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然然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双高计划”中明确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劳动教育[1]。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2]。“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高职院校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保障劳动教育达到育人实效,顺利实现双高建设任务,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双高计划”为引领,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联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担负的社会责任。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角色上完成了中学到大学的转换,但思维和视野仍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高度,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随波逐流。高职学生群体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不良现象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劳动神圣且光荣的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双高计划”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承担着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来培养人才,把劳动教育提高到与德智体美同样重要的地位,注重将“劳动育人”融入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多措并举推动“劳动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教学培养与实践过程,不断构建和完善劳动育人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的完美融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劳动的深意、培养劳动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在实践中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方能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劳动价值观、创新能力、技能水平及精神风貌,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基石。新时代青年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践者、推动者。强化劳动教育,关系到青年素质提升、成长成才及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全力架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努力奋斗、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教育、支持、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努力学习,坚持劳动创造,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立足发展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就给新时代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实现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随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化,其课程体系及实施路径问题逐渐凸显,使得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阻碍重重,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现就高职院校劳动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剖析如下: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载体,劳动教育的落实在于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安排[4]。高职院校已经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劳动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学体系并不成熟,多数学校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劳动课处在课程教学的边缘,育人效果甚微。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劳动教育形式及内容单一、用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5],部分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内容仍保留以前内容并未更新,且缺乏劳动理念、劳动安全、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等理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劳动实践方面,未能与就业指导、志愿活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校园外延课程有效结合,即便开展相关实践,效果也不甚理想,形式主义严重,应付心态较多[6]。
抓紧抓好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环节。然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整体师资情况并不乐观,当前劳动教育师资保障政策不健全、职称评定体系不完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化兼职教师选聘渠道不通畅、人员整体专业化水平不太高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系统化教育中地位偏低,对劳动教育投入的专业支持不足,导致教师数量相对有限,师资队伍整体缺乏系统的专业培养,大多数教师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劳动教育。种种问题阻碍劳动育人达到预期效果,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推进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考核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7]。对劳动教育进行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奖励或惩罚,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劳动素养达到激励和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的情况来看,劳动教育没有一席之地或者缺乏完备课程体系及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标准,丧失了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不同教师授课标准存在差异,劳动技术规范参差不齐[8],对劳动课的重点把握各有思路,注重劳动课出勤率不关注劳动表现,考核评价侧重点单一等等。
高职院校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基础教育地位,应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体系的始终,融入、渗透到各项社会实践、专业教育、校园文化之中[9]。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求形式多变、内容丰富、载体多元,不但包含理论教学,还应开设各类劳动实践体验。采取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4+5”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中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培育其劳动精神。
3.1.1 理论教学包括劳动教育内涵、劳动观念及劳动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劳动安全、劳动技术与劳动评价等内容。
(1)劳动教育内涵。围绕劳动的形态、性质及意义,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认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完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有效学习。
(2)劳动观念及劳动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深入理解劳动创造人、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只有劳动,人类才能生存,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劳动者一律平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批判不热爱劳动、不敢于劳动、不精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纠正不重视体力劳动、不劳而获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的继续与发展,旨在引导劳动者树立劳动观念、传授劳动技能、传递劳动知识、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育人成人教育,体现了新时代的劳动情怀。
(3)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邀请校内外劳动模范、行业精英、大国工匠、科技能手等优秀人士开展讲座;安排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案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通过聆听劳模工匠故事、观摩精湛匠心技艺、感受劳模工匠情怀等,增强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4)劳动安全、劳动技术与劳动评价。劳动具有价值,劳动创造产品。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劳动纪律、法规是劳动安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劳动者要掌握劳动法规,注意安全,提高效率。培养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坚持不懈、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劳动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劳动具有评价标准,劳动需要付出和补偿,多劳多得才能保持劳动的持续性。增强学生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技能和水平,培育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3.1.2 劳动实践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家庭、企业等优质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投入到劳动教育中来。通过校园劳动、社会实践、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实践基地等途径,让学生有真实、充分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应对疫情、大灾等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校园劳动。在校园劳动的形式和时间安排上,学校要尽量以“集体劳动”为主,开设劳动周,建议以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做好宿舍环境和自身卫生)、校园公共劳动(主要是校园环境卫生、种植修剪、教室实训室打扫等)为主要内容。这样既可以有效监督和考核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效果,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2)社会实践。通过组织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支教团等社会实践及扶贫济困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优势特色赋能学生服务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创新学生服务活动品牌,丰富学生参与劳动的主观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理念和思想道德品质。
(3)校内实训。利用实习实训平台及专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在进行专业课讲授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优秀学子典型案例,通过学生亲身动手操作及实践观摩,激发学生的劳动潜力和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
(4)顶岗实习。以校企合作或订单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企业文化等元素,通过实习实践和师徒化的专业学习,强化劳动安全防护、劳动纪律法规、劳动精神及劳动价值塑造等相关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协作意识以及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持续发展的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尊重劳动。
(5)实践基地。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及学生培养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充分挖掘建立一批劳动实践基地,设置多种实践项目,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场所,比如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工农业生产、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以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求。以基地为载体,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舞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他们得到真正健康、全面的发展。
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配齐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业型、复合型、社会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第一,成立劳动教研室,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实践锻炼、科学研讨,提高劳动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引导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在专职劳动教育课教师的聘评、工资待遇和先进评选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10],鼓励更多教师有志于成为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第二,要将劳动课与思政课、专业课、学生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建立复合型教师队伍,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鼓励支持课程教师积极参加基层实践挂职锻炼,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劳动育人精髓融入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育人理念带进课堂,潜移默化强化劳动教育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影响,形成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第三,建立专兼结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超高的教师队伍,还应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型兼职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可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行业精英等社会优秀人才作为劳动教育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传道者。第四,还可成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坊等,宣传典型育人案例、探讨劳动育人成果、研究劳动教育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经验,提高劳动育人整体成效。
建立课程考核评价办法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办法,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劳动教育成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挂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此举可以引起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理论课的考核由任课老师打分,重点考核出勤、课堂纪律、答题积极性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实践课的考核从出勤率、劳动纪律、劳动质量、劳动效果等方面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核,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次进行单次及期末综合打分。实施劳动教育学分制,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办法,使其与其他必修课程具有同等地位,以此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以达到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发展和提升的教育目的,真正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
“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新时代高职院校应严格贯彻落实“双高计划”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提升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协同建设发展,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鲜明、学校特色明显、专业融合度高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实效,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锻炼劳动奉献能力、培养创新争优精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