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2022-03-17 08:46:14郝会敏罗毅
英语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类语篇词汇

郝会敏 罗毅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内涵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使用了该词,并于2005年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促进核心素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褚宏启2016)。从社会角度分析,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核心素养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社会参与、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视野、信息素养等品质;从个人角度分析,21世纪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代、新国际关系和新环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英语课程过程中应培养和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 2018)。《课程标准》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具备国际意识、国际思维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改变以往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运用、重应试轻创新、重读写轻听说及“知识本位”“填鸭式”“教师中心”等不足。

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及“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传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忽略学科价值和语篇能力,造成“学科价值缺位”现象,具体表现为:(1)强调“知识本位”,忽略学科文化素养。传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相对固化,侧重词汇及语法讲授,而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使学生通过语篇学习,提高语言能力,理解文化内涵,形成文化意识;引导学生转向以意义探究、语言建构、综合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交际、问题解决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最终实现提升其语篇能力的根本目标(王蔷、钱小芳,等 2019)。(2)强调“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上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丧失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机会。这种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方法,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雷宏亮 2020)。(3)强调课本阅读讲解,缺乏策略意识。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普遍采用以课文为主、教参为辅的教学方法,文本素材内容偏旧、话题偏老等。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1914)指出,在连续练习条件下,人的单一心理功能效率会出现下降趋势,无休止的练习会给心理功能造成暂时性恶化,即心理疲劳。教师对一成不变的教材逐渐丧失创新意识、教学热情和思维拓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具体表现为阅读速度慢、理解不充分、词汇不足等。究其原因,阅读方法不当、缺乏一定的阅读策略;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文本,缺少合适的阅读策略(张志明 2014)。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路径

为解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落实形成和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必须实施“深度教学”。所谓深度教学,指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带领其从知识结构层面进入知识运用层面,掌握语篇形成的文化语境及蕴藏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态度和能力(朱芬 2018)。麦卡锡和卡特(McCarthy&Carter)提出的“语言即语篇”语言观在英语教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理据。

(一)掌握语类结构,培养语类意识

张先刚(2012)认为,语类是语篇的文化目的,语篇通过特定结构和体现模式表达语类。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语类是讲话者作为文化成员参与的有步骤、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李燕飞、冯德正 2017)。不同的语类结构体现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有必要的成分和一定的顺序。不同语类的英语语篇,有不同的语篇展开模式。如,例证类说明文运用“举例”方法对主旨进行具体解释;过程类说明文运用“过程分析”方法对有关事物过程、步骤进行解释,或作出操作性说明;因果类说明文则要通过分析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方法以达到明晰事理之目的。在运用语类教学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前,教师务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类信息输入。在基于语篇讲解完词汇、语法后,教师须逐字逐句地解释句意,给学生明确的语类提示,让他们自行找出表达语篇意义的关键词、结构等,并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再现语类知识,以增强其语类意识,使其掌握不同语类的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依赖于真实的社会情境,语言能力的提高应在真实语境中实现。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创造在语境中分析语类结构、培养语类意识、提升语类能力的机会。

(二)基于语篇教学,培养语篇能力

胡弗和通默(Hoover&Tunmer 1993)认为英语阅读过程包括词汇识别和语言理解两个部分。因此,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语篇信息,在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语境化词汇教学,即在阅读前(pre-reading)呈现词汇、在阅读中(while-reading)再现词汇、在阅读后(post-reading)反馈和巩固词汇(孟碧君 2020)。例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设计看图连词或者将单词与英文释义正确匹配的活动。在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所学单词造句、区分所学单词与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及用法等。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拓展性教学活动,如:利用阅读素材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写作或对阅读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论述等。《课程标准》指出要将语法教学置于具体的语篇情境中,让学生在语境中领会和运用语法知识要点,进一步培养英语语法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非谓语动词之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前,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两篇中英文对应的文本翻译素材,让他们感受中英文在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在基于语篇的词汇、语法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语篇知识,如语篇种类及其特点、语篇中的衔接和逻辑结构及语境对语篇理解的作用等。教师可基于下列问题进行语篇的深层解读:

1.Wha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ading?

2.What are the language features for this genre?

3.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reading?

4.What kind of paragraph developing pattern is used in this essay?

(三)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任务型阅读教学法指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设定的阅读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篇理解能力。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任务内容的选择,既要紧密联系生活,富有教育意义,又要能够达到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语篇能力的目标。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为例,进行任务型阅读课设计。在阅读前任务阶段,教师事先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关于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信息。课堂上,教师展示几幅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如 typhoon、tornado、volcanic eruption、landslide等。每幅图片下附有某种自然灾害的英文释义(每组图片指代的自然灾害与英文释义并非意义对等)。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图—意”匹配任务。在阅读中,教师在语境化词汇教学和情境化语法教学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结构就某一自然灾害进行即兴演讲,如:How can you protect yourself during the typhoon?在阅读后,教师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如:Nowadays,natural disas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evalent around the world.Based on the damage and loss caused by the natural disasters,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preventing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阅读后的任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每项任务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任务型阅读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和互动意识,有效提高他们的语篇和语用能力。

(四)打造“学生中心”课堂,拓展阅读渠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才能使其将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科素质,真正提高其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须积极建立学生主体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引导他们探究、发现、内化知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反思评价等方式提高团队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吕寅梅 2019)。教师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向其推荐适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阅读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伟大女性的文本素材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让他们进行广泛、自主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词汇、语法,而且能够使其学会欣赏不同语言蕴含的美感和多模态语篇的意义,深化阅读素材传达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其思维模式,内化其学习能力。

(五)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

阅读策略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某些方式以推动阅读活动顺利进行的行为过程,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Johnson,K.&H.Johnson 1998)。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略读、寻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外,还应引入批判性思维,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推测、预测、总结等能力。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自我监控策略。所谓自我监控策略,指学习者基于某一目标,对自己的行为或思想进行积极调整以实现目标的过程。教师须在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即自我提问、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调动他们的情感支持和已有认知结构,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推动阅读活动进程(张瑜珊 2015)。例如,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提问:Will I have the abilit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strategies or techniques should I use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在自我反思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前的阅读进度和效果进行理性评估。根据自我反思阶段的评价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情感、注意力、阅读速度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推动阅读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当学生感到焦虑、阅读困难时,教师应指导他们采用略读、跳读、自我心理建设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使其树立完成阅读活动的信心。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语篇知识和阅读策略解读文本的能力。

结语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本位”倾向,变“填鸭式”、脱境化的“灌输式”教学为凸显语境的“学生中心”教学,强调语篇教学和阅读策略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语篇知识解读语篇的能力、在真实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及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策略提高阅读水平的能力,成为当下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趋势。然而,如何有效地实施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使其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仍要更多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语类语篇词汇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语类翻译探究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3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