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朝辉,刘 静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如何响应总书记号召,在“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插花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使插花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带着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感,本教学团队开始了长期思考与探索。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3]。本教学团队正是紧紧围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来开展我们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将从“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呈现我们的思考和据此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
花是美的象征,插花是人与自然连接的生活美学艺术。中国插花还是对话先贤,实现内心宁静的修身途径,可同时满足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美的享受,为生活注入一种创造性和仪式感,增添风神气韵。中国插花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插花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人表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独特方式,也是人文情思与自然生态互动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以花拟人、以花比德的传统,花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的是人品与花格的渗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4]。寒梅傲雪,莲花君子,松竹坚忍正直。中国插花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中国插花以其天然的美好与亲和力,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依循“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本身的独特价值底蕴,根据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将“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为“以花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插花得天独厚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心手相应的人花对话过程中,把学生培育成插花美、行为美、心灵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中国插花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与实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工匠精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最终实现“以花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团队根据“以花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系统研究整理中国插花的发展史、风格特点、花材文化、色彩文化、审美标准等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参考中国符号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文献;借助插花古籍、唐诗宋词、文人书画等相关资料,在中国插花的立意构思、花材选配、色彩设计、布局造型、修剪固定、作品赏析等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入发掘提炼中国插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比如,中国插花中的“爱国之花”设计与制作可以结合节日文化、民俗文化、花材文化、色彩文化、符号文化等开展教学与创作活动,鼓励同学以插花的方式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表达对骨肉同胞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团队从插花美学着手,将中国插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形成以课程思政为灵魂,以花文化为纽带,以插花知识技能为依托的“三融合”课程内容教学体系(表 1),将文化自信、君子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培育、团队精神培育贯穿课程始终,着力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中国插花人才培养模式。
表1 “三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全体老师(插花老师、思政老师、辅导员)相互配合,合力建构全程(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课堂、书院、社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课堂是“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阵地,插花老师是关键,成效在学生。要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插花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1.1 上好第一课,开好每个头,结好每个尾
教学团队特别注重上好第一课。溯源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厘清中国插花艺术本质内涵,阐明中国插花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同历史对话,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和探究之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三个认识:“花是美的象征”、“花是爱的语言”、“花是情的使者”;表明三个观点:“中国插花是自然美学的艺术”、“中国插花是生活美学的艺术”、“中国插花是人文情思与自然生态互动的综合性艺术”;发出三个倡议:“融学习和插花于一体”、“融生活和插花于一体”、“融修身和插花于一体”;许下三个心愿:“让审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插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并将“四个三”贯穿“中国插花艺术”教学全过程。
插花老师穿中式服装上课,每次课前播放民族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做好花材、花器、用具等课前准备工作,让插花环境释放友善、轻松、美好。倡导“安静”、“专注”,静心感受“我的心情花知道”,为人花对话、师生问答、生生讨论创造良好条件。主张并贯彻“节俭美学”、“清洁美学”,要求学生所有材料必须“物尽其用”。座位全程保持干净,垃圾必须随时“落袋为安”,养成边插花边收拾的好习惯,每次课后彻底大扫除。通过每次课让学生反复感知并践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5],弘扬“简约朴素”“窗明几净”之美。
为此,插花老师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通过“身教”胜过“言传”、细节训练从清洁开始[6],践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清洁,重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崇德修身、以花育人目标。
3.1.2 插好中国花,讲好花文化,当好引路人
教学团队长期坚持开展跨学科的插花艺术研究,并将插花之术和插花之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做到“有术,且悟道”。团队成员定期参加高规格的中国插花艺术培训班,观摩高水平的花艺展览和比赛,考察行业大师的工作室或生活美学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的插花艺术专业水平,力争每一个示范作品都能“惊艳”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插花艺术之美。
此外,插花老师还要不断跨领域学习,学美学,学文学,学历史,学美术,学音乐,学茶艺……触类旁通,并融会贯通,将花文化讲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让中国插花真正入脑入心,使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束光,照亮其前行之路。
老师必须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多读书,用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修德养心,通过“对话鲜花、对话先贤”[6]、“师生对话”、“生生讨论”、“启发鼓励”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插花、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懂得宽容、懂得理解、懂得感恩,实现以文化人目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好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3.1.3 “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
以教授中国插花线条美为例,插花老师结合梅花枝条的审美,引申出梅花诗词和书画作品,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梅花精神”和“中国精神”。最后通过毛泽东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进一步升华梅花的意蕴,赞美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奋勇前行的崇高美德和牺牲精神,坚定同学们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在练习中国插花基本花型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对话正直虚心有节的竹君和静雅慎独的幽兰,通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8],深入品味花品花德,通过君子之花的美德感悟君子人格的高尚美好。
