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雄, 杨敏梨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体现了国家把健康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1]。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作为国家重要且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正面临着社会、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包括自身的成长压力和学业压力。如果这几种压力处理不当,便会诱发青少年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我国“健康中国”的发展规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证明青少年所处的成长环境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所以本文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查阅、数据统计等形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细致地研究,探讨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并掌握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本文随机选择300名15~18岁青少年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运用SCL-90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涵盖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素[2-3]。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本文把SCL-90各因素均分≥3作为心理问题评判标准,而在调查过程中,样本里57名青少年至少出现了一个因素超过了3分,因此检出率为18.92%。经统计,位于前五位的因素包括强迫(4.22%)、人际关系敏感(3.80%)、抑郁(2.27%)、偏执(2.06%)、敌意(1.95%)。
本文把所获得的SCL-90各因素与国内常模对比后发现,除敌意因子外,其他因素均与我国成人常模有着明显不同。
通过对EPQ中N、E、P以及一般自我效能展开了性别、生源地和经济状况等平均值的对比[4],最终结果显示人格在一般自我效能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在经济状况方面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别。在外倾性方面,城镇青少年要远高于农村青少年,而情绪稳定以及精神质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1 SCL-90 各因子与中国成人的常模比较
表2 人格、一般自我效能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为了更加有效且准确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影响因素,本文把SCL- 90的总均分作为研究的因变量,把N、E、P、GSES、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作为自变量,并开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容忍度越靠近1则代表结果越好,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且越小越好。从共线性的研究最终结果得出,四个研究变量并不存在共线性,并且最终的结果都显示预测因子已完整并入回归方程。同时,SCL- 90的常数为1.312方程模型的数值分别为0.658、0.434、241.124。
表3 SCL-90 的回归分析
假设N、E、P、GSES均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健康影响,并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通过LISREL8.70分析得出,研究的各指标都完全符合统计标准。
表4 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拟合值
需重点强调的是χ2/df的拟合值>5,由于青少年调查数量较少,可以根据其他综合值展开综合性研究。χ2/df的拟合值主要受样本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评价意义较小。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分析如图1所示。本文发现,四者都能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情绪稳定性标准化路径最高达到0.76。
图1 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的完全标准化数值图
N代表情绪稳定性、E代表外倾性、P代表精神质、GSES代表一般自我效能。而在调查中,SCL1-SCL9分别依次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项因素,通过数值图可以看出,通过N、E、P、GSES的调查汇总得出SCL90的总体数据,各因素左侧数据越接近1则影响越大,右侧数据越接近0则转化率越低。
N、E、P、GSES均对因素1至因素9均存在影响关系,且对抑郁的影响值最大(0.89),且转化率较低(0.20),依次是焦虑影响值为0.88、转化率为0.22;人际关系敏感影响值为0.87、转化率为0.24;强迫症状影响值为0.86转化率为0.27;精神病性影响值为0.86、转化率为0.26;偏执影响值为0.80、转化率为0.36;躯体化影响值为0.76、转化率为0.42;恐怖影响值为0.76、转化率为0.43;敌意影响值为0.75、转化率为0.43。因此,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且存在严重的负面心理情绪,急需外力促使其向健康心理方向转变。
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占了18.92%,同时与国内成人常模的均值对比后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教育挑战,而在SCL-90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性别、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中存在变化,并且青少年躯体化指标远低于常模,这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思维上,并未发展至躯体化的地步,所以在开展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教育和预防上,促使青少年健康发展。而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则有必要创建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部门,定期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干预。
2.2.1 家庭环境因素 从调查数据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培养工作,部分家长甚至把学习作为评判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这表示大多数家长依旧保留着成绩是命根的传统教育观念。长此以往,家长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以及班级名次上,这就对孩子的精神以及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类父母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负责,因此把大部分的教育职责强加于校方。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长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学习目标,并设计好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把全家改变命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持续对其施加压力。很多青少年在这种高压的成长环境下,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难以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2.2.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的关键渠道。但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社会对于学校的要求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升学率上,这就使学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课业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的分布较为分散,加之学校规模有限,甚至偏远地区的学校无法配备多名教师,这就导致被派往偏远地区的教师必须身兼数职,教学工作繁重,感觉身心疲惫,更别提拿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新教材内容,或者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了。
2.2.3 社区环境因素 据众多家长及学校反应,在学校或者小区附近基本没有针对青少年开放的免费娱乐休闲场所。由调查数据可知,青少年的年龄与外出活动的频率呈现反比,年龄越大其参与课余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适合年龄较大青少年休闲放松的场所较少,说明这部分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没有正规的地方进行娱乐放松,从而增加了社会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概率,而很多家长为了防止青少年浪费课余时间,会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长此以往,反而增加了青少年的课业压力,影响其健康心理发育。本应向青少年免费提供的资源,反而被社会盈利机构占用,或者未形成实用功能被闲置浪费。
2.2.4 信息文化环境因素 服务产业的兴起,以及相关产业所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很多媒体信息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了误导。随着我国对青少年教育重视的增加,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非法娱乐场所整治活动,并借此机会打击清扫了大量学校周边非法娱乐场所,以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但是从总体成果上看,上述措施依旧缺乏可持续实施的政策保障。
青少年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保障。而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唯有在此前提下开展的家庭教育,才能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
