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跃
(大连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教育强调指出,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载体功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协调统一,“同向而行”[1]。思政教育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大格局[2]。
课程思政亦为课程德育,是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以专业课程为思政教育载体,专业课程教师精心梳理、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金融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了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等问题,其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诚实守信、风险防范、职业操守、工匠精神、法律意识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将从事金融领域的相关工作,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外,还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诚信的职业操守及法律意识。因此,如何运用好“金融学”这门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思政教育科学地融合,实现“同向而行”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才的重要实践。文章以“金融学”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如何进行“金融学”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设计,打造政治素养扎实的师资队伍,创新多维度多层次教学渠道,完善专业与德育双重考核机制,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这一载体,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尽管“金融学”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3]。表现在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不甚精准,多为泛泛而谈,与具体的“金融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融合不紧密;或将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化,生搬硬套,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论在思政教育的广度或者深度上都未能使得学生较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指示,各高校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给予高度重视与积极探索,各专业课程教师也能够积极响应。但在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思政理论水平不足,思政教育能力还有待提高[4]。以“金融学”教师为例,教师的自身理论知识背景和科研方向主要以“金融学”为主,对思政教育的理论未经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仅依靠自身学习和资料的搜集等方式,从而停留在常识性、表面化的层面上。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思政教育元素的内涵,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无法精准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思想和要义,从而大大影响了“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实践效果。
从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实践来看,很多“金融学”教师由于对思政教育元素理解得不透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形式,如在展示“金融学”课程PPT的同时,穿插展示思政教育元素内容,直接向学生单方向灌输知识点的方法。这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仅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刻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此外,在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使得思政理论教育脱离实际,学生难以从认知上和情感上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真实性、重要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5]。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如何将思政教育的效果科学地纳入“金融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与考核中,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难题。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恰当的考核方式来反映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考核手段来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课程思政学习评价与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5]。
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的融合,不是直接将“金融学”课程贴上“思政”的标签,而是以“金融学”课程为载体,在专业知识中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精心设计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地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指引中。
“金融学”课程涵盖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想要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需要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提炼以及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精心梳理及设计,如表1。
通过表1的“金融学”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设计,使得“金融学”教师能够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了“金融学”课程的思政教育隐性作用,使得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想要实现紧密融合,“金融学”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技能提升是关键因素。只有“金融学”教师队伍的思政理论基础得以夯实,德育教育技能得以提升,“金融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载体功能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高校应该充分重视“金融学”教师队伍的德育技能培养,夯实专业课程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功底。高校还应积极整合教师队伍,将思政理论教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导师、金融行业专家等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团队有机结合[6],建立学术交流、集体研讨的制度,由思政理论教师传授课程思政的经验和方法,由辅导员、班导师分享学生的思想动态,由金融学教师和金融行业专家队伍分析和研究将思政教育与“金融学”专业知识的讲授科学地融合,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元素与“金融学”专业知识紧密融合,单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手段难以获得预期效果。改革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启发式地引导和嵌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得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自然融合、贯穿始终。
(1)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网络化。“金融学”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由“金融学”教师仔细甄别正规权威的财经类媒体,引导学生密切关注金融业发展现状,紧跟金融发展趋势,及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了解我国金融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金融学”理论的同时,培养其大国金融、大国担当、政治认同与民族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化。“金融学”课程要创新教学形态,善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巧用多种高等教育平台渠道,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前推送“金融学”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资料,课中开展线上讨论,课后进行线上知识点巩固练习和思政教育元素学习心得发表等平台化教学[7]。
(3)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延伸化。在深耕理论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前提下,要积极拓展和延伸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多层次教育课堂。一是科研课堂,鼓励学生钻研最新前沿的金融相关文献,指导学生撰写和发表金融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参与金融课题研究,将金融思维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以专业解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政治素养。二是讲学课堂,整合校外资源,引入金融行业专家、企业校友等,通过讲座沙龙、实训教学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全方位育人。三是实践课堂,积极创造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如与金融行业企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体现服务于本地经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网络化、平台化和延伸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融合的紧密度,实现了专业理论主课堂、网络平台新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一气呵成、无缝衔接的课程思政体系。
为了保障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融合的实施成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双重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与其“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成果一并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得学生在收获“金融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获得价值感的升华。因此,“金融学”课程教学目标部分,除了设立“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目标外,还应科学地设置德育教育目标,作为德育部分考核的依据,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德育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
“金融学”课程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设置为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会贯通,因此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需相辅相成,并重考虑[8]。过程性评价采用分组研讨、撰写报告及汇报展示等手段,根据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以期终考试的形式体现,但在考题设计方面需注重“金融学”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科学融合,建议以开放式试题来考查学生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下,在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背景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理解和实践情况。通过对“金融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双重评价与考核,来保障课程思政与“金融学”教学融合的实效。
“金融学”课程因其丰富的德育元素和鲜明的思政特征,成为了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渠道。高校应精耕专业课堂这一思政教育阵地,充分运用专业课程这一思政教育载体,梳理设计“金融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打造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教师队伍、创新网络化、平台化、延深化的课程教学,并构建专业与德育双重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肩负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