2019年国庆节前夕的“中国插花艺术”课堂上,教学团队精心策划了主题为“我爱你中国”的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插花教学的课堂活动,为共和国70周年献上一份与众不同的花礼。课堂上,师生们首先一起静静聆听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继而在“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中,插花老师饱含深情、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花材选择、符号提炼、色彩设计、造型设计等插花专业基础知识,示范国旗图案等平面设计手法以及舌尖上的中国、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美丽中国等题材的插花表达方式,启迪同学们如何通过插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祝福。同学们的创作激情和爱国热情被插花老师点燃,一些同学一边哼着“我和我的祖国”,一边忘我地投入到插花创作中。作品中有象征亲情之花的玫瑰、母亲之花的康乃馨、长寿之花的寿松等花材,也有中国红、中国龙、祥云、茶等代表中国的色彩和元素,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插花艺术课堂的温度和深度。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团队通过中国插花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专题讲座、技能比武、主题花茶会等活动,丰富“中国插花艺术”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6]。
比如每次的主题花茶会,学生从主题选定、方案策划、工作计划、人员组织、经费预算、嘉宾邀请、茶会主持、花艺设计、活动流程,到活动结束后的清洁整理、花茶会推文等都全程负责,老师只是适时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花茶会活动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强化了学生吃苦方面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6]。
3.2.1 在书院开展中国插花系列生活美学活动
教学团队借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博达书院大榕树下的中庭空间,定期开展“榕树下的生活美学雅集”活动,鼓励同学尝试更多美好有趣的生活方式。借鉴古代文人将“自然美人文化”的赏花方式,教学团队把中国插花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紧密关联,举办插花和茶艺结合的茗赏会、赏花咏诗的诗赏会、鲜花里的青春歌舞会、琴音花韵的琴赏会、插花和书画结合的画赏会、名著里的花赏会等,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国插花的审美活动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
3.2.2 走进社区开展中国插花体验活动
教学团队还引导学生设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中国插花进社区活动,使同学们在设计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创造性地将认知和体验到的精神内涵通过花艺作品传达出来,从学习者成长为传播者。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设计制作、组织策划能力,也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实现的一种途径,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插花艺术的教育空间。
3.2.3 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活动案例
2019年深秋,教学团队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博达书院花言茶语工作室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对话君子”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花和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菊花花品升华到对君子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在自然和谐、轻松美好的氛围中探讨学习儒家道德文化,培养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信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践行者。
插花老师协助同学提前设计并制作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插花艺术作品。茶艺老师耐心指导同学如何泡好一杯菊花普洱茶。师生一起品茗赏花,欣赏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菊”,并对话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君子:陶渊明。插花老师通过平铺型这种花型引入田园的话题,师生一起品读陶渊明的诗,聊各自的人生感受。思政老师进一步分享陶渊明的君子人格,以及论语中的君子文化,从君子人格的特点、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及君子人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之间的相关性,提升同学们对人格修养的认识。同学们都说那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天,终身难忘!
大量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很长,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中国插花艺术作品、文章、短视频,可以延长教育时间,加强教育效果,使微信、公众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2017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插花和中国茶艺两位老师有幸成立了“花言茶语”大师工作室,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学生社团“花言茶语”工作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花间一壶茶”,致力于中国插花和中国茶艺的推广与应用。
教学团队还着手建设“中国插花艺术”线上教学平台,以期构建全天候开放式插花教学课堂,延长插花思政教育时间,通过网上交流、师生互动、讨论答疑、教学反馈、学业指导等教学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最终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
通过上述途径,“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构建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在书院和社区开展中国插花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了课上课下的有机联系;创办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构建了“中国插花艺术”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文化浸润的“以花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如何检验“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呢?教学团队依据知行合一原则,创建了思政、文化、技艺“三结合”课程考核体系,一以贯之,将“以花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到课程考核体系中。
第一,思政如何考?教学团队将“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内容分为文化自信、君子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培育、团队精神培育五个方面,之后再细分内容和考点。通过笔试、课后作业、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着装、课堂表现、插花习惯、劳动表现等加以综合评定。
以课后作业为例。策划并开展一次以中国节庆文化为主题的赏花会,要求体现“以花育人”的活动效果。地点不限,可以在宿舍,可以在校园,可以在家里;人员不限,可以是室友,可以是同学,可以是家人;形式不限,可以是线下插花赏花活动,也可以是线上插花作品云欣赏。此项作业旨在考查同学们对插花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领会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文化如何考?笔试考文化,主要通过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以及中国插花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的领会。教学团队开发了“中国插花艺术”试题库,内含插花基本理论知识,花材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艺术知识,以及插花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等。
第三,技艺如何考?实操考技艺,学生自行构思立意、准备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国插花艺术作品的创作,写出作品意境,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插花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熟练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中国插花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6]。
2017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到高校去调研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主要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9]。陈宝生表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三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四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这段话虽然是针对思政课而言的,但是对“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建设也有巨大的启发。“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通过“三融合”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建构,“三结合”考核方式设计,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插花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新颖“配方”,打造了符合大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学习特点的精湛“工艺”,实现了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及美好友善的环境里,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时尚“包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