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传承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7 11:00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职业院校

张 丹 李 勇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4)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出自东晋葛洪《抱朴子》,意思是,坚定的意志,是建功立业的保障;不懒惰,是一切成功的根本。毋庸置疑,坚定的意志、勤劳的品质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优良基因。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简称“三种精神”),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良精神,是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三种精神”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形式[1]。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三种精神”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其内涵和本质,并应用于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未来需要更多具备优秀精神品质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现阶段职业院校必须在教学、学管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融入“三种精神”主题,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的合格接班人,为未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精神品质基础。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中国处于飞速发展、迅速崛起的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职业院校培养更多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劳动者,用严谨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聪明睿智的创新精神,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时代召唤“三种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重要精神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激励广大劳动者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就要求广大劳动者发扬劳模优良品质,焕发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将劳动转变为个体自觉行为,以劳动为荣,引领社会劳动风潮。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非常关注,他要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劳动者的奋斗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国家为广大劳动者营造了一流的就业、创业环境,人人向劳模看齐,向着国家总体目标,努力奋斗前进。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赫然在列,广大职业院校学生作为国家高技能劳动人才后备军,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劳模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接过前辈“接力棒”,永远奋斗在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毕生所学。

(三)职业教育中弘扬“三种精神”的文件

1.国家层面。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2021年8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技工院校每学年“三种精神”教育不少于16学时。国家相继出台文件,提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三种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弘扬意义。

2.山东省层面。山东省教育厅、人社厅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省“齐鲁工匠”特色,进一步弘扬“三种精神”、齐鲁工匠精神。

《关于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鲁人社发〔2020〕18号)中要求:深入贯彻人才兴鲁战略,到2025年培育15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通知》中提到:着力培养学生“匠心”。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培养人才服务山东经济,开设“齐鲁文化”“工匠精神”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通过设立工作室,实现“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社会层面。2018年,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实施“齐鲁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省、市、县(市、区)三级工会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实施“齐鲁工匠”建设工程,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指明努力方向。

4.国际合作相关情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在国际合作方面,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以“鲁班工坊”为依托,让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与沟通。

2021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要以职业教育为依托,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开展“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活动。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让中国的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成为国家之间沟通、学习的桥梁,这充分证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6日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并于当日开始实施。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二百万左右的产业工人中,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今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变革,但是产业工人的定义依然清晰,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岗位上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产业工人也将发挥巨大作用。新目标、新征程,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培养其综合素质更是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担负起产业工人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种精神”“齐鲁工匠精神”起源于劳动,也必将激励劳动者,在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在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技能人才为山东省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相对于高质量发展,存在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也存在一定问题,山东省印发了《关于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为广大技能人才成才提供了无数机会,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道:“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讲道,“三种精神”是“长期实践”中得来的,这就说明了“三种精神”的来源是实践,是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实践出真知”,其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三种精神”是国家精神力量的瑰宝[2]。

“三种精神”的本质含义和基础是相同的,但是在发展外延上又有所区别。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的特征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主要体现在劳模群体。劳动模范是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由于在千千万万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赋予了劳模荣誉,这是对个人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各级劳模在评选过程中,严格执行评选程序,实行审查制,并根据所评选劳模级别分别在所在单位、省级和全国进行公示。劳模评选制度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步,劳模评选始创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厚的根基。历届评选的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仍然回荡在我们耳边,历史充分证明了劳模评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1995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劳模表彰,同时劳模表彰也进入稳定的规律发展时期。劳模表彰制度也是我国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精神的内涵

