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石家庄 05003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报也日益受到关注,成为我国高校学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丰富了我国学术交流的层次和体系。但与本科高校学报相比,高职学报无论是外在的评价机制、稿源、作者群体,还是内在的选题策划、编校质量,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谭银元指出高职学报印数偏少、发行范围小、同质化严重、编辑业务水偏低[1];李垣璋、石青青提出“高职学报在整个高校学报生态系统中处于最底端”,“高职学报所追求的学术竞争与高职院校所追求的人才培养方向不一致”[2];赵廉则指出高职学报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编辑缺乏、资金缺乏和优质稿源缺乏的“三缺”困境[3]。而高职学报更多的问题在于自身定位问题,定位不清是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一大困境。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服务区域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更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学科设置时,对接的是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并随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的转移而变化。有些学科的设置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由企业人员直接为学生讲授工作中需要的内容。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追求。
高职学报是高职院校一个特殊的存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学报在推介各级各类教研或科研成果、塑造学院学术形象等方面做出了较多的贡献,但在高职院校谋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报展现的是一种隐性功能,即服务教学科研,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科发展。而从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要的直接效益角度来看,学报不能直接为高职院校培养国家和市场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更不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较之高职院校的重点学科、高就业率为学校带来的声誉和实际利益,学报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
期刊评价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学报在各项资源都相对贫瘠的状况之下,与本科院校学报一样,向同一评价体系和转载机构靠拢,导致高职学报在评价机制定位中迷失发展方向。
1.期刊评价机制的影响
学术期刊的评价历来是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期刊评价受到深切关注主要是由于其和学术评价的亲密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在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与世俗世界的资源分配之间充当了桥梁角色,成为确立优先权和分配资源的最好方式。学术评价过程中,学术期刊又处于职称晋升、学术奖励和资源分配系统的核心,竞争的激烈和资源的稀缺放大了社会对期刊评价结果的重视和关注。”[4]高职院校学报无论稿源水平、作者群体还是编辑人员的策划能力,均无法与本科院校学报相比。尽管如此,高职院校学报依然渴望在期刊评价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从现行期刊评价机制来看,高职院校学报与本科院校学报采用的是同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刊发论文的被引量、被索引量、被文摘量、发行量、流通量、网络下载量的多少等数据对期刊进行排名。因此,高职学报在评价机制定位问题中,将提高影响因子、被引量、被索引量、被文摘量、发行量、流通量、网络下载量等作为了期刊的一个定位,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过程中,人文社会学科更多关注像治理现代化、区域经济、“一带一路”、国家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等热点现实问题的论文,这类学科和选题领域中的读者和作者更多,栏目选题贴近现实,更容易引起读者、作者之间的相互关注。调查发现,在某一高职学报发表的论文中,一篇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一个月内的下载量达到了1826 频次,一篇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章下载量达1125 频次,而一篇哲学类文章仅有32 频次的下载量。调查跟进过程中,该期刊取消了哲学类栏目的设置,乡村振兴类文章篇幅有所增加。由此可见,该期刊在选题领域、栏目设置方面以文章的被转载量、被下载量为基准进行调整。高被转载量、网络下载量能迅速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如何提高影响因子成为高职学报编辑关注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编辑的判断力。因此,高职学报在评价定位中,出现了围绕被索引量、被转载量、网络下载量、影响因子而进行选题策划的行为。
2.职称评定政策的影响
编辑的论文被转载是出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时的一个业绩成果条件。期刊所刊登文章被转载,在一些高校职称评定中,对于作者来说,即使文章不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也被认定为核心期刊等级文章,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同样的分数,甚至更高。对于选取该论文的编辑来说,一方面体现出编辑独到的眼光和优秀的选题能力,另一方面在编辑职称晋升过程中,所编辑论文的转载量也是其职称评定的业绩成果。某省在2019 年出台的出版系列副编审评审“业绩成果条件”中,明确提出“承担重点图书、音像、电子、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出版后被省(部)级报刊转载或评介8 篇以上”。编辑作为期刊的核心人物,同样有晋升职称的需求。因此,在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过程中,编辑人员会与转载机构所设栏目和要求为标准主动对齐,以寻求增加被转载的几率,为职称晋升增加资本。
高职院校学报的尴尬处境,导致高职学报人思索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关注更多的是被转载量、被索引量、网络下载量和关注度,而刊发优质论文是高职院校学报的主要关注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报的读者、作者有所忽视。
