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傅丽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江苏省高职提前招生是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展的改革试点工作,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促进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1],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2017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启动高职提前招生试点,实行“文化省统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江苏省“提前招生”这一说法是从2017年开始普及的,之前称之为单独招生,最早同本科院校一样称为自主招生。了解江苏省提前招生的实施情况,有必要厘清提前招生的来龙去脉。
这一时期称为自主招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高职提前招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本科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2003年,根据教学厅〔2003〕1号文件,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获得批准进行自主招生试点。这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选拔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探索高校人才选拔录取新模式。同时期,各地不断尝试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人才选拔录取新模式。2003年和2004年,黑龙江省和江西省分别进行了高职自主招生尝试[2]。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发〔2005〕35号文件(简称《决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决定》为高职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政策依据。再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普及,我国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政策的加持及前期部分省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在毛入学率较高的上海、北京两地进行高职自主招生试点。2005年,上海3所试点院校新生报到率超98%。2006年,上海6所高职院校计划招生3 436人,14 706人报名;北京3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数630人,4 370人报名,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取得的成果喜人。
这一时期称为单独招生。在上海、北京两地自主招生试点取得可喜成绩之后,200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江苏等四省部分示范院校试点单独招生的文件,文件对允许单独招生试点的院校范围进行了规定,并明确试点范围会逐年扩大。江苏省2所国家示范院校加入试点, “单独招生”名称的由来正是从此《复函》开始。自此,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了与本科院校不同的名称——单独招生。2007—2011年,国家不断出台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文件、通知文件、函件等,试点省份与试点院校不断扩大。至2010年,全国加入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的国家示范院校有73所,招生计划数达25 505名。
从2017年开始称为提前招生。2011—2017年,全国参加单独招生试点的省份和院校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国家示范院校推广到国家骨干院校,再到省级示范院校、省级骨干院校并扩大至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2017年,为了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江苏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展提前招生试点工作[3]。2017年之后,江苏省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统一叫作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简称“提前招生”)。
纵观2007—2020年江苏省提前招生的改革实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江苏省参加提前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数量逐年扩大。从2007年的2所、2010年的3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再到2011年的15所、2013年的26所高职院校,至2017年,江苏省已有85所高职院校参加提前招生试点。院校范围呈以点带面的形式,从国家示范院校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逐步普及到省级示范、省级骨干、全省高职院校。2020年,全省共有86所高职院校参加提前招生。
2007年最初加入试点的2所国家示范院校,投放总计划数为590人。2010年参与试点改革院校3所,投放总计划数增加至1 195人。2011年,省教育厅规定高职提前招生的计划数原则上控制在本校年度招生总计划的10%以内,当年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总共投放计划数为4 186人。到2014年,省教育厅规定高职院校提前招生规模原则上为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30%以内,当年江苏省34所高职院校总共投放提前招生计划数22 963人。2017年,省教育厅规定2017年以前参加试点的院校,招生规模为本校年度招生总计划的30%~50%;其他院校为10%~30%,当年江苏省85所高职院校投放的总计划数为44 012人。2020年,省教育厅规定各校提前招生规模不超过院校总计划的50%,全省提前招生计划数为55 318人。
纵观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改革,试点院校单独组织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不断创新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并逐渐形成“文化测试+综合测试”的考核方式[4]。个别试点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在综合测试环节还加入了心理素质测试、职业潜能测试等内容,考试内容不断完善,考核形式不断优化,体现了高职院校对高职提前招生考试改革的深度思考。
