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方位·方法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地位探究

2022-03-17 13:49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田 荣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人类自由与解放的获得需要且必须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闪电之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道思想的闪电,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园地,逐步与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道路相结合,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的思想指导。近年来,我国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要加以辨析、批评和批判,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3],“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的方向不动摇,寻找迎难而上、突破挑战的方法路径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一、明确方向: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5]无论是从它解释世界的科学性、还是从指导现实的实践性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其他的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法比拟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受教育者全面而正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关键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政教育内容的核心,为思政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但所有这些内容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6]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以来,到2005年正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近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为其赋予了特有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笔者并不赞同,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知识,但是并不等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应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贯穿于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之中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才能教育培养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有且只有一个,即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教育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根本保障

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思想的演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但是致命的核心问题,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或者一个政权而言,最后的崩塌往往是从内部的思想层面开始瓦解的,思想的防线一旦被攻破,那么这个国家的衰败、政治的动荡将会随之而来。毋庸置疑,思想的统一对一个国家、政党和民族是如此的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受到各种思想文化、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却未曾改变,始终在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始终朝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方向迈进,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思想上的统一,没有一个“一元”的指导思想,只会让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有机可乘,这样一来,又何谈发展呢?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前驱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全面的、先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指导思想,正在以一种独特的牵引力量保障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现代化发展及其实现提供了可能的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教育政治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我国的鲜明主题。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12月30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提倡与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1978年4月)的文件中提出纠正“文化大革命”所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到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9月10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的教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断胜利,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质的飞跃,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来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始终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明辨方位:新发展阶段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们国家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通过鼓吹“普世价值”,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个领域的交往频繁,从而产生了多种渠道的传入方式。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多元化,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多样化,以及利益诉求、政治诉求方面的多样化。这些现象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特别是在高校当中,市场经济下诱发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都会成为阻碍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的主要诱因。

(一)总体背景: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影响

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东各国发生剧变,严重地冲击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重创。在深刻剧变的世界面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伴随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不断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如何跟上社会的变迁,对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起指导作用,这不仅仅是摆在社会主义事业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同时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方面的强度和力度,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亦或是个人有机可乘。

(二)外部渗透: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未曾间断的攻击

自世界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西方就从未放弃过对它的摧毁。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的崛起让世界瞩目。当西方发现武力入侵、经济封锁等不能奏效的时候,便开始对我们国家采取“和平演变”的摧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怀疑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社会思潮不断随着西方国家在网络、技术层面上的优势而流入中国。滋生了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的倾向,给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元的主导意识形态带来了冲击。

首先,西方通过不断地鼓吹“普世价值”,以经济交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媒介手段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渗透,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多样性和冲突性。其次,一些打着“学术反思”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歪曲、否定我国的历史,歪曲我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但是对于正在建立全面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极易涣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去史灭国、改旗易帜”图谋的影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是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最后,一些学者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不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秉承僵闭封化的思想路线,严重脱离了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人用“多元论”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这种“左”的教条主义和“右”的全盘西化思潮都是非常严重的思想倾向,阻碍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模糊的、错误的思想认识,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影响力。

(三)内部干扰:网络“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互联网作为全球化的传播媒介,打破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的界限,以其开放、共享、虚拟、隐蔽性等特点,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挑战。伴随着互联网惊人的发展速度,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们国家的攻势不仅更加迅猛,而且手段也更为隐蔽和多样。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获取信息的内容也更趋于纷繁复杂,社会领域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互联网世界的红利的同时,也为西方国家和一些反党反社会分子们积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一些不良思想意识的传播和不良信息的宣传提供了可能性。在面对这些社会思潮及其影响时,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的,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坚定立场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暧昧,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切实维护互联网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引领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又一重任。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新特点、新要求,把好“网”关,加强大学校园的网络主阵地建设,抢占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旋律的教育新阵地。

(四)直面挑战:“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和动力

面对当前国际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干扰和侵袭,国内环境下网络空间的鱼龙混杂,使我们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的新挑战。但是,有挑战就有机遇,我们需要直面挑战,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首先,顺势而为彰显中国形象。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断侵袭、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牢牢把握好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底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把握住底线的基础之上,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比如在面对全球性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大考之下,我们国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中国速度和中国方案让世界瞩目,彰显了大国形象。其次,顺势而为突出中国优势。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无不彰显了我们的政党优势和制度优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发展,中国之治的优势不言而明。我们国家能够且一定能够为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展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最后,顺势而为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既然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让别有用心之人和国家有了可乘之机,那么,也给予我们抢占网络话语权的机遇。“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主动出击抢占互联网新阵地,把好网络关口,用好网络数据,形成网络育人合力,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明晰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地位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9]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广泛社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但我们只要在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在新发展阶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就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在深耕和引领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亘古不变的主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想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不仅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要求、批判性与继承性的辩证统一。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并结合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不断进行研究创新。还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对待和阐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深刻地剖析这些错误的意识形态的实质和危害性,给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0]那些别有用心之人鼓吹“普世价值”,传播西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究其根本都是违背唯物史观的指导的,是否定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伪君子”。让学生自觉地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从而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靠拢,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二)在继承和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们应该在经典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在现实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在继承和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首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刻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在继承和发展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灌输”给大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庸俗化、割裂曲解的扭曲态度,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既要有所继承,又不能按步不前,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求同存异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最后,还要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厘清和明确“姓马”和“信马”之间的关系。“姓马”是指那些接受了或者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还有那些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但是仅仅学习过、接受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也就是“信马”的实现。

(三)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的内容,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新视角。其次,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互联网的强势入侵给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挑战,其实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挑战。网络阵地作为高校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新阵地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引导校园舆论,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抓手,占领网络上思想舆论传播的主阵地,把好阵地的“喉结”,发好阵地的“声”,亮好阵地的“剑”,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就要求我们用世界的眼光、中国的观点、历史的根基去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把握好“三因”理念,(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坚持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结语

总之,“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1]。从新时代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应该聆听时代的声音,以更加宽阔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观点的具体运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系统,构建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明确历史方向,必须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的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其次,找准我们当下的位置,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精准地发现问题。最后,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袭、意识形态领域的角逐等一系列的挑战,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系统地接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真正学习、真正理解、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从“姓马”到“信马”的转变。

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不仅是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有力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3]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