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广播体操的诞生、发展与嬗变

2022-03-17 13:48何茂贵罗立杰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广播体操动作运动

何茂贵 罗立杰

(济宁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中国成人广播体操(以下简称为广播体操)从1951年诞生至今已70周年,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体育运动,其发展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记忆[1]10-12。它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广播体操的诞生离不开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大背景,并随新中国的发展完成着它跌宕起伏的历史使命。回顾其诞生—发展—嬗变的70年历程,广播体操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超越单纯的健身价值,不仅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群众体育运动项目,还一直是国人集体性生活形态和国家群体性动作仪式的散播模式[3]29-32。广播体操发展至70周年之际,距离最后颁布的第九套广播体操也已10年,目前虽然广播体操已逐渐淡出了群众体育的历史舞台,但其蕴含的精神与价值对国民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其社会活动形态作用于社会的不仅仅是体育力量,它对人们的行为趋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价值观念、文明导向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4]4-5。

一、广播体操的诞生

(一)广播体操诞生的历史背景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状况,一方面,全国主要地域军事任务已基本完成,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5]12-13;另一方面,经济、国防建设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需要人民群众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但资料显示,受战争、疾病、贫困、医疗水平及民国时期遗留的鸦片吸食残留等多因素影响,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才35岁,婴幼儿死亡率超过20%[2]10-11。在国民体质状况普遍较差,且直接影响生产建设及人民正常生活的状况下,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学者认为,首先要从普及全民运动的角度来改善该问题,并认为普及体育运动必须建立高效的国家体育组织加以管理指导,将体育普及到千百万人民中间,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新体育。在此背景下,1949年10月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体总筹委会)在北京成立(后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6],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四次常务会议,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开展体育运动的方针:即在恢复经济时期,不搞大型运动会,工作重点放在普及。体育工作要由学校到工厂,由军队到地方,由城市到农村,把重点放在普及上[7]3-5。因此,创建一项动作简单易学、容易普及、能提高广大人民身体素质且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以进行的群众体育项目迫在眉睫。广播体操正是在此政治背景下应运而生。

经济方面。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统治下,经济发展极端落后,工业规模狭小,技术装备低劣,重工业基础薄弱,不能独立自存。如此落后的经济,又经过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包括国民党在溃败时炸毁和破坏了很多工厂、矿井、铁路、航运、水利设施等),使得战后经济更加困难。

文化方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建立后,全国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但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政治化进程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鼓舞士气、团结大众、凝聚身心的集体性群众体育活动成为当时改善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的迫切需要。广播体操广泛的受众群体、整齐划一的队列,协调一致的动作,激情高昂的音乐节奏等特点,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人民团结起来轰轰烈烈搞建设的精神需求,而这也适应了新时代政治表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需要。

(二)广播体操的诞生过程

广播体操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需要、人民大众需求与国外经验借鉴等多因素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它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意愿。

1950年8月,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发展极度落后的现状,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对苏联的体育制度和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了深度考察,尤其是苏联的“劳卫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受此启发,归国华侨杨烈针对中国体育设施极度缺乏的现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创编一套“健身操”的建议,并很快得到了体总筹委会的支持。

在体育基础薄弱、体育人才匮乏的年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做操”的概念,创编“健身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健身操”的创编人选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此时,杨烈想到了同在体总筹委会的老同事刘以珍,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前她经常做一种由日本引进的“健身操”,在音乐的伴奏指挥下有节奏地进行操化动作,因日语“广播”的汉语发音与“辣椒”相似,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称这种操为“辣椒操”。在借鉴日本“辣椒操”的基础上,新中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创编进展很快,包括下肢运动、四肢运动、胸部运动、体侧运动、转体运动等,其运动强度逐渐增大,第八节跳跃运动之后是整理运动。为了适应国民需要,刘以珍在“辣椒操”的基础上,自创了一节呼吸运动作为整套操的结束。

为了便于向全国推广,刘以珍又自学了日本的体操术语,为这套广播体操编写了注释与图解,同时邀请了当时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儿子马启伟做模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广播体操挂图,最后又邀请了曾谱写过《新四军军歌》《青年之歌》等歌曲的著名作曲家何士德根据广播体操的节奏特点作曲、配乐。1951年11月24日,传遍中国大地,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半个多世纪的广播体操就此诞生了[8]267-268。从此,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音乐做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9]16-18。

