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敏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吕梁 032300)
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有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办学方式而异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实则早已被社会所接纳。但由于理论层面对其规律认识相对不足,实践层面对其贯通体系建设力度不够,使得职业教育被人们视为依附于普通教育体系的较低学历的类型教育,缺少应有的类型教育属性认同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利好教育政策引导下,得到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关键内容。各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积极开展各具特色、富有创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我国教育环境,更是要帮助更多走向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为后续走入社会、走向职场提供扶持和帮助。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区域、行业、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不健全、学历认可度低等,严重背离了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初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从实践中挖掘职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对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开始从就业型教育转变为人才职业型教育。但是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难以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呈现东部倾斜,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加之,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波动大、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低等问题,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如今,我国许多行业发展转型速度非常快,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导致其对行业人才需求热度波动非常大。相比之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速度较为缓慢,人才培养难以跟上市场发展需求。对此,职业教育想要打破区域、行业、学校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一支技术能力强且适应市场环境发展的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校长负责制两种,两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除办学性质不同以外,其他别无二致。前者是公办职业院校,保证了校长的行政职权,也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管理上更容易受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辖制,不利于与市场、企业接轨。对比之下,民办职业院校对市场、企业的需求把控会更准确,但是也凸显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民办职业院校公益性与办学主体营利性的矛盾、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生源减少等。
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主要分为中职、高职两种,学历层次较低,虽然职业院校也开始尝试与我国本科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对接,设置了“专升本”的学历晋升路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社会对第一学历的看重。在社会普遍认知当中,职业教育往往代表了低学历,在职场上也很容易处于求职劣势。相比之下,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都比较高,甚至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人才比普通学术型院校毕业的人才更受市场欢迎。对此,我国想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应该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1.实时把控市场需求信息
职业院校必须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信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认真开展市场分析和职业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例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农村经济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起来,催生出了一大批相关行业领域的岗位,如果依然采用以往陈旧的理论书籍和课程体系,势必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对此,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职业教育发展性、实践性,与时俱进地制订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
2.根据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管理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从多角度出发创新管理模式。第一,就业方面。职业教育最大的办学魅力就是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市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而就业状况恰好反映出了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第二,人才培养方面。高质量人才其实就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还是看需求。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道德的培养,更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应用型技能训练;第三,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设计等要在突出自身优势及特色的基础上,符合市场发展要求,从市场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以及资源配置。
1.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现如今,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这样很难实现未来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许多行业,例如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都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才输出。对此,有关部门应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第一,从政府角度宣传职业教育,把控好舆论导向。例如各级政府从舆论高度宣传和肯定优秀技能人才的劳动价值,制定职业教育的专项优惠政策、宣传职业人才先进典型等,通过政策舆论导向为职业教育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人们逐步接受、认可职业教育。第二,立足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是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关部门要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保证职业教育背景的毕业生能够在干部选任上的平等化,消除身份歧视,尤其对于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办学特色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因此,职业教育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培养一批既具备理论教学经验又具备行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此制定权威性、标准化的认证程序,这一程序不能简化为拿到“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以证书评定是否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教师只有理论经验,而无实操能力,仍然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优化教师人才聘用制度。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师岗位,要建立职业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福利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加入职业教育领域。同时,职业院校要灵活用人机制,比如将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吸纳到兼职教师队伍当中,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研发、实操等各类课程建设当中。
3.深化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深化校企合作路径。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多层次的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培养与就业、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对此,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搭建其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学习、实践操作等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共同推进技术研发;第二,拓宽视野,开辟校企合作新路径。职业院校可以面向行业、企业开设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将学校看作为技术成果孵化中心,人才孵化中心,市场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的推广宣传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新型职业办学方法,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此外,职业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比如工厂化办学模式,由学校牵头,与企业共同探索建立集生产、教学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中厂”,为学生营造一个最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
1.校企共同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在灵活的办学机制上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以及专业要求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证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围绕不同的办学方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此过程中,学校也要注重于企业之间的文化对接,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在学校办学理念中渗入企业文化,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
2.社会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和考核的功能
第一,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指导、职业资格评定是劳动就业服务的重要环节,社会中介组织要在职业教育实施计划中加入职业指导环节,根据行业情况、职业技能要求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并对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加强监管,以保证证书质量,确保职业准入门槛设计合理;第二,建立非学历化职业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应建立起非学历化的职业管理机制,包括职业技术晋升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从制度角度为技术人员提供职业晋升规划;第三,建立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即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考核,在考核指标设计上要重点考察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专业对口率、学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用工满意度、就业学生平均工资水平等,以综合评估技术人员的就业质量,为未来进行职业教育制度调整提供指标依据。
3.推动招生及教学改革
在每年招生季,职业院校招生竞争都极为激烈,甚至许多地方出现了生源大战。如此下来,一些不愿意支出高额代理费的职业院校很难抢到足量的生源,甚至可能面临着关停的危机。从招生角度上来讲,社会中介组织能够通过发挥评价职能,利用客观、科学的评价制度,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了解哪所职业院校办得好,好在哪里。而从教学角度上来讲,社会中介组织也能够发挥信息互通、行业交流的作用,通过及时掌握市场、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发展变化情况,不仅能够帮助拥有职业技术的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可以紧跟市场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创新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办法,使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性,完善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鉴定、职业技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未来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