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探析*

2022-03-17 11:11李谟树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李谟树,马 瑞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5)

1 百万扩招与混合式教学

百万扩招面向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群体,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由原本的普通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学力)社会人员,年龄、职业、家庭、学习基础、学习目的与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传统组班式集中教学难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实际,探索翻转课堂、“直播+平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时空限制,为分层分类精准化培养、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

2002年,NIIT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网站上发表的《Blended Learning白皮书》中提到:混合式教学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实时的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学习[1];艾伦(Allen)等人认为:混合式学习的内容约30%-79%是基于在线学习[2]。多年以来,国内学者也纷纷对混合式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强调混合式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同时,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不断演进的教学模式,强调将各种数字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为学生打造数字化的互动课堂氛围,同时确保远程在线的学生获得如同身在课堂的学习一致性体验。从根本上来说,混合式教学当然不是因百万扩招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发展并促使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打破原有边界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工具,但高职教育百万扩招引致的生源结构复杂化,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有效需求,将成为推动混合式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2 百万扩招后的教学需求分析

2.1 分层分类教学的需求增加

调研显示,扩招生源中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基础优于其他生源,学习习惯较好,但缺少工作经验,招生所占比例不大。退役军人经过军旅生涯的锤炼,懂政治讲纪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上国家针对退役军人入学政策的扶持,一般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但理论基础知识与行业技能薄弱。扩招生源中下岗职工与新型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约占80%左右,这部分生源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但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基础薄弱。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和解决扩招生源的现实学习需求,分层分类教学势在必行。针对扩招生源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即综合考虑不同生源的学习基础、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因素,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能达成学习目标,将各类扩招生源培养成为各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

2.2 教学时空限制需要突破

据统计,87%的扩招学生在读书期间需要兼顾家庭与工作,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空间多变,学习心态不稳定,选择的专业一般与当前从事的职业或者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关,其学习需求更多趋向于工作需要或解决工作难题,学习针对性强,学习方式偏向自我导向型,不喜欢灌输式教育。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交替学习的正常开展,倒逼高职院校加大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加快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直播+”教学平台的构建,以满足各类扩招生源的客观学习需要,扩展学习空间、延展学习时间、丰富学习内容,推动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的灵动开展。

2.3 教学内容需要重构

扩招学生大部分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与普通在校生在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认知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扩招学生期望学习电子商务、直播营销、经营管理等新型行业知识,而对报读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如简单沿用传统教材及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界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优化课程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主体思路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2.4 评价模式需要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在《高职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高职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格局”与“弹性学制”办学改革要求,提出扩招生源的学制可由通常的3年改革为3-6年,但要保证总学时不低于2500,且要保障40%以上的集中学习时间,这势必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传统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也需应运而变,以真实客观评价学习成效。各个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内容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考核,如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线上考勤情况与线上学习学分兑换的形式评定日常学习成绩;期末作业可以通过论文、课程大作业、学习总结的形式评定;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集中教学的形式进行,课程成绩可以采用课证融通、岗课融通的方式评定;学生在企业进行定岗或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技能课程成绩应充分结合学生在岗表现和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省内外20余所高职院校展开调研,了解混合式教学开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百万扩招大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混合式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总结归纳出制约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成因。

3 高职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偏低

信息化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混合式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然而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院校40岁以上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相对滞后,不擅于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及资源推送。诸多教师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签到、抢答等低层次的在线互动,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未能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不善于利于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学习效果欠佳。为此,在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同时,面向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信息化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能力较强,但是能自觉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学习的人数比例不高,大部分学生面对移动设备难以做到聚焦学习。

3.2 信息化教学环境落后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在线教学环节以及部分课堂教学环节受教学设备及通信网络的制约[5]。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学校由于经费问题无法建设相匹配的智慧教室或购买足够数量的电子教学设备,如一体机、交换机、工作站等,甚至部分校园由于网络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线上教学出现卡顿、掉线以及无法登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效果。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与通信网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行混合式教学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势在必行。

3.3 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部分用于弥补在校生线下学习的不足,同质化、低端化运行较为普遍,难以很好满足百万扩招生源的学习需要。目前在线开放课程多数集中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视频教学[6],如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或通识教育类课程,而专业类课程较少。高职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主要采用自主开发建设与企业购买相结合[7],自主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学团队提供教学内容和素材,聘用专业制作公司进行录制与信息技术处理。任课教师普遍难以专门针对扩招生源的学情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全新设计,而外协公司往往过多注重形式打造,讲究技术手段的丰富,但对课程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对课程内容构建的支持力度不够,实用性不强。整体而言,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均无法有效支撑扩招生源的分层分类教学需要。

3.4 信息化教学形式单一

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课程的设计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教师本身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不娴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不能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技术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中,不能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更新过程性评价,导致无法充分、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难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高职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不仅是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时空的拓展混合,同时还应该涵盖应用型知识传授和实践性技能培养的教学手段交替混合,碎片化知识点和系统性知识重新构建的有机混合[8]。为此,结合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师生信息化教学素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优质师资的典型特质是思想政治觉悟好、专业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善于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手段,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生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师生信息化教学素养为突破口,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引导教师主动投入到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教学名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到学校开展关于教育教学的前沿讲座,改变高职院校教师在“互联网+教学”观念与实践中的偏差,使教师能围绕行业人才需求、学生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需求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9];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的形式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方面,教师应善于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养成信息化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措并举增强线上学习平台对学习者的黏性,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内在学习动力。

4.2 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障混合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校园网络及信息化教学设备保障必不可少。学校应建设功能多样的信息化智慧课室,配备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积极打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混合式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课程建设团队应以“岗课赛证”融合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遵循,以工作岗位标准和要求作为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逻辑起点与行动终点,充分融入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规范,据此进行立体化教材、微课、课件、动画视频、题库等基本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如各类在线教学平台、VR视像、全息投影、手机软件、微课视频等,开发建设虚拟仿真环境,积极打造在线实训平台,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

4.3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扩招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推动“课堂革命”,根据课程类别有针对性地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如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这几类课程主要采用在线教学与在线考核的形式,积极开展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可充分利用职教云、爱课程、智慧职教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平台上成熟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专业核心课可以实施在线教学+线下集中授课的混合模式进行,线上教学应加大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建设,线下课堂可以通过节假日教师进社区的方式为扩招生源进行集中授课,通过课前在线自学,课中集中解决重难点,课后延伸学习等来增强学习效果。

4.4 开发任务工单式教材

扩招的生源大部分接受过相对规范的技能训练,对流水线式任务流程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喜欢系统性、输灌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注重以任务驱动为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优化重构,结合学生的岗位经历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开发工单式、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梳理典型工作任务,规范任务流程,并将任务流程分解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任务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进行示范演示,将线上的理论学习和线下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4.5 构建增值性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个人学习档案,构建增值性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课前测试,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并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课中基于课前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采取讨论、情景模拟、汇报展示等形式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课后通过在线布置作业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或技改创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如课前的学习测试,课中的课堂表现与单元模块实践性测试情况,课后的综合评价或结果评价等,考核实施应由教师、同学、企业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完成。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