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霞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近年来,一些倡导撤销“普职比大体相当”、建议把中等职业教育废止的呼声卷土重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存留、“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施行,意味着大约50%的初中毕业生将不能去普通高中上学。那些提出撤销“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把中等职业教育废止的人的原由就基于此。因其认为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上普通高中,是让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家长,产生巨大焦虑的根源。对于这种认识,徐国庆教授解释为“对问题本质失真的一种教育判断”[1]。这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造成人们教育焦虑问题根源的想法,是不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果。用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式来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合理性。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境遇,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中等职业教育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把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比作一栋楼,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栋楼的地基。想把这栋楼建好,楼的地基不可或缺而且还得稳固牢靠。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在教育方面,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整顿: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重造,将“职业教育”更名为“技术教育”;实行新学制,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大多初、中级技术人才都是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相应地进行了系列改革。经过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单一的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2]。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发挥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作用,助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之战贡献斐然,“职教一人, 脱贫一家”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之一;在社会服务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不少新型农民、退伍军人、残疾人的相关就业培训工作,为社会的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社会学有三大著名的流派,在这三大流派中,功能主义位列其中。在社会学中,功能主义能够发展为全面、系统的社会学分析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功不可没[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1945年以后开始在西方的社会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4]。大约在1945年,帕森斯在继承和发展以往的社会学家的思想基础上[5],将“主要研究各部分对其他部分及整体所发挥的功能”的功能主义与“通过对社会的结构性分析,探究其整体性结构和规律”的结构主义相结合[6],正式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为了发挥其自身功能, 必须满足4个基本需求[3]122,即著名的“AGIL”模式。(1)适应 (A:adaptation) 。对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资源或者能力,系统能够获得,并且还能把获得的资源或能力进行配置。(2)目标实现 (G:goal attainment)。每个系统都有目标,并且各个系统本身就具有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能量。为了使系统目标得以实现,系统自身就得调动、激发其内部的能力和能量[7]。(3)整合(I:integration) 。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是具有连贯性的,或者换句话说,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协调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7]144。(4)潜在模式维系(L:latency)。潜在模式维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模式的维持,另一个是张力处置。文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符号、观念、趣味、评价等给模式维持提供供应;张力处置是行动者内心紧张和张力消除[7]144,由此维持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模式, 使其在社会系统内制度化[8]。目前,“AGIL”这一模式依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9]。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可利用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式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境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发展职业教育,向苏联学习了教育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就是学习了苏联的学制,从而确立了新的职业教育学制。中等职业教育便在之后的一系列整顿措施中得到了发展,为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培养了大量初、中级技术人才。到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市场经济,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进行改革。通过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后得到了恢复,到90年代稳步发展[10]。但到了90年代末期,受国家取消备受欢迎的“统包统分”政策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渐渐消退,其地位也开始慢慢下降。之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步入低迷,政策形式变成了国家用来稳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措施。诸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被重点强调,同时还点明“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11];“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12]再次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起。尽管国家大力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中依旧存在“是否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纷争,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适应不足的现象。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关注重点是什么?就业还是升学?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应细细斟酌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这意味着人民对于生活的要求、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升学深造毫无疑问会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起了变化。从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来看,中职学生升学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13]。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本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升学的需求。不得不承认,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言,升学是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中职学生升学群体不断扩大、就业群体不断缩小,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14]。但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真的完全变成了让学生更容易升学的工具吗?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办学关注点,是否要因为学生不断增长的升学意愿而完全改就业导向为升学导向呢?社会上各种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争议相持不下。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不仅自身结构复杂,而且处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从职业教育整体看,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是“其向上的教育通道不能打通而内部也不能进行一定的区分”[15]的问题。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有中国特色,要能达到世界级的水平,使中高职之间能够衔接、普职间能相互沟通[16]。从《决定》中不难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横向要能与普通教育融通,在其内部要达到纵向贯通。普职横向融通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做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互相等值和融通要如何整合?从纵向贯通来看,一方面,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的行政单位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不一样的。当前管理中等职业学校的行政单位是当地教育局,对职业高中的管理也是如此;各地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管理当地的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由教育部职成司统一管理,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管理单位则是教育部高教司。