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显钜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900)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系统强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正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正确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认同感,培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和生力军。
建国以来,西方国家就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力度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更是变本加厉。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做好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立德树人,科学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充满持续性、复杂性的各种斗争,才能坚定思想,抵挡渗透,端本正源,在这个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上御敌于校园之外,同时在高校学术和思想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红色文化,书写新的红色篇章,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发扬光大,是我党在不断奋斗发展中孕育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能与中国最广大人民认同的意识形态产生情感共鸣。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需要红色文化的教育滋养,涵养高尚的家国情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挑战,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文化自信,促进红色文化的繁荣兴盛,确保世界文化格局朝着利于我党持续发展繁盛、我国持续发展强大的方向演变。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秀资源,为培育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营养,只有让红色文化占领思想主阵地,形成红色舆论制高点,才能赢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让红色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从一枝独秀变为枝繁叶茂。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汇聚激荡的园地,更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场所。当前,复杂而多样的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较量形势都凸显了以红色文化滋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发展壮大史、宝贵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教育的思政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相契合,必然能丰富思政教育内涵,促使高校师生坚定红色理想信念,一颗红心跟党走,随着学生毕业走出校园,转化为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确保红色江山永续传承[2]。
红色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承载形态,是中华民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物质文化红色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创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有红色属性的物质实体,包括井冈山、遵义会议遗址、西柏坡、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一大批凝聚革命印记的红色场所、物品。物质文化红色资源是形象可视的,有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精神文化红色资源主要是与红色物质文化相伴而生的高尚的革命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永不止步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导向,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时代航天精神等,都蕴含着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奋勇拼搏、不怕牺牲的红色革命精神。
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奋进新征程,以思政课程教学为主线,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抓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注重实效、落实“红色文化育人”理念。
现阶段高校整理的红色文化资源还不够完善,在教学和管理上也没有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红色文化育人过程零散,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必须加强思政课科研力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程,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要系统性地整合红色文化知识,形成“主修课+副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各类主修课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路拓宽红色文化的学科视野,提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实效性。比如,在学前教育主修课程中,融入红色经典,将两代师表一起抓,深度挖掘主修课程的思政教育职能,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互补,促进红色文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志愿者活动,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意义,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络中的红色资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贯通历史与现实,整合理论与实践,让思政教育永葆红色属性。可以通过还原红色故事和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模式,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使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具有生动性、社交性和时代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笔者所在单位红色文化教育坚持“学生为中心、思政是初心”,落实“生为本,德为先,师为尚”的德育理念,制订《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手册(试行)》,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工作质量。建立了“初立师心、锤炼师魂、为师为范”三阶段衔接三螺旋递进式提升的学生德育体系,实践“1 核2 象3 极4 律8 性N法”德育工作方法。主动适应学生工作新常态,全面推进学生红色内涵素质发展,以“认知-情感-行为”为基础,分年级分学期配套有相应的红色文化德育目标、课程学习、德育活动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推动学年学分制实施落地,完善学生管理、资助、奖助等各项工作制度,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坚持三全育人的“红色思政”观。
平面立体有层级,以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为导向,以辅导员发展专业化队伍为目的,通过二级系部五级管理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利用学生工作例会、辅导员成长教育、学生座谈会等有计划地进行红色文化重点宣传。做到每周一个红色经典、每月一个红色主题。
点线面成系统,以班级为点,系部为线,全校为面。充分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红色教育活动,实效提升精品活动。学校要求系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督导系部在学校德育工作基础上制定系部德育工作计划并考评效果。推行“6 化举措”,即养成教育精细化、班主任管理职级化、班会课程化、活动自主化、心育规范化、家校互动化。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推进学生内涵素质发展,开创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新局面。
在“立德树人”前提下形成高校红色文化德育体系可推广标准,酌情增加体系推广的模式,形成多种成果,如资料集、案例集、反思集、论文、研究报告、体系标准等,走出校门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形成共识,拓展制度体系和项目成果认可范围,使本校制度体系和工作项目成果的推广形成共振。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位一体合力。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习最新的国家时事政治、大政方针、德育政策文件,了解改革创新趋势及社会发展对合格师范生的德育要求,通过走访参观、资料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多所省内外师范院校德育培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其精华,兼收并蓄其适合落地推广的先进经验。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璀璨的文化珍宝。当前高校积极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尤其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突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赋予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理念,将红色文化高度融合在思政教育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教育学生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