二、广播体操的发展

每一套广播体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广播体操诞生后,先后经历了黄金发展期、衰落期和功能转型期三个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黄金发展期(诞生—70年代末期)

初创时期,广播体操的主要功能在于普及国民体育,改善广大人民的健康状况,引起人们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广泛兴趣,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服务[10]31-33。

第一套广播体操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明显的学习和借鉴色彩,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体育事业走的是一条学习、借鉴、模仿的道路[11]14-16。在此基础上,第二套广播体操增加了下肢动作,取消了“呼吸运动”,动作复杂程度有所增加,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该套广播体操与军事化和集体化的联系更加紧密,“稍息”“立正”等军事化口令在这套操中具有深刻体现;其运动强度和动作幅度最大的一节是全身运动,主要是为了彰显当时锻炼身体、增强劳动力的蓬勃激情,极富时代气息[12]。这些改变与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一是动作简单、上肢运动较多、总体运动负荷较小的弊端不断显现,同时人们已无法对这套操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二是该时期朝鲜战争刚结束,美苏对峙势态显现,新的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中央人民政府强调了强健国民体魄的重要意义,在苏联“劳卫制”的影响下,强身健体与参加劳动和保卫祖国紧密联系,广播体操的军事化元素进一步体现。且这一时期的广播体操与军事化、集体主义等名词的联系开始紧密,并一直影响至今。

按照前两套的创编规律,1957年第三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整套操的创编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了民族化,加入了“马步”“踢腿”“亮掌”等中国传统的武术元素。此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中苏关系产生裂痕,广播体操中的苏联元素被淡化,加入了中国武术元素,民族色彩浓郁。同一时期内,中国竞技体育开始崭露头角,中国运动员容国团获得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体育基础设施开始建设,中国首次承办大型洲际体育赛事;强身健体的理念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广播体操的参与群体渐渐清晰,工厂、机关单位和学校密集的城市地区,广播体操开展更为广泛。

1963年,中国结束“三年困难时期”之际推出了第四套广播体操,这套体操延续了前三套体操纯粹的强身健体理念,除运动负荷增加外,动作编排上开始注重动作的美感,打破了以往横平竖直的“呆板”形象,加入了“手臂斜上举”等优美的动作[13]69-76,开始强调新颖和美感,创编理念趋于成熟,还推出了少数民族语言版本。这期间中国政治的不稳定因素和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广播体操的创编产生了很大冲击,因此这套广播体操也打破了三年一更新的固定规律。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快速恢复国民体质,凝聚力量,重新投入到新的生产建设中,及时推出了第四套广播体操,此后整个六十年代,再无新的广播体操推出。然而,当时广播体操的影响力在全社会持续扩散,各行业、各工种甚至有了专项工间操,广播体操真正成了全民运动。

第五套广播体操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推出的,于1971年9月1日正式颁布。该套广播体操也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留完整配乐和口令的一套广播体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行。从中国人民以空前热情建设国家,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再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路线斗争、“文化大革命”,前五套广播体操的风格如同社会的镜子,始终伴随着国家命运起伏,其功能与价值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这30年间共诞生了5套广播体操,无论更新频次,推广力度还是普及程度,该阶段都可堪称广播体操的黄金时代。

(二)第二阶段:衰落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民族精神面貌和国民体质状况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国外大众健身项目广泛兴起,为进一步缓解新兴体育项目对广播体操的冲击,该时期广播体操的创编风格有了较大变化。