从2007年2所院校试点到如今全省高职院校全部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考核方式可归纳为四个阶段[5]:第一阶段(2007—2011年)试点初期,3所国家示范院校参与试点,考核方式采取省考试院监督下的“笔试+技能测试/面试”的方式,考试的报名时间、命题、考试内容、阅卷和录取工作由院校在考试院监督下进行,院校有充分的自主权。第二阶段(2012—2015年)试点中期,试点院校逐步扩大到包括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省级示范院校、省级骨干院校在内的37所高职院校,考核方式为 “笔试+技能考核/面试”。这一阶段的笔试也称为联合测试,联合测试由各市招办统一组织,成绩以 A、B、C、D这4个等级呈现,也可由院校自主进行文化测试。院校录取时首先看考生的文化测试等级是否达到本学校的要求,对达到本学校文化测试等级要求的考生,进行面试或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或面试的时间由考试院统一确定。第三阶段(2016—2019年),考核方式“笔试/免试+技能考核”,这一时期,所有试点院校不再自行组织文化测试,统一使用语文、数学、外语联合测试成绩。省教育考试院负责联合测试的报名、考试和阅卷等组织工作。此期间免文化测试条件和优录政策经过多次调整。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各院校根据校测成绩结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进行录取。校测形式灵活多样,采用笔试、面试、职业适应性测试或专业技能测试等形式。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学生报名人数达1 050万,创历史新高,之后报名人数迅速下降,到2014年止跌向稳。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趋势下,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同样呈现下降趋势。统计显示,2010年江苏省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有52.7万人,到2017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至33.01万人。江苏是全国教育大省,拥有本专科院校167所,其中本科院校78所,高职专科院校89所,高职专科院校占全省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对于生源危机,高职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有更深刻的体会。按照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模式,高职专科批次录取位于本科批次录取之后,本科批次录取结束后,才能轮到高职专科批次录取,无论生源数量如何,本科批次院校是能够“吃饱的”,而本科院校“吃饱”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生源留给高职专科院校,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招不满学生。再加上求职招聘时,用人单位对高职专科学历的歧视以及社会对高职专科的偏见,更加剧了高职专科院校的生源压力。在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前进行的高职提前招生,保证了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挑选生源,同时提前招生的招生比例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扩大,被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得再填报全国普通高考志愿,因此提前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苏高职院校因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带来的生源压力,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6]。
高职提前招生的目的是选拔适合高职教育且愿意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实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向高等职业教育合理分流。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批次学生报到率普遍高于普通高考批次,高职提前招生计划数占学校招生总规模的比例不断扩大。通过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具优势,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校参加各类大赛获奖的比例更高。此现象说明,通过高职提前招生选拔的学生,是基于自身兴趣与特长自愿报名的,这部分学生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提前招生初步实现了分层选拔的政策目标。
江苏省高职提前招生改变了仅仅根据高考成绩选拔学生的固定模式,采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相结合,全省统一考试和院校根据自身要求实施的综合测试相结合,院校参与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笔试、面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其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评价主体与全国统一高考完全不同,凸显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需求,体现了“分类考试”的含义。此外,在提前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举全校之力投入宣传,高职招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学生报考热情日趋高涨。上述成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高职提前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压力,但是提前招生不应沦为高职院校解决生源压力的工具。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危机的现实困境,很多高职院校仅把提前招生作为学校扩大生源的一种招生渠道,忽略了提前招生与专业设置之间、学校办学定位之间的内在需求,以及不同招生模式对专业的选拔功能。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提前招生开设专业较多,与全国普通高考批次招生专业重叠率高。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的信息,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在提前招生和全国普通高考两种招生模式下同时招生。这相当于同一专业面对同一生源分两种模式同时招生,失去了提前招生根据专业特色选 “特”的本意。第二,提前招生报考门槛低。从学校发布的提前招生简章来看,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报考要求比较低,“只要符合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已办理当年高考报名手续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即使个别院校提出了附加报考要求,门槛也比较低,并未针对某个专业的培养需求提出不同的报考要求。
当前江苏省提前招生考核方式为:各校根据校测成绩结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进行录取。校测形式灵活多样,打破了以往只凭高考成绩录取的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有利于选拔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试部分普遍按照全国普通高考模式进行,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成绩成为决定考生能否被提前招生录取的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将“校测”部分仅理解为简单的面试,只考查学生的综合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内容没有跟专业培养需求挂钩;有些校测部分就是走过场,录取主要参考笔试成绩,没有真正体现提前招生的本意。
江苏省历年提前招生一般在2月报名(2021年报名时间是3月),3—4月考试、录取。而高职院校新生开学时间一般都在9月份,所以从拿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到开学,学生有5个多月的空闲时间。长时间脱离学校,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引导和管理,学生很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也可能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造成入学后管理难度加大、大学生活适应期延长等问题。对于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高职院校如能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对将来学习的专业以及未来可能会从事的岗位有所了解,提前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以及学校后期的人才培养。