3.1.1 父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特长爱好、生活习惯等开展正确的引导式教育。在此过程中,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与此同时要积极的与孩子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并悉心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并及时沟通疏导。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避免单纯的说教,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多运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与此同时,父母不要单纯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对孩子不要有过高的期望,杜绝把家长的目标强加至孩子身上。
3.1.2 父母应构建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转变以往的落后教育思想,重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构建。现阶段很多家庭依旧把学习成绩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却忽视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只要不犯大错,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可以不用太严格。然而,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好的思想品德则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支撑,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代表其绝对优异。家长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顺应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同时,父母要善于维护与孩子间的平衡关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切不可教条主义,用统一的方式教育孩子。除此以外,父母可尝试与子女平等交流,既是孩子的监护人,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还要适时的对其加以教育引导。
3.1.3 父母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其父母的自身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并且这种影响将会直接作用于青少年身上。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父母要严于律己,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要做到言行一致,重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5-6]。除家长对自身的要求外,政府等有关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相关心理教育工作的展开。例如,各地区妇联与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引导工作,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从而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思路。
3.2.1 学校应努力开展教学管理改革 首先,学校在巩固自身现代化教育思想与学生知识文化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思想以及人格教育,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提升的校园环境,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学习思想。青少年在校学习期间,校方要帮助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其次,学校应注重强化日常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保障将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先进学习思想的机会。所以,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提升。同时要主动组织现有教师围绕课程教育改革、课程教育研究以及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积极的教学沟通。除此之外,学校要倡导年轻教师勇于接纳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及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从而强化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率。
3.2.2 学校应积极加强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在营造积极友善的校园环境工作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环境的重点元素,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民族精神教育,构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积极校园环境,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身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民主法制意识。
其次,学校在强化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式,例如重视实践教学的教育作用,倡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并设计适合青少年群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活动等。通过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从而帮助青少年开拓视野,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从而在丰富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3.1 切实加强社区团队组织建设 要组织各社区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浪潮,促进社区建设与青少年培养的有机结合,并引导各社区建立民主科学的落实方案。为确保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有序落实,除了要强化相关社会领导工作以及建立领导管理小组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督查、考核、评比制度,为科学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经验支撑。除此之外,还要坚持每年初开展全年工作部署,年终总结工作成效,并定期对季度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开展有益于活动发展的经验交流会,及时汇报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列出现有问题,促进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顺利开展。
3.3.2 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方面条件受限,更应合理分配有限资源,把青少年教育的效率最大化。因为农村家庭基本没有条件供青少年展开业余活动或者阅读课外书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存在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上述多种阻碍因素都是制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用科学手段,利用有限资源展开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可参考各地区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模式。上述活动阵地仅靠农村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笼络社会力量,为农村青少年教育培养贡献力量。
首先,要强化当前社会环境的整治力度,转变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学校周边极易影响青少年的网吧、小书店、台球室、游戏厅、酒吧、KTV等娱乐场所进行整治,严查“黄、赌、毒”书刊、网站和涉案人员,加大对未成年人禁入场所的审查力度。重点整治学校周边文化市场,开展积极的法律普及活动,进而营造正向的文化导向。
其次,要不断深化青少年法制意识教育,强化青少年对于不良思想的抵制能力,在对社会不良风气展开整治的同时,还要把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上日程,树立青少年正确的法律观念,强化其自身的不良思想抵抗力,从而使青少年能够自觉远离不健康的思想环境,善于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后,重点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管教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控制残障儿童,雇佣童工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创建家庭、社会、学校相互联系的青少年管理实体机制,做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进而有效隔绝社会不法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强化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以及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法律宣传工作,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为这类家庭提供积极的生活以及教育保障。
传统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的心理诉求以及心理成长的需要。本文以青少年成长环境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当下青少年成长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种种问题,在新时期背景下,积极引入新的环境转变策略,从而构建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本文也证明了在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多方统筹推进,构建多位一体的青少年成长责任体系,才能实现青少年与社会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