学报读者定位取决于所刊发文章的内容和质量,包括选题内容、理论水平、学术思想、写作规范、编校质量等。一些高职学报在追逐高影响力、高关注度的过程中,选题内容多为当下热点问题,而同样的栏目设置,同类型的文章,与本科院校学报相比,高职院校学报的文章无论在哪方面都有所不及。对于读者而言,与其在高职院校学报中选择文章,不如直接选择专刊或者高质量的本科院校学报的相关栏目进行阅读。这些高职院校学报忽视了自身作为高职院校的学术交流窗口,需要重点关注与高职院校学科设置相关的读者群体。
作者群体方面,高职院校学报为吸引高质量、高关注度稿件,采取设置特色栏目、高额稿酬等方式,吸引高水平的作者进行投稿,以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一些不知名作者的论文可能不被采纳,这就会将一些潜在的优质作者拒之门外。
1.为应用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高职院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报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促进学科建设,展现本校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是学术交流传承的渠道和工具,是反映本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窗口。本科院校学报在追求高影响力、高关注度的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研究,追求论文的学术性。较之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则以实际应用性研究为主。高职学报依托高职院校而存在,其基本职责应是为应用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学报价值定位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为应用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是其主要任务,应重点传播应用性技术成果,彰显高职教育技术性和应用性为特色的学术功能。
2.为高职院校培养科研力量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集中了该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他们一般都承担着一些国家、省、市级的教学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报通过关注本校重点学科,关注该领域学术发展动态,对该领域进行选题策划,一方面可以通过栏目设置吸引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校教师的科研方向提供一些引导,从而壮大学校的科研队伍,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及时发表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能够充分展现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对于高职院校学报自身来讲,也能保证重点栏目文章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凸显学报的特色,扩大学报的影响。
尽管期刊评价机制一直被相关学者和出版编辑人员所诟病,但如无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现行评价机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期刊产生持续的影响,高职院校学报依然要在被索引量、被转载量、被下载量、发行量及影响因子各方面进行努力。但在大的期刊评价环境下,高职院校学报可针对现行期刊评价机制做出相应转变。
1.体系定位
关注并加入高职高专类期刊评价体系,与同类型期刊进行交流评比。本科学报侧重基础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学报的重点在于应用技术理论的探讨,两者并无可比性。而同为高职院校学报,在关注点上有共通性,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学报的交流对比,一方面,展现本校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发展及其科技创新成果,与其他高职院校就共通学科、专业的成果相互借鉴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对比,发现本校学报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促使本校学报更好发展。
2.政策引导
现行出版系列职称评定政策对学报编辑人员使用统一的评定规则,对于本科院校学报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条件,高职院校学报想要达到却是极其不易,甚至根本无法达到。因此,呼吁职称评定相关部门细化评定规则,根据期刊性质不同,分别制定适用于本科院校学报编辑人员和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人员的评定办法。
1.读者定位
改变以往为追求高索引量、转载量、下载量而策划热点选题吸引读者的模式,根据高职院校学报刊发论文的重点,提升论文质量,吸引关注高职教学、科研成果的读者,以及关注应用性技术领域的人员。只有真正关注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人,才能不断为期刊的成长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促进刊物的健康发展。
2.作者定位
明确高职院校学报职责之后,还应将关注点聚焦于刊发高职教学、科研成果的作者群体,将最新的高职教学科研成果及时刊发出来,供高职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借鉴。
此外,高职院校学报的作者一部分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核心期刊或者本科院校学报通常要求偏高,即便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有可取之处,但无论是在观点,还是行文方式上与成熟专家学者的论文相比,都会有稚嫩痕迹。稿源丰富的核心期刊或者本科院校学报通常不接纳他们的文章。因此,高职院校学报成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一个优先选择。高职院校学报可择优发表他们的文章,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学报也有涵养作者群体的功能。
明确了价值定位、评价机制定位、读者作者定位,高职院校学报才有较为合理的发展重心。作为高职院校间教学教改、科研成果的交流窗口,在明确高职院校学报定位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学术质量、文字编校质量、版式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等),为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