1981年9月1日正式推出了第六套广播体操,并去除了“文革”印记,再次回到基本体操的路线。该套广播体操采用的两首乐曲,且民族风格显著,动作更加舒展、流畅,音乐风格也去除了“文革时期”强烈的“革命”风格,变得更具时代感。前五套广播体操讲究实用,更强调锻炼的意义,每个动作的选用重点关注其锻炼的价值;与之相比较,第六套广播体操是一个新的开始,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强身健体的核心意义逐渐弱化,“美感”的概念开始受到重视。此后,中国开始恢复生机,商品经济逐渐建立,文化封闭被逐一打破,体育事业也开始了全面发展,并且竞技体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此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表明中国体育事业也正式回归奥运会大家庭,而亚运会等主办权的获得,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外来的迪斯科、霹雳舞、健美操及国内传统的太极拳、气功、武术等健身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早期被解读为“禁舞”的交谊舞也开始了广泛流行[14]23-25,人民群众健身活动选择日益丰富,体育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多样化体育形态的展现,人民大众的运动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广播体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多元化健身方式,给了中国人民又一次健身的启蒙,广播体操在逐渐兴起的更体现自由、更具活力的健身方法面前逐渐被冷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电台的广播体操节目陆续消失,工厂的“工间操”、商店的“开门操”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广播体操这种风靡全国的健身形式从诞生至此,则首次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0年5月第七套广播体操诞生,因受健美操的影响,其动作复杂,难度增加,并采用了8拍一循环的动作设计,使动作内容更丰富,时代色彩更浓郁。此外,第七套广播体操创编了两套动作,以满足不同的人群需要,第一套动作比较简单,仍以基本体操动作为主,第二套则重点突出了健美操与迪斯科中蕴含的时代元素,动作比较复杂。这一时期受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蕴含新思想、新事物的现代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新的广播体操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同时,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推广力度逐渐降低,使第七套广播体操依然不能扭转持续衰落的趋势,加之群众普遍反映这套广播体操难度偏大,不易掌握,因此这套广播体操推行7年后就被新的广播体操所替代。

(三)第三阶段:淡出期(90年代末至今)

90年代中后期,面对广播体操不断的衰落趋势,中国体育的决策层对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认识,决定改变其过于复杂的创编理念,并对其功能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此社会背景下,于1997年6月20日正式推出了第八套广播体操,其编排4拍一循环,动作难度降低,简单易学,且空间表现效果增强,利于开展比赛的创编理念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广播体操创编及推广的最初目的是健国民体质,但此时,它的健身属性逐渐被忽视,强调集体凝聚力、团队精神面貌的属性愈发突出,其推广价值和意义此时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个经济发达、人们思想活跃、财富被不断创造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现代疾病不断发生,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的社会。2008年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达到了竞技体育的巅峰,但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众体育从“文革”中的“独领风骚”,到被“金牌战略”压得喘不过气,此时又开始了被重视的轮回。借着北京奥运会的热潮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2010年以北京为中心再次掀起了一波广播体操小高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停播多年的广播体操音乐播放,接着不少省市陆续响应,广播体操重新回到了工厂、机关、甚至中南海。广播体操再次被重视,并以政府的力量进行推广,说明广播体操不仅是体育事件,还是政治、文化与民众日常性典型事件的混合体,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体育学范畴[14]33-34。

受此影响,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8月8日推出了第九套广播体操。其继承了以往广播体操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突出了 “健康、欢乐、时代 ”的风格[15]22-23,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也符合现代人学习、生活特点。而且整套动作针对性十足,服务目标更加明确,更多考虑到了久坐不爱运动的办公室人群。至此,广播体操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形式由此得以延续,它已变得更科学,更有健身价值,更具美感。但它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意义却大打折扣,广场舞、健美操、街舞、健步走及传统的健身项目日益增多,人们可选择的健身方式越来越多,广播体操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已不复存在,并出现由全民化向边缘化、由单一化向系列化转变[16]25-27。此时,广播体操已超出了强身健体的本质范畴,进一步延伸到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深层次的内涵属性,该运动形式逐渐淡出了群众体育的历史舞台。

三、广播体操的嬗变

广播体操已诞生70周年,回顾其70年的发展历程,发现它已超越体育的范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超越强身健体的本质属性及这种规范化的运动形式,早已嬗变为一种习惯、一种仪式、一种传承,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一)广播体操文化属性的嬗变

广播体操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众理解体育初级内涵和初步形式的重要载体,既是强身健体理念快速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力量,其超越体育范畴的文化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不同的价值,肩负着国家意志、政治形态及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它作为一种运动形式与群众生活渐行渐远,其早已内化为一种精神、意志、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性复合体,以新的文化形态不断传承。

(二)广播体操表现形式的嬗变

广播体操是一项群众体育运动,其运动形式的突出特点是集体参与、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在音乐和口令的伴奏下,凸显浓厚的广场风格。从诞生到兴盛,再到衰落,无论广播体操怎么更新,其根源性的特点从未改变。2011年11月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出后,再无新的广播体操推出,“大家一起做操”的运动形式在群众体育中逐渐消失。1998年国家教委组织创编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广播体操这种运动形式在校园中得以保留并继续开展,但不断衰落的趋势依然无法扭转。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广场舞、“鬼步舞”、排舞等群众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大课间操,如诗词操、绳操、武术操及融入传统文化或民族风格的“花样课间操”,无不映射着广播体操的影子。传统色彩浓郁、略显“呆板”的广播体操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运动需求,但广播操的表现形式随时代的发展得以嬗变,最终融入到多元的运动形式之中。

