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雪
如何选择“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周山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从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一门课程第一堂课的特殊意义和科学安排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原则、方法,并结合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提供了具体参考案例和实施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教学论
如何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值得我们细心推敲,尤其是一门课程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十分重要。对此,很多专家和任课老师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接切入主题,讲解课程的基本专业内容。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避免教学进度往后拖延而导致最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最科学和最有效的内容安排。这里,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供给大家参考。尤其是对于打算制作优秀教学课件,开展“金课”建设的教师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讨论的“第一堂课”是特指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来看,如果说一门课程中间大部分课时主要用来教授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话,那么,课程的开始、结束和过渡阶段应该更多地讲述和介绍本门课程的历史形成过程、特殊地位、研究学习方法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该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所谓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课程本身的专业内容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对学生学习整个课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相关知识内容在书本,尤其是在教材中往往只在前言、后记或出版说明中简略抽象地提到,一般老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然而,对于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在校学生来说,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专业和全新的课程。很少有学生在学习之前会具有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经历和体会。所以,在开始一门新课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学生问一些老师觉得很“奇怪”的问题。如“老师,我们学了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学生不懂得一门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目的不明确的话,他们就很难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结果只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分而学。调查表明,对于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来说,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此外,即使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如果不懂得该门课程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不说无从下手,至少学习会多走弯路,效率不高。显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问题应该是我们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后续的教学工作将会很被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摆在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重要任务,是在每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门课程第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此外,第一堂课还关系到全课内容和进度的安排和学习指导问题。
因此,第一堂课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处于“指导性”和“方法论”的特殊地位。
从上述第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和特殊地位中可以看出,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对师生的要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我们课程教学的每堂课都具有三个环节,即备课、上课和小结三步曲。其中,备课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通过备课准备过程,我们写出“教案”等,而这一系列工作都有其基本原则。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讨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一般性的教学原则,重点介绍“第一堂课”内容选择特殊的基本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我们选择的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它不是课程内部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或具体案例,而是有关课程的整体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容。也就是说,要高瞻远瞩。将该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介绍它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介绍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以下简称模电)的第一堂课中应该介绍课程的来历、该课程与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之间的关系。介绍非线性器件、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运算放大器和集成电路等各个部分的任务和联系等。
所谓指导性原则是指我们在选择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的是这些内容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否真正起到方法论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检查,故意安排一些貌似或过于一般化的、重复性指导内容。这样的做法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学生容易厌倦。不仅起不到指导作用,还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因此,在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备课时应该反复推敲。比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第一堂课我们应该提前介绍设计编写程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显然,这对后续具体程序设计内容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所谓必要性原则是指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不是为了有趣而有趣,也不是为了介绍历史而介绍历史,也不是为了介绍学习方法而介绍学习方法。而是要根据整个课程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选择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扯得太远就会花费很多时间,而实际作用并不大,教学效率低下。我们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1]。
所谓兴趣性原则就是我们选择的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生动有趣、联系实际。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缓解同学的紧张压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好奇心。这一条原则应该和第三条原则有机结合,系统考虑,不可偏废。例如,在模电第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的历史人物、科学事件和生动的产品应用归纳出课程形成的过程、意义和作用。这样,不仅讲述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知道了该课程的价值、意义和关键内容。而不是为了有趣而有趣。
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查阅众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资料来看,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应该遵守教学的一般原则和上述特殊原则外,还应该考虑选择以下具体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上加深学生对课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理解,有利于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如在模电的第一课中可以提提麦克斯韦方程的来历和无线电发明的故事。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人类创造性、启发性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规律。它也体现了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生产和科学实验等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使得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意义和作用;第二,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科学家或者科技工作者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品质,学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第三,有利于“课程思政”,教书育人,从科学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科技工作者坚持真理、无私奉献、勇于奋斗的崇高思想品德。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了解一门课程的整体情况。如课程的整体价值、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等。学生从中还可以了解到每个单元内容的本质、特殊地位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后续每部分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际上,人的认识本身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生长新的知识[2](参考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我们称之为“固着观念”)的过程。人们要认识一件新的事物时,必须弄清楚它与周围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有意义。同时,科学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表到内部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素养。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或特殊的学科,除了采用一般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外,还会有其特殊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将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是学科发展进步的源泉,是课程内容创新的法宝。方法论可谓是科学之科学。学生如果提前知道或掌握了这些特殊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之中将不仅能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十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比如,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结构化、模块化的方法是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模电中近似计算的思想方法都将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方法的精髓,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当然,所有同类课程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也要介绍。这要视学生学习、掌握和熟悉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情况而定。学生入学时,有些安排了“专业概论”之类的课程,或者前面课程中已有介绍的,任课教师只需要复习性地提一提即可。重点还是要介绍其特殊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这些东西是在整个课程学习和动手实践过程中随时都要使用的。所以,要让学生第一堂课就先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提前做好准备。如果第一堂课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列好清单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和准备,待以后具体使用时再详细介绍。例如,各种计算机语言课程的调试平台,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电子测试仪器等。在第一堂课中至少要有个初步介绍。这样,在后续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会顺利很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的基本要求、考核方式比较重要,应该融入第一堂课中。虽然我们不提倡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但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进行课程考核也是必须的。至今考核仍然是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如不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考核,是不能取得相应学分,也不能很好的学习后续课程,甚至不能毕业,这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当然,考核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要求等来决定。这些,我们应该提前清楚地、明确地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任课老师都不会忽略这些内容,并把它们写入了教学文件,作为第一堂课还是应该重点强调一下。