“劳动精神”的特征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第一次提到。劳动精神主要体现在广大劳动者群体。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已有的东西通过劳动改造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劳动精神有悠久的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类的劳动从未停止,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产资料的丰富,劳动从偏向体力劳动逐渐形成新类型的脑力劳动,但是不管哪类劳动,都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特征为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手工业者群体。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匠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产品(工程)的设计、加工,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得到更好的产品(工程)。以齐鲁文化区为例,工匠精神最早起源于手工业者群体,大概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之后,手工业者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对工匠群体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工匠群体逐渐成为专门的独立群体,工匠精神也随之明确起来。综合来看,以前工匠指的是运用技艺制造产品的人[3]。现在的工匠除了手工业者外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比如产品设计师、工程设计师等。目前,“工匠精神”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山东为例,2018年8月3日,齐鲁工匠研究院依托山东管理学院成立,进一步研究“齐鲁工匠精神”;山东省总工会于2017年、2019年、2021年组织评选了“齐鲁工匠”“齐鲁大工匠”,并进行了表彰和广泛宣传。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将育人目标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人,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4]。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作为人才事业的奠基工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劳模(工匠、劳动者)为国家、为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习“三种精神”必然要学习国家的发展史、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史,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三种精神”并不是独立于国家、民族而产生,而是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前进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学习“三种精神”必然能够体会国家是如何从贫瘠一步步走向富强,从饱受欺凌一步步走向独立。“三种精神”的发展史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史,各种典型人物的事迹更是能够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新的贡献。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活动,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劳动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新时代接班人一定要崇尚劳动,不能有“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的思想。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在校园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宿舍内务、卫生劳动、志愿劳动做起,培养自己的优秀个人素养。在劳动中,锤炼自己的坚韧品格,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勇攀人生高峰。

(三)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种精神”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的人在岗位上从事劳动所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到: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可见职业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基础大事,“三种精神”内涵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劳动”“甘于奉献”与“纲要”要求一致。

2.职业技能指一定职业的人在岗位上从事劳动所需要的技能。“三种精神”内涵中的“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要求,必定能够激励劳动者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做出积极影响,在品质上追求完美,技术上追求超越,态度上追求严谨,理想信念上追求高远,同时促进劳动者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

3.职业行为指一定职业的人在岗位上从事劳动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三种精神”内涵中的“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执着专注”都对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劳动者个体的职业行为与群体、单位、社会有密切关系,因此,劳动者个体高尚的职业行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单位)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高尚职业行为的人,能够在单位用实际行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必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下产业工人改革的浪潮中,努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对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提升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四、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

目前职业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较以前,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承担了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在传承和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相关学校都在各自探索阶段。

(一)师资及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涉及“三种精神”的课程开设主要有两个方面:实习实训课、劳动课。

1.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每学年16学时。”实习实训课是“三种精神”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部分。一直以来实习实训课教师,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课程中带领学生践行着“三种精神”,但是在相关文件出台以前,并未有课时等相关统一要求,这就决定了各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课中传承发展 “三种精神”未有统一标准,甚至学校内部的实习实训课程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三种精神”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教师没有统一标准参考,也没有统一培训标准,对“三种精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导致了学生的培养标准也不同。

2.劳动课。劳动课目前为某些职业院校的新开设课程;有些职业院校还未配备完整师资,未单独开设劳动课程;有些职业院校将劳动课程分散到实习实训课、宿舍教室劳动、校园食堂劳动、社团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方面,并未建立统一的教学、考核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同时各阶段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未连贯,没有科学体系,且有些劳动课程并未明确设置“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部分,其中“三种精神”的历史发展、内涵、相互关系等基础理论知识并未涉及,而理论研究学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故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专题教育也非常必要。

(二)《劳动教育》教材情况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劳动教育读本》等均可用作职业院校劳动教材,教材多以“整理寝室内务”“班级大扫除”“走进社区”“尊老敬老”等为主题开展活动,将以前的学管、第二社团活动中的内容加以融合;也有相关实习课程结合任务设计,但大部分是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的某个任务章节,沿用以前的教学内容,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关联较小,并未与“三种精神”传承发展紧密结合。有些教材中提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仅有很少篇幅,达不到2课时。

目前涉及“三种精神”的教材编写未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的统一体系,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专业特点,建立统一劳动教育教材体系。这就必然会出现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只能根据各自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不能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机制。同时,在进行“三种精神”的主题教育时,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和效果。

(三)三种精神的区别

从范围上看,劳动精神包含的群体范围最广,它包括了全体劳动者;工匠精神其次,它包括了从事手工业等偏向于产品、工程设计制造的劳动者;劳模精神范围最小,狭义上讲它包括了获得各级劳模称号的劳动者,主要指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地市级劳模、县级劳模、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岗位标兵”等,平时称的劳模指县级以上劳模。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劳动精神最早,它在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便一直存在,会劳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其次是工匠精神,它是在农业满足人类需求后,从手工业者中逐渐产生的,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明确;最后是劳模精神,它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时期逐渐产生定义的,1950年新中国第一次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大会中给予了劳动模范无上的荣誉,此后逐渐形成了固定表彰体系。

