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 颖 余璐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士兵作为国家军队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军队的作战能力[1]。退役军人作为重要的再教育主体,具有其特定的属性。两年的军营生涯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自我定位,但非传统性教育也使他们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差、人际关系较弱等缺点。
据了解,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多所高职院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退伍学生返校就读,如退伍学生只要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即能免试入学,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也可享受减免,减免金额与普通在校高职学生一致。高职扩招为退伍学生学业能力提升打开了绿色通道,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退伍学生经历了至少两年的军旅生活,返校后面临着重新融入校园生活的重大难题。构建大思政格局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应服务退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等,使其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努力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即以课程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为主体,以退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能力提升为两翼,不断推动退伍学生的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和教育管理向纵深发展,培养高质量学生,输送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实效。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既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也要牢记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大思政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退伍学生学业能力的再提升工作是提升退伍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退伍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2]退伍学生经历了从校门到营门再回到校门的过程,在短短几年内多次转变生活环境与自身角色,他们渴望熟悉新生活、融入新集体。他们有志气、守纪律、能吃苦、懂奉献,只是与社会和校园脱节,缺少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缺乏职业适应性。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为目标,退伍学生作为其人才培养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做好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工作,能够迅速提高退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的主线,做好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工作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退伍学生因其特殊的经历,具备了一般在校大学生所欠缺的意志品质和政治素养。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把他们作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教材,探索一条兼具普适性和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提升退伍学生学业能力既能凝聚这批经受了军旅磨砺的宝贵人才,又可以将其作为优秀榜样,让其以实际行动激励和带动身边同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携笔从戎、矢志军营、保家卫国、挥洒热血是大多数青年人的梦想,他们对军旅生涯有情结、有憧憬、有激情。在接受了两年甚至更久的军队培养后,这些青年的爱国情怀、国防观念日益增长,当他们退伍复学时,高职院校就接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提升退伍学生学业能力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既能促使他们牢固“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在校生了解军营,激励引导更多在校生积极投身军营,实现人生价值。
退伍学生作为我国退役军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学校参军,两年后又重新走进课堂[3]。他们披荆斩棘、无私奉献,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已有诸多政策保障退伍学生的合法权益,如现行的《退伍士兵安置条例》规定了退伍学生应享受的政策红利,但都忽视了退伍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业发展、心理健康、成长成才等各方面的诉求。全面把握和认识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工作的重要性,推动该项工作的落地、落实、落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的丰富和完善。
通过分析宁波部分高职院校退伍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平均5人中有1人期末有挂科现象,仅22.5%的退役学生表示会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自主学习,68.5%的退伍学生表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68.5%的退伍学生表示与同班同学缺少共同语言,融入集体有困难;超过80%的退伍学生表示与相似经历的退伍学生交往比较轻松愉悦,而与其他同学交流有障碍;79%的退伍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很迷茫等。由此看来,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退伍学生角色定位不清、帮扶机制不完善等,为高职院校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环境和人文等因素也会不断发展变化。退伍学生经历了从“学生”到“军人”再到“学生”的过程,自身定位和周边环境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转变,致使他们比在校生更需要明晰当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角色定位。一方面,自身角色的快速转变使退伍学生不容易清醒地认识自身,始终处在“军人”和“学生”两种身份的边缘地带,角色冲突加剧,最终导致角色功能失效和失衡。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退伍学生复学后都会被安排在新生班级,从“学长”变成“学弟”,接触到的同班同学心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欠缺,行为模式简单幼稚,双方在交流沟通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容易使退伍学生被排斥在班级的生态交流圈外,产生环境适应压力。
退伍学生在服役期间极少接触大学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退伍回到学校后面对复杂且烦琐的功课时无力应对[4],这是退伍学生在复学后都会遇到的难题。退伍学生长期没有接受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学习能力和效率慢慢退化,想要重新“捡起”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同时也难以融入校园生活和课堂生活,长此以往,学习态度和学习激情被日渐消磨,慢慢从“不会学”变成“不想学”,学习的主观意愿发生了明显变化。
退伍学生复学后角色变化大,环境适应困难是普遍现象,高职院校应理性对待。一是学校针对学业存在困难的退伍学生并未制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回母校的“插班生”,要与本是学弟、学妹的在校生一同生活、学习、毕业,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就会直接关系到退伍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如课程选择、学分换算、毕业要求等方面的支持尤为重要。二是学校缺乏人文关怀。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一视同仁,缺少对退伍学生的“特殊关怀”,在学生融入集体遇到困难时并未及时帮助,未能“因人而异”地充分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退伍学生成长成才。
退伍学生学业能力提升需要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同心同向、全面发力。一方面,退伍学生的学业优抚政策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缺乏有效监管和保障体系,虽然“技能+学历”、免试入学、专升本加分等在学业资助及就业帮扶等方面均有优惠政策,但政府相关部门没有颁布专项文件,导致学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退伍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业帮扶存在一定“盲区”,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扶举措和激励手段;给予的关心关爱不足,无法做到“量体裁衣”,指引退伍学生建立远大目标、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抱负;未能向退伍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分享经历的广阔平台,致使他们人际关系屡屡遭挫,自信心下降。
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工作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体系下的高职院校为场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学业能力再提升为突破口,以一体两翼为路径,着力打造融课程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为一体的创新路径,从而适应和解决高职院校退伍学生培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育人机制。第一,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政策落实,保障退伍学生利益。第二,高职院校学工、武装、教务、人事、团委等部门与各二级学院要互通有无、协同联动,特别是要推动特殊人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优先选择专业、免修军事理论课和体育课、设立专项奖学金、升学免试加分等。
2.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引导,完善学业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开设符合退伍学生特点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引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专门的学业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和合理的学分顶替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体系,从只注重知识考核向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并重转变,从只注重结果考核向关注过程考核转变,从只注重学习成绩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
1.拓宽交流沟通渠道,搭建互动平台。退伍学生是高职院校应征入伍工作的实践者、受益者和推动者,要积极搭建退伍学生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通过建立国旗护卫队、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宣讲国防知识、解读应征入伍政策等方式,凝人心、聚合力,充分发挥退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骨干,推动应征入伍工作向纵深发展。
2.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快速融入新集体。学生活动是加深师生情谊、团结班级同学的重要途径。退役学生应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认识新同学、结识新朋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光发热。同时,充分发挥“能打仗、打胜仗”的优良传统,主动加入校院二级学生干部队伍,参与班团建设与管理,融入集体、服务师生。
1.尽快调整转变角色,努力适应新环境。从学校层面来说,通过心理团辅、心理普测、朋辈教育、谈心谈话等手段,时刻掌握退伍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心理疏导,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退伍学生层面来说,要清醒地认识到角色的转变,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和生理上融入校园生活,积极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2.制订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新方向。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政策课等,指导退役学生灵活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方法,全面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综合评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量身定做”短期的学业规划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
1.探索多种帮扶手段,实现多元发展。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退伍学生因脱离校园过久,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的情况。一方面,建立学业帮扶机制、通过组建学习帮扶小组、选派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开展专业辅导、主动服务,帮助退伍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改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关心关爱,定期慰问看望退伍学生,了解学习和生活近况,深入研究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上的需求,以便对症下药。
2.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实现精准帮扶。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班主任、辅导员要全面排摸退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实行建档立卡制度,一人一档一策,为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并在奖助、评奖、评优、勤工助学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引导退伍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
总而言之,在退伍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当下,高职院校要从大思政体系出发,以退伍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能力提升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将课程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建设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退伍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退伍学生学业能力再提升路径构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