此外,除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PPT课件和补充资料等基本教学文件和资料应该尽早和及时发给学生,并在第一堂课上适当地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以便学生主动配合老师提前预习、准备和积极思考。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到位的话,除了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外,还能使优秀学生自学事半功倍,让后进同学学习少走弯路。
认识到了一门课程第一堂课的重要意义、知道了其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相应的道理,大家会问,这么多内容怎样才能在第一堂课内完成呢?实际上,这是另一个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设计的问题。只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严格科学地分配时间就不难做好。下面介绍一个实践效果较好的案例,以增加感性认识。《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简称模电。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学。作者从教近40年,积累了相关课程大学本科、高职学生和社会成人教学的各种经验。作者主讲模电第一堂课的有关教学情况如下:
首先,通过提问从课程的名称入手介绍模拟电子技术的概念、来历以及它与中学电磁学和前面所学电工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联系生活中无线电及其电子产品的实际。必要的话,适当补充一些科学分类的基本知识。比如,简略讲一讲麦克斯韦方程的来历和意义。提一提马可尼和波波夫的“无线电发明之争”的故事。联系中学接触到的电磁学,一步一步介绍电工学和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机和现代微电子技术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很自然地从宏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介绍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还有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科等课程)各自的核心内容、分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也告诉学生。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等内容可以资料形式发给学生,指导课后阅读。重点强调一下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
这样,学生对课程的名称、内容以及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楚,学习的目标也会十分明确,并能深刻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意义。接着,就是介绍电子技术课程特殊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先讲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同,介绍应用技术类课程的非源性,人为性、形象性、实践性和熟练性的基本特征[3]。联系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和“三个阶段”理论[4]。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提供给学生一些特殊的学习方法建议。比如加强形象记忆、反复练习和建立近似计算的思维观念等。例如,讲解学习技术科学要发挥人的形象思维和记忆力优势,要通过勤学多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等。基本元器件的特性曲线、单元电路等都要熟练的记忆和能默写绘制,不追求理论计算的精确性,注重试验调试的方法和结果。
通过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不仅明白今后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学习这门课程,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的方法论和哲学思维的基本素质。爱动脑筋的学生还会在此基础之上,自己慢慢总结出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
有关课程宏观整体的相关知识方法介绍完之后,有时间,才开始进入课程的第一章专业知识的内容教学。开始讲解半导体的概念、半导体材料、特性等基本知识。以问题为线索展开。
通过反复实践验证,发现采用上述做法后至少会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到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第二,由于学习目的要求十分清楚,在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主动。有些自己会提前预习,并做些笔记。第三,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后续的教学进度可以明显加快,学习内容比一般情况会多很多。第四,从考试成绩也能看出来。只要是态度端正、课堂精力集中的学生比同等情况要好很多。有时间大家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教学实验加以验证。
经验告诉我们,模电这门课程的教学,如果第一堂课上好了,后续内容模块划分又比较清楚,任课教师能够以问题为线索,一步一步引出基本的元器件、各基本单元电路和基本应用电路。同时,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设计方法(图解法、近似估算法和等效电路法等)讲解清楚,逻辑性也比较强,每堂课标题简洁,形象生动,及时复习和及时动手实践。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相结合的话,这门课程确实会变得很好学习理解、很好掌握,学生完整记忆下来也并不难。
记得在湖南师大执教时,有一届学生到了期末我见他们都不怎么记笔记,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上课不做笔记?”马上有学生回答“老师,您讲的这门课我们全都记住了,不信可以从头到尾复述出来,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楚。”其他同学也点点头。我也发现上课的时候,他们确实鸦雀无声,听得也很入神。多年过去了,他们中间有些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导师、大学教授,当然,这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凡是爱学习、想学点东西的学生,听了作者主讲的模拟电子技术课都会记忆深刻,收获很大,觉得这门课程并没有那么难学、难掌握。
相反,第一堂课一开始老师就讲解具体专业内容,学生往往觉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学了有什么用。根本谈不上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当然,上述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摸索或其他方式学习到。但毕竟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面有限,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学习效率非常低,还不一定能搞清楚。再说老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不充分。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类似晶体三极管的原理和特性的内容。
本人不太赞成盲目效仿“探索学习”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是有条件的,它更适合于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了相当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之后,在综合运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才比较适合。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可以逐渐多放手一点,但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还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效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能给予适当的“探索”体会。
老师上课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科学艺术精神、思想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科学艺术精神、思想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某一名老师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能够很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训练和逐渐提高的过程。除了学院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组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外,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时,也应该很好地思考和注意这些东西。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实用,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科学艺术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要有一定高度的思想境界。
总之,类似的技术类课程的第一堂课,本人基本上都会遵守上述四点原则和五点内容建议,并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紧扣学生的思维,先从宏观整体入手。全面考虑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后续的教学内容也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组织。必要时,插入一些精短的科技小故事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尽可能形象化,将复杂的原理简明化,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层层深入。这样,不仅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使该课程的切入很自然的,重要的是高瞻远瞩。实践证明,如果第一堂课上好了,后续内容以问题为线索一步一步引出全书内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相结合,模块划分清楚,逻辑性强,及时动手实践的的话。学好一门课程就会很容易。
[1] [苏]巴班斯基.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7:253.
[3] 周山雪.应用技术类课程的特点与教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4] 邵瑞珍.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7.
How to Choose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First Lesson of Each Course
ZHOU Shanxu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lesson in a course. It also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ally arrang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first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long-term teaching experience, it provides a specific case reference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alysis.
classroom teaching; courses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heories on subject teaching
2021-07-01
周山雪,男,湖南常德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MRI成像技术和教育教学等。
G712
A
1672-0318(2022)02-0079-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15
(责任编辑:黄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