从满足难度上看,劳模精神要求最高,他是从劳动者和工匠群体里产生的优秀的个体,不管是精神方面,还是行动方面要求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工匠精神,它是在工匠群体中产生的优秀个体,具有优秀的工匠精神和一定的个人学习能力。最后是劳动精神,要求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这是一个劳动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类个体在人类社会中能够生存的基本的劳动素养。

五、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途径

职业院校弘扬“三种精神”,主要融合进教学、学管等育人体系。

(一)创新“三种精神”教育形式

首先,职业院校“三种精神”教育零散地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未能有统一的理论授课体系,这就需要在理论内容上创新,确定统一的理论授课内容,并通过传统的课堂实现教育目标,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传统的理论授课对于职业院校中部分中职、技工类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部分学生普遍觉得理论授课枯燥。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形式上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必然要进行内容的创新和方式的创新,如采用大量的实际影像、制作精美的PPT或微课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在学管第二课堂活动中创新活动思路,召开讲座、报告会时,可以设置有趣的互动环节,现场展示劳模、工匠的拿手绝活,设置不同的任务难度,带领学生一步步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可以与信息技术结合,设计一些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考核程序,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我测试。

(二)根据文件政策紧密与实习实训课结合

根据相关文件政策,职业院校开展“三种精神”主题教育的主要载体为实习实训课。

1.校内实训课。校内实训课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条件地与企业专家一起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中的典型任务,提取学习任务,设置步骤和完成标准,完成标准可以分层设置,让学生在不断地熟练和实践中向更高的标准前进。当然也可与原有实训课程科学融合,但是注意体现“三种精神”的实训课必然不是原有实训课程的部分照搬,必须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三种精神”的内涵,可以说要比普通实训课的标准高,要求更加严格。通过一次“三种精神”实训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实训开端,并将“三种精神”贯彻到以后的实训课中。

2.校外实训课。校外实训课主要指学生的就业实习,这个时候学生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等劳动,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做进一步的准备。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就要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员工的进步体系等。这时对学生进行“三种精神”教育要尽量贴近企业实际,才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企业内部有“劳模”“工匠”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可用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教学的素材,最好让“劳模”“工匠”本人讲“三种精神”,更加有信服力。如果“劳模”“工匠”本人对教学环节设计不成熟,可以邀请合作学校的优秀教师与其一起设计“三种精神”课程,或者采取合作讲授的方式,学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讲授,“劳模”“工匠”负责劳动展示部分,展示绝活。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式。

3.校内设立劳模、工匠工作室。将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聘请纳入兼职教师、德育导师范围,与企业联合,特别是与深度合作企业联合,将企业优秀文化与校内教学、学管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培育“匠心”,涵养工匠精神。在校内设立劳模、工匠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引领弘扬和学习“三种精神”。

(三)全面营造“三种精神”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中可以用来宣传“三种精神”的有:校园内的宣传栏、教室环境文化、宿舍环境文化、食堂环境文化、实训车间环境文化、校园广播系统等,这几种途径比较灵活方便。校园建筑、校园绿化这些比较大型的工程则需要根据学院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此外,各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制订并实施学院的制度建设等。

(四)“三种精神”融入教材,纳入教学体系

目前的劳动课教材普遍以宿舍教室劳动、校园食堂劳动、社团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方面为主,若将“三种精神”教学融入劳动课中,则需要进行教材的修订。也可以保留原有的劳动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章节,将“三种精神”主题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5]。

(五)体现本地特色的精神

某些地区有“三种精神”的地方特色基因。以山东为例,有历史悠久的“齐鲁工匠精神”,是具有浓厚齐鲁基因、起源于齐鲁大地的宝贵精神财富,既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也适应山东的行业发展实际,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柱,故在山东的职业院校加入“齐鲁工匠精神”主题学习,是符合当下实际需要的,也更加契合山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

“三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一个劳动者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才能保证实践不偏离方向。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一颗爱国、爱民族的心,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将精神力量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渗透到方方面面,用传承百年的精神力量,助力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