中高职院校管理机构不同注定了它们之间在管理体制上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脚步,中高职在其两者之间该怎样整合?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之间又应如何进行整合?怎样才能使中高职甚至是中本有效衔接?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积淀下了深远的文化,留下了深厚的教育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的词句比比皆是,而这些词句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到了今天,这种“重学轻术”的思想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仍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从学生角度来看,因中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几乎是普通高中选择完之后留下的,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这样,学生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差生”才会上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无奈选择[17]。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在提升人力资本和实现阶层突破中的效果不一样[18],“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预期使他们深信:职业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是地方的需要、是别人的需要,但是自己家不需要;职业教育是“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而非自家的选择”[19]。社会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把职业教育当作“低层次”的教育;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最基础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上普遍默认中等职业教育等于“苦、累、脏”。这种社会固有的落后观念让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吸引力大大低于普通高中教育,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使中职学校陷入了招生困难的尴尬境地,质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完全废除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没有因职业教育的高移而受到质疑甚至遭到削弱。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一,甚至东、西部经济与教育发展差距很大。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和教育发展正处于一般水平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在需求和定位这两个问题上,中等职业教育要把出发点聚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国家现在给职业教育的定位是类型教育,这说明职业教育一定要和普通教育一样,要有完善的体系。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涵盖中等教育、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三个学制层次”[1]。当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激励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职发展的步伐也不能落下。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给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能量补给,这种能量补给就是“职业意识基础、技能基础、专业知识基础”[1]。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把中等职业教育安排上。强制对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职普分流,“职普比大体相当”,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20]。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能被动摇的,那些动摇的思想、行为都是不明智的。其基础地位不仅不能动摇,还应进一步加强、加固。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处境来看,国家单从政策层面加强还不够,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还应该得到法律上的保护。从25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到现在,许多法律条文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在立法层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政策和法律“双剑合璧”才能更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就业还是升学的困惑,是因为还没有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教育目的解释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21]由此可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既能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升学需要。如何避免“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争论?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就业和升学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办学方向,两者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兼顾的目的;其次,要搞清楚升学是为了什么。升学是为了培养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升学最终都是指向就业这一职教属性。因此,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学,两者在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上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把就业和升学形象地比作“黑猫”和“白猫”,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比作“抓老鼠”,那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学,能达到中等职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可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就业也要兼顾升学,这两者协调好了,困惑和争论也就消除了。明确了这一点,不难发现其实争议的焦点不应该是升学,而是到哪里升学。中职学生升学到哪儿,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升学通道要怎么样设计才能通畅无阻,这些才是应该关注的问题。
因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次复杂,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可以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整合:一是整合普通教育与中职教育资源,实现普职融通。从学校层面看,以前普职融通关注的重点在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之间的课程、师资等方面。这种普职融通的方式某种程度上能让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接触,但不能使普通教育的学生向往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学校资源融通是最表面的,效果不理想,并不能使普职融通。既然这种表面融通不可行,那普职双方就得向更深层次的“理念”融通,进行资源整合[18]24。从国家层面看,实现普职融通需要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规划。二是整合管理职业教育的机构资源。国家层面上要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标准,实现中高职、中本贯通。三是整合专业建设。《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发布,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本科职业层次的专业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这还是第一次[22],这也是最新版《目录》的亮点所在。因此,各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的专业目录相应地整合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各学校间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有机衔接,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的贯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人才,贡献巨大,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要的。面对社会上树大根深的“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观念,要维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让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价值能够得到提高。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3],这是我国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新发轫。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表明职业教育本科学士学位的证书效用与普通教育本科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24]。从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到2021年《意见》的提出,不难看出国家正努力从政策层面开始一步步落实行动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如果说“职教20条”是国家层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一个新开端,那么《意见》就是国家层面提高职业教育价值的新起点。当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和价值都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也会相应地提高,社会上“重普轻职”的固有落后观念也会得到改善。由此,形成中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环境,从而确保其不断维系自身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