(三)广播体操仪式感的嬗变

仪式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是一种群体性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系列含义明确的人体动作体系[17]24-30。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究仪式,在古代以祭祀、登基、出征等最为典型,如先秦《诗·周颂·我将》中:“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讲述的是周武王以文王为号召出征伐纣前祭祀文王的祷词。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作封建残骸旧体制的多数仪式被予以废止,然而仪式这一历久传承的事物并未因此而停止流播,而是转化成另外的形态,并进而积极、活跃地得以展现,其中广播体操即为这样的仪式化形态[16]25-26。从现代国家仪式的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到普通大众的婚礼、体育表演,再到校园内的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诸多隆重的场面,整齐的队列充分表明这种仪式化形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甚至衍变成了言行举止的习惯。广播体操蕴含的仪式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传承并持续蔓延。无论处于哪个年代,广播体操都是 “大家一起来做”,这种“群体仪式”的作用在于改变认知,强化认同,在特定情境内,可以改变个体对集体、组织及社会的高度认同,有利于人民大众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

(四)广播体操矛盾属性的嬗变

每一套广播体操的颁布,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这种矛盾都可概括为广播体操的功能与这种功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矛盾,是国家意志体现与广播体操不能满足这种意志体现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发展,便会推出新的广播体操,矛盾的双方又会进入短时间的和谐共生阶段。例如,第二套广播操运动负荷的加大和第三套广播体操的“去苏联化”,正是这两种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广播体操也就失去了对于人民需求和国家需要的重要意义,其逐渐淡出群众历史舞台的趋势即为必然。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受政治、经济、文化及可选择的多元健身项目日益繁多的影响,两者间的矛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分别推出了时尚元素鲜明、动作美感性较强的第七、八套广播体操,即便如此依然没能阻止其在社会发展大潮下的不断衰落趋势。广播体操诞生70年之际,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亦达到了新的高度,群众体育与大众健身被广泛重视,可选择的健身形式日益繁多,广播体操与人民大众和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属性逐渐嬗变,这也是广播体操诞生、发展、衰落及淡出的根本原因。

四、广播体操的未来展望

如今,广播体操历经70年的发展变迁,已逐渐衰落并淡出大众健身的历史舞台,且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城乡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健身项目的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的“交往壁垒”及“Z时代”群体鲜明的个性化差异等新时代特征,意味着略显古板、老套、缺乏创新与激情的广播体操与新时代人们的需求难以兼容。政府主导下的那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及音乐一响、万人做操的场景也只能慢慢地沦为时代的记忆,这也应是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出20年来国家再未组织编排新的广播体操的主要原因。

未来,大范围的广播体操推广及“定点做操”的景象已很难实现。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尤其是长时间久坐的群体,工间或休息时做套广播体操可大幅度缓解久坐带来的疲劳,同时对慢性病的防控及身体健康的保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的地方性、单位间的小范围的广播体操比赛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此外,可以社区为单位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广播体操,一是这种动作简单、运动强度较低、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的健身活动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二是这个时代的老年群体大多经历了“大家一起做操”的那个年代,对广播体操有种特殊的亲切感。

五、结语

广播体操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体质羸弱、体育知识匮乏、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为快速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全身心投入到全国大规模恢复生产生活的工作中来,在国内需求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完成。作为最初的群众体育形式,采用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短时间内风靡全国。

各套广播体操应时代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如社会的镜子,伴随着国家命运跌宕起伏,肩负着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从初创时的稚嫩,到成熟稳定,再到风格迥异;从“批美学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体育的全面复苏,再到新世纪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广播体操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国民体育理念变迁的全部过程。

广播体操诞生70周年之际,“大家一起做操”的景象已成为时代的记忆,未来无论有无新的广播体操推出,均无法阻止广播体操这种运动形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趋势,但广播操的功能与价值早已嬗变为一种文化,对国民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广播体操动作运动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及其发展走向研究
做了这么多年广播体操,真的有用吗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不正经运动范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主题管理给广播体操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