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植物相关成语语义分析及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

2022-03-17 13:13杨博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引申义字面成语

杨博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植物相关成语(简称为植物成语)在我国成语体系中拥有着一定的比重,草木繁荣和花果百态都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文化”和“语言”的双重优势,可以将传统的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使学习者从语言教学中,探析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思想底蕴,可以在文化学习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更好地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独具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植物成语应在成语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能够将古代民俗、自然生态、社会理念有地融为一体,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使语言教学能够在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下得以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发展。

一、植物成语概述

为全面分析,我国植物成语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策略方法,需要收录及分析我国各大对外汉语教材中植物成语,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譬如(1)“青红皂白”“沧海一粟”“黄粱美梦”“指桑骂槐”“百步穿杨”及(2)“入木三分”“拔苗助长”“归根结底”“花花绿绿”“闭月羞花”等。根据虚指和实指植物对植物成语进行分类,可获得第一部分的植物成语:“青红皂白”“沧海一粟”“昙花一现”这些成语都指向了古代民间真实存在的植物。而第二部分的植物成语却并没有明确地提到某种植物,只是论及了植物的大致种类,即虚指。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实指植物的成语能够紧扣植物的属性和特征,使成语的内涵和特质更形象生动。可以将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属性特征有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植物的本意得以延伸,得以升华,进而延伸出全新的内涵及意义。而虚指植物的成语则从植物的属性及特点出发,拥有较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能够将多种修辞手法融入其中,如“闭月羞花”便是应用了典型的拟人手法。而有些植物成语,则能够将人的行为和活动有效地融入植物论述中,使语义表征的重点从植物转移到人的行为上,如“走马观花”和“拔苗助长”等。而在植物成语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植物成语也蕴含着古人对植物独特的认知观念,体现着古人特有的文化思想,能够将古代的社会生活充分地展现出来,使植物成语有了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譬如“黄粱一梦”。

二、植物成语的语义特点

1.成语的字面语义

字面意义与比喻义、引申义共同构成了植物成语的语义体系,譬如“参天古木”的字面意义是树木叶茂枝繁,高耸入云,能够有效地描写和形容出树木的外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但通过字面意义能够延伸和引申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及特点”,即高大威严,使成语内涵变得浅显易懂,客观直观。但在整体上,这类成语相对较少。

2.不同来源的语义

植物成语的主要来源有名句摘引、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语言故事等。1.语言故事:譬如黄粱美梦是指一则短小精悍的语言故事,“郁郁不得志的卢生在旅店歇宿的时候,梦到自己享尽了荣华富贵及人间悲苦,醒来后才发现店主的小米饭还没熟”。该故事的寓意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在成语引申中,寓言故事的本意便成为植物成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2.历史故事,如闭月羞花中的“闭月”主要指东汉三国时期,貂蝉拜月、明月潜入云中的情景,义父王莽看见后,便四处夸耀貂蝉貌美、连月亮见了都要羞愧。而“羞花”则指杨贵妃触摸花朵时,花朵羞涩地收缩卷起时的情态,两者是将事件进行压缩,以最少的文字,诠释出最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隐喻出独特的文化寓意。3.诗文语句。如草长莺飞便出自诗歌《与陈伯书》的“江南草长、群莺乱飞”,这类成语形成与应用,与诗歌的表层意义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具有着较为鲜明的文学性,能够在教学中,提升学习者的文学素养,使学习者更积极,更广泛地涉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4.名词摘引。如“天女散花”和“昙花一现”都是对佛教故事或佛经经典进行摘引和引申,所包含的语素主要有佛教、道教的相关经典,而使用习惯则与我国民俗俚语相似,进而使成语的字面和引申义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3.民族心理文化

通常来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集体心理和文化的现实写照。汉族语言在分析和考证不同类型植物的过程中,会持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而通过对特定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形态真正进行想象和引申,能够将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信息有机地融入植物成语中,使植物和古人的生活、文化、思想联系起来,进而给人以独特的文化和思想启迪。譬如在形态特征层面,能够启迪人通过“粟”的形体特点“小”,使人联想到天地山川如“沧海一粟”般渺小、短暂,要爱惜眼前生活。而在生长规律层面,昙花在花开后便会迅速枯萎,所呈现的时间短暂,以此引申为“不持久的美好事物”。因此植物的生长特征及规律能够在民族心理、文化理念及思维模式的引导性,引申出全新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能够更好地将植物与古人的哲学理念和审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植物成语的教学原则

1.发散归纳

对外汉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成语进行整理和归纳,譬如以基本的植物语素为根基,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将相应的成语添加进去,进而形成植物成语树状图,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如“花”字成语,学习者可将“花团锦簇”“花好月圆”“鸟语花香”“借花献佛”“闭月羞花”等成语添加上去,并明确不同成语的来源,使相同来源的成语汇聚在同一“枝干”上,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应用植物成语。

2.文化对比

植物成语拥有较为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承载着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心理。因此在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下,导致相同的植物蕴含着不同的思想及内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汉族思维及心理来帮助学生认知植物及植物成语,注重文化引导和对比,在植物成语的讲解中,指引学生分辨相同的植物在不同国家及民族中的意义及内涵。进而使其在不同与相同中,理解和应用植物成语。

3.典型语素

植物成语在结构特征上拥有相对固定的表达与结构形式,然而大部分的植物成语在语义层面上,存在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即字面含义和比喻义、引申义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用典型的、常用的植物语素来举例,通过反复练习及语境设计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植物成语。如果植物成语不够典型,将导致学生出现语义混淆、一知半解的问题,不利于汉语言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原则,教师都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和内涵知识,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发现成语学习中的问题。

四、植物成语的教学策略

1.直观展示

在字面意义较为明显的成语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影音、图片展示的方式,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生态属性直观而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探寻成语的字面意义,进而在联想与想象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植物成语的引申义。譬如在“参天古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树龄悠久、枝繁叶茂的古树图片呈现给学生,并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参天古木”的引申义,继而在直观展示与情境教学的支持下,使学生更有效、更充分地应用和理解植物成语。

2.故事影像

故事影像法可用于来源于历史故事及典籍中的植物成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故事观赏的过程中,融入到故事情境里,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的思想理念及植物成语所引申出的语义内涵。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植物成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故事呈现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使学习者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深化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在教学形式上,则可将动画、纪录片或电影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习者对我国其它传统文化的探索,使其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成语的思想内涵。

3.原文引入

原文引入法主要应用于来源于“诗歌”或“国学经典”中的植物成语教学,教师可先将原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概括原文的思想内涵及创作情境。随后要求学生用最简短的语言来开过原文的思想主旨,随后再引入与之相对应的植物成语,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更有效地,理解成语的字面和比喻意义,加深对植物成语的认识。

4.思维转化

在基于民族心理的植物成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通过本民族风俗、文化及思维方式对特定的植物生长、形态及特性进行解读,随后导入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重新解读及认识植物,使植物成语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植物成语,提高对植物成语的认知程度。

通过探析和研究植物成语的语义来源、分类及教学原则,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充分、更有效、更确切地理解植物成语的隐含语义,使其更确切地了解和认识到我国古代文化的整体面貌。帮助教师在植物成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内容和知识,使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以此提升语言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引申义字面成语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