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8:53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外语育人

尹 丽

(辽宁科技学院 外语系,辽宁 本溪)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育人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需要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流砥柱及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和创新者的重任,课程思政肩负着时代育人的使命,课程思政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外语课程在不断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其中大学英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发挥他们潜移默化,启智润心作用,以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1 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方法。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其系统化,焦点在于如何恰如其分而不是生硬机械的融入,难点在于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一条即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与学要让思政教育成为主渠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如何将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引领有机地融入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听、说、读、写、译到读、写、思、辨、创的教学方法的升华,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迅猛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努力培养学生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学生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

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思想的撞击与交流等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展现、记载及传播的。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料。换言之,外语课程思政是与语言文化知识融合在一起的共同的育人养料。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核心在于“思政”育人,如果不能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那么外语课程教学没有了灵魂,失去了方向,丧失了本质,只是单纯具有工具性,最终造成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德育渗透相分离,不能实现外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它的“思政”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丰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领学生在掌握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家国情怀,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提升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2 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2.1 遵循外语课程思政的建构原则

外语课程思政是在学生无意识心理状态下展开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有所不同,是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如果在外语课程思政中采用思政课程同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自己上的是重复的内容,这样他们很反感且厌倦,无法达到并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真正目的。外语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可以通过四个具体原则来体现。

(1)自然性原则

顾名思义,自然性原则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时,遵循外语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原则,去掉任何的人为设计的干预痕迹,让外语课程思政不露其痕,不发其声,不现其形,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融入、浸润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提升中。如开学前冬奥会刚刚闭幕,开学第一课的预习部分,老师首先将一些冬奥会相关的英文词汇发到班级的英语学习群,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口语作业,简单谈谈观看冬奥会的感受。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热爱的同时,更能极大地鼓舞他们的爱国情怀。

(2)暗示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众所周知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外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育人基因,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政内容及“思政养分”浸润时无需明言,让学生在“不设心理防线”的前提下很自然且毫无反感的状态下接受源于语言所构建的情境、传达的思想、展示的行为等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外语本身的先天优势,在外语课程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暗示性的“思政”育人方式,这样的话一箭双雕,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在学生毫无反感的状态下实现了育人效果[4]。

(3)融合性原则

外语课程思政不是简单随意、生硬地植入外语课程中,也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强加入思政内容;而是要有机自然地融入到课程中,并且与课程的各个环节一体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课程中包含的大量的育人资源与内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课程进行“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融合性系统化的设计,教师时刻牢记整体意识,注重立体思维,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知识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外语应用能力、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正向情感、正确价值观、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2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结合外语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与素养,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外语教学课程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这些内涵就是思政元素。 首先,在知识方面教师要考虑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国情和国际发展中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等知识。其次,在能力方面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习惯与能力,中外文表达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再次,在素养方面教师要教导并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家意识,国际视野。

(2)从三个度展开课程思政

首先是角度,教学从中国视角、中国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弘扬中国声音;其次是深度,从文化深层次结构出发,关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思辨性理解认识问题;再次是温度,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修养,润物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外语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内容,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有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扎实外语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并掌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能力。

2.3 激发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是真正的实施者,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做一名拥有坚定政治站位,具备良好思想素质,专业素养,教学精湛的优秀老师

教师通过读写思辨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的资源;把课程中教与学作为育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国际视野相结合,作为育人的动力;在课堂讨论中用情、义、爱和温度营造育人的活跃氛围。

(2)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育人是第一责任。外语教师要努力做到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并逐步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身份转变。

(3)做一名能够深挖教学过程中“思政资源的”慧眼老师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的教与学本身。教师要充分开发育人资源(课程中的真善美);寻找育人元素(课程中生动有效的方法);推动学生,找到育人的动力(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言知识结合);营造好育人氛围(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课堂)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4)做一名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老师

立德树人对教师的自我修养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身修养完善和素质提升的经历与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师要努力以课程思政提升教育质量。教师要争取成为让人难忘的老师,一位老师影响学生或让学生终生受益往往不是他们讲的一门课,而是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激励了学生,让学生去分析自己。 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和修养,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 外语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以)

三观的形成源于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体味和探究,在讲授“The Coming Energy Crisis”一课之前,老师学生一起认真地将课文通读了好几遍,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踊跃地思考并提出与能源危机相关的一些话题。

因为进行了研读并思考,学生们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以下是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1) Do you switch off the light when you’re the last one to leave a room?

(2) Do you close the door to keep heat inside the house in winter?

(3) Do you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car-pool when going to school or work whenever possible?

(4) Do you switch off the TV,computer or stereo rather than leave them on when you are not using them?

(5) Do you check whether it has a good energy-saving rating when buying a new appliance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6) What do you think are feasible solutions to the energy and food crisis?

在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他们意识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气候变化及自然资源的减少,能源和食物危机迫在眉睫,人类应该采纳爱护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节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爱惜每一粒粮食,爱护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的家园。

通过研读、讨论与反思,老师发掘课文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日益逼近的能源与食物危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本课的学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外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拥有众多的习者。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分支,在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卓越气质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外语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及创新者,在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思政”背景下,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外语课程思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交流碰撞的现代社会中,外语课程思政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外语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业这三方面,将外语的课程思政打造成学生受益匪浅的金课。

猜你喜欢
立德外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