提前招生考试同普通高考一样,要经过报名、考试、阅卷、评分、录取等环节。考场布置、命题组织、评委选拔、阅卷评分、成绩统计录入、学生录取等环节均参照高考标准执行。但是,目前除了报名环节是在江苏省考试院官方网站上通过统一信息化系统报名外,其他环节都是人工、半人工化操作。比如录取环节,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电子表格人工录取,并未像高考录取那样通过全国统一的录取平台。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而且存在监管困难、管理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江苏省持续14年的提前招生实践证明,高职提前招生的模式是科学正确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具体实施层面。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模式,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完善并进一步优化提前招生实施方案。
提前招生不应沦为高职院校解决生源压力的工具。高职院校实行提前招生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3]111,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所谓“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是指既要有一定的专业培养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前招生与专业设置之间、学校办学定位之间的内在需求,以及不同招生模式对专业的选拔功能。(1)提前招生模式适用于通过自主选拔方式才能选择出合适生源的专业。某些专业仅凭高考分数,无法判断考生是否符合专业培养内在需求。比如,营销专业,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单纯根据高考分数,无法选拔出具有该专业培养内在需求的考生;模具制造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仅仅根据高考分数,无法辨别考生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诸如此类的专业,比较适合在提前招生模式下投放,慎重在高考批次投放。(2)提前招生的目的是选拔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对于综合办学实力强,有特色招生专业的高职院校,建议扩大提前招生投放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数。对于综合办学实力弱,没有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建议控制提前招生投放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数。特色专业具有不同于普通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适合在提前招生模式下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进行自主选拔。(3)建议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及不同专业培养需求,设置差异化报名条件,而不是采用一锅端的形式,所有符合某报名条件的考生都可以报名提前招生的所有专业。
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考核普遍采用“文化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打破了以往只凭高考成绩录取的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有利于选拔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求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建议文化测试要突出“综合性”和“基础性”,“综合能力测试”要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1)提前招生考试仍然需要考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培养适合经济转型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因此,提前招生不仅需要考查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2)高职教育的办学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职业性”。强化提前招生“综合能力测试”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综合能力测试”环节可根据专业培养特点灵活多样地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采取实验测试、现场技艺展示、小组测试等形式。命题和面试环节可邀请企业、行业代表共同参与,同时加强面试评委的培训,确保面试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3)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提前招生赋予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在录取选拔过程中,“因材施考”、注重招“特”,即注重有特殊能力或职业潜能学生的选拔。对于此类学生可实施不同于一般学生的考核方案,比如可提高“综合测试”环节的权重,给予一定的特长加分等,确保具有特长的学生能够通过提前招生进入合适的学校,真正体现提前招生分类选拔的目的。
针对提前招生录取学生从收到大学录取通书到大学开学存在的5个多月教育真空期的问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制订线上线下结合的“预学习”培养方案。(1)“预学习”培养方案以社会实践为主、网络在线学习为辅,配备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给予学习、社会实践的教育引导。针对网络在线学习与社会实践,可在每一阶段设定一定的任务量,由专业老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制订合理的奖惩机制,比如对考核优秀的学生提供在校生同样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考生进行适度引导。设定固定日期,对学生在线学习与社会实践情况进行答疑与指导。在线上学习平台开设符合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各类课程,专业课程测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专业老师、辅导员的提前介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2)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队伍,协同全校各方力量,定期组织提前招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专业信息融入实践活动中,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找到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1)高职院校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提前招生信息系统,将考生的报名、考试、缴费、准考证打印、考场安排、面试、评分、录取等环节全部整合,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提前招生工作效率,促进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保障提前招生工作的安全性和公平性。(2)考试的安全性是提前招生考试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望,更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命运。高职提前招生的安全性体现在考试的命题、考试的组织、数据的传输、网络的稳定等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防范各种作弊行为,确保招生考试的安全性,防范试题泄露,保证提前招生考试命题的安全性。(3)邀请第三方监督机构参与提前招生的选拔全过程,保证提前招生工作的阳光透明。第三方机构选择时,坚持既要了解关心高职教育的发展、又要了解提前招生政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