景。但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通过教育正确引导、吸收有益合理的先进文化,摒弃带有特殊色彩的西方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速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是在高校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所要了解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有着岁月的深厚积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政治、历史、文化三重身份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转换、更新,而最终所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与人之间精神支撑的纽带,也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诚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说:“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们绝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2]这也成为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客观依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转变真实客观地映射出中国现代文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尽管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多种多样,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著)以及各高校自主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教程等,但当前对于现代文学教学大多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即史的角度、作家作品的角度,抑或两者相结合。正如罗宗强所指出的那样:“文学史讲什么,这是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问题,几十年来都是自上而下,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往下讲,有的中间插讲作品,有的讲完史再讲作品。这两种方法各有好处,先讲史再讲作品,学生对于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讲作品,易于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解作家。在讲文学史时插讲作品,更易于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3]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以史或作家、作品为主线对现代文学进行讲授是现代文学教学的两种传统,也是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方法的外延比较狭窄。而对于以两种方法进行讲解的内容则是现代文学教师依据自己的观点、视野、研究方向、擅长领域所不断拓展的,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从历史时间来看,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仅有三十年的时间,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十年却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不断变换、前进的三十年。“五四”启蒙伊始,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新与旧的矛盾冲突、文学流派的兴起等异彩纷呈,新老作家在嘈杂的环境中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众多的文学经典作品。在进行文学经典作品讲授时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辩证精神,进而完成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任务。

二、在原典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原典是指一个文化体系中具有创造、奠基和源泉意义的历史文献,是那些不‘依附于其他而被其他所依附’的伟大著作”。[4]它所探讨的问题大多关涉天道万物之根本,社会人生的源起,且所探讨的方法极富智慧与原创的意味,对人的物我认知与反思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范式意义。换句话说,原典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即是注重学生对于文本、原始文献的阅读,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视野与阅读能力。但从当前学生阅读情况来说,对于原典的阅读数量较少,甚至是被动地接受。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原典是学生把握专业知识与提升知识能力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充分的原典基础上,才能在现代文学学习中增强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当前学生对于原典的阅读差强人意,一些学生把电影、电视剧当成原典是错误的。在当前通过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部分作品架空历史史实或与历史史实出入较大,并不能正确地传达出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真正文化内涵,致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文化、历史记忆,因此,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并不能成为原典的替代品。

文学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与语言魅力,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本后也会因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视野产生不同的感受。而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虽然保留了一些原著的主题内容及人物关系,但由于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会对文本进行必要的改编,如增加情节、特定情境等,有时还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加以融合,也就导致影视剧作与原著有一定差异,对学生产生误导。“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凝结,解读文学其实就是研究者与作者之间的生命交流,而文学研究就是要发掘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5]文学的特殊性也恰恰证明了原典的重要性,而在原典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发展,因而,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原典阅读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实践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现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现代文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现代文学课程不只是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现代文学课程获得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实现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传播与弘扬。首先,作为现代文学教师,应该具备认同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无论是史的讲解抑或是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将传统文化设计到教学课程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启发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愿意了解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泛,既包括历史意蕴又包括精神价值等,对于学生来讲极其抽象,所以需要教师在讲授现代文学时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其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文本相结合,脱离文本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观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尤为重要”,[6]尤其是以知识形态存在于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重视文本的作用。如在讲解作家作品时,深入浅出,在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由作品所迸发出来的历史价值与精神映照。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践行者,应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学生分析、思辨的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对文学与文化的思考是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当前多元文化盛行,学生对于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不能清楚地了解,容易让学生偏离传统的道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避免陷入西方文化误区,是教师要思考的。因此,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多读、多做、多写,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据实际及时完善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手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得到真正地体现。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探讨,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政治、历史、文化、思想等多重意蕴在现代文学中可以得到体现,而现代文学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正是在传统文化视野中探讨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原典现代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我与文学三十年
金 /玉 /良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