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虎
《涉江采芙蓉》是收录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全诗传达出游子思妇相思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之情,情感真挚笃厚,语言清新质朴。这首诗运用了乐景衬哀情、悬想法、白描法等多种表现手法,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创作经验。全诗意境雅洁清幽,读来令人如置其境、如见其人,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低头一转身,恍在眼前。该诗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此,《涉江采芙蓉》还有一个最独特的亮点——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
《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抑或是游子与思妇携手并现?在这首短短的四句五言古诗中都有可能。宜在不同的可能性中探讨这首古诗的意境与思想,多重解读古诗主旨。多维度品读的教学策略分三步,第一步是走入古诗意境,想象画面主人公;第二步是走出文本,知人论世,答疑解惑;第三步是再读文本,品味古诗主旨。
《涉江采芙蓉》全诗有跨越时空的四幅画面,这是历来没有争议的品读。第一幅画面是“涉江采芙蓉”;第二幅画面是“手拈芙蓉思远道”;第三幅画面是“回头怅望旧乡”;第四幅画面是“忧伤终老图”。每幅画面对应一句诗,短小而意蕴深厚,余味悠长。
每一幅画面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呢?这里有多种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意蕴。若将男女主人公置于诗歌四幅画面中的不同位置,诗歌整体的思想情感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奇妙的读诗之旅。
首联主人公有三种可能: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女主人公。
颔联主人公有两种可能:男主人公、女主人公。
颈联主人公有一种可能:男主人公。
尾联主人公有三种可能:男主人公、女主人公、男女主人公。
先需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的主人公,我根据文学界的研究成果,将他固定为“男子”。主要的考虑点是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出发,古代男子在弱冠之年后普遍会游宦四方,相反女子及笄之后则是深居闺中,多习女红及“三从四德”之教。如果是女子回头怅望故乡的道路,则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故不论。
《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的组合有多种可能性,我的教学任务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确定性,在不同的可能性中探讨思想情感,多重解读文本。简单的分为三种解读: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是男子、男女主人公、女子。三种不同的意境已经奠定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就以三种意境来品析文本。
好的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整个过程有着严密的逻辑,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写作背景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化与文学结合起来;最后,形成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过程。
1.问题提出
全班解答每组疑问,问题主要归纳为两个:
问题一:什么原因迫使男子离开家乡离开女子?
问题二:什么原因迫使男女主人公相爱却终生不能相守?
孟子提出解读诗歌“知人论世”,但《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未知,创作时代也不明确,但总体上肯定是汉魏时期的文人所创。这就需要梳理汉魏时期社会大环境以及文人处境。师生合作共同解答问题。
2.知人论世,答疑解惑
问题一的解答:中国古代士子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有才学的人都想出仕为官。而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由各级官吏选拔推荐“孝悌力田”“贤良方正”的人才。察举制度之下,士子除了饱读诗书之外,关键要让各级官吏熟悉自己的声名或才能,才有可能获得荐举出仕为官。《中国文学史》中解读创作背景,写道,当时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不难理解男子为什么背井离乡、离开女子。
问题二的解答:(1)东汉以后,察举之风愈演愈烈。而君王不明,奸权当道。世风日下,察举制已无公平公正可言,充斥着营私舞弊。当时的民间歌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这样的世风之中,士子进退两难,不去游历与拜谒,则自己平生才学无法施展,不能光耀门楣,儒家的“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去游历与拜谒,当权者已不再赏识自己的才华与德行,他们只看中门第与权势。士子只好不断地从一地迁徙至另一地,以求举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当时文人士子的真实现状是“冠盖填门,儒服塞路,饥不暇餐,倦不获已。” 男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有家归不得,仕途求不来,而自己又不甘心,只能“长路漫浩浩,还顾望旧乡”。(2)学生有从人物出发的另一种解答:也许他所爱的人并非自己的妻子,他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女子,那个女子也深爱着自己。但是他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最有可能的是父母的反对)没有在一起。而那时的男女也没有力量反抗家长专制,只能将这份爱深藏于心底,生活在忧伤之中,直到自己红颜老去、行将就木。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必求全责备,应肯定其思想的闪光点以及逻辑推理的合理之处。
1.主旨归纳
(1)写“游子思妇”的内容,表达自己羁旅漂泊、思家恋妇的情感。一般认为,创作者是男子,他是困顿于仕途的失意文人。他常年在外漂泊游学,虽恋家思妇却不得归,他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就有了《涉江采芙蓉》。
(2)借女子爱情之悲苦传达“臣不得用于君”的主旨。《涉江采芙蓉》中,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在苦苦思念意中人,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主题的诗歌。同时,古代文人常喜自喻为女子,借女子在爱情中思念而不可得的情感,喻士子渴望被君主所重用而不可得的情感,表达“臣不得用于君”的主旨。
(3)相恋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人生的困厄,生命有太多无奈与悲情,这是对生命情怀的现实的关照。
2.主旨解读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中说道,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人的觉醒时期。木斋先生说《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曹植,写的内容都源于他和甄氏的情感纠葛。虽然有很多人要和木斋先生商榷,但魏晋时期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情不自禁地开始描写自然和自己,关注自我的感受与审美,《涉江采芙蓉》应该是这一母题的滥觞或继承。无论如何,投入很多笔触来描写个体生命的悲欣爱恨,放大个体生命,这是人的觉醒,是社会的进步。《涉江采芙蓉》中的男子其实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在英雄志短与儿女情长之中挣扎,而这种困境是时代赋予他的,他只能承受。这是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个体生命在时代外在压力之下痛苦煎熬,这是对个体生命的现实关照。
多维度品读古诗是基于内容的多重解读,在具体教学之中关注的是宏观整体而非具体字词,侧重探讨它的思想性而非艺术性。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在感受古诗意象、意境的基础上,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度解读思想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