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欣
“女排精神”的价值溯源及其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苏 欣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女排精神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指导意义和促进意义,同时其还具有思想教育性价值、政治性价值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在新时代,女排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态,如何将二者之间进行现实化的结合,是女排精神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女排精神的具体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得出,女排精神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专业价值、政治价值与思想价值。基于此,我国应当利用新型技术因素和新型运行模式大力宣传女排精神,进一步挖掘女排精神中的相关要素以形成创新评价体系,加入具体课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以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女排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升华。
女排精神;高校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顽强斗争、勇敢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总括。在各类世界大型排球赛事中,我国女排选手与队伍凭借着顽强战斗和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为民争光,给予了中国人民以及整体国家、民族以巨大的鼓舞。据此,党中央批准了女排精神纳入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女排精神不仅代表了我国体育领域的杰出竞争力,同时还具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性功能。在女排精神的起源与传承过程中,其引领了各个时代的竞技体育与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发展,并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重要精神体系[1]。分析女排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有助于依托历史的视角分析其各方面的价值,并有助于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背景下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升华女排精神,同时将其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等多方面领域进行结合与应用。尤其是在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二者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契合性与连接的可能性。本文拟对女排精神的发展阶段进行历史溯源,挖掘其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契合点,并力图构建二者之间进行具体结合的路径与创新方式。
女排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和背景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带领了日本女排创下了175胜的惊人纪录,1964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教练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自此,我国女排开始了魔鬼训练模式,比如当时盛行的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项目等。日本的严格要求、团结协作的精神感染了中国女排,同时大松博文也开启了外交训练中国队伍的模式,推动了最早一批女排选手和队伍的崛起,并且也是女排精神的产生源头。在当时,与乒乓球等项目不同,女排项目在国际层面并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且我国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社会层面出现了诸多精神层面的弊端和矛盾。文革后时期,我国开始了省运动队训练的恢复,并且重组了女排队伍。
国际环境也为中国女排的表现与显露锋芒提供了背景性基础[2]。1979年,国际奥组委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我国女排增加了在国际赛事中表现的机会。同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夺取了世锦赛冠军,并在三大球项目领域率先冲出了亚洲。当时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社会建设改革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人民和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且方向并不明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女排的表现恰为全国人民、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的对抗程度、训练强度等都对国民造成了很大触动,并引发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我国国民的自尊、民族精神与气节在一次又一次扣杀中展露无疑[3]。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女排精神进一步迸发的上升期。1981年,女排参加了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获得了7战全胜的成绩,震惊世界;同时女排斩获最佳教练奖、最佳二传手、优秀运动员。1982年中国女排在秘鲁世锦赛夺冠。1984年奥运会上,女排获得三连冠。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夺冠,并在1986年第十届女排世锦赛上夺冠。至此,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颠覆性突破。同时,女排精神在国民方面获得了极大赞誉,中国女排在当时收到各种形式的贺信、贺电、纪念品高达三万多件,甚至女排精神已经扩散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方面,如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都基于女排精神表示“坚决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各大媒体加大了对女排的宣传力度,广大国民——无论是煤矿工人还是大学生——都受到了女排精神的鼓舞,改良了生产、学习习惯,《人民日报》称:“学女排,见行动”。女排精神的艰苦奋斗、带伤训练与比赛、顽强战斗等理念与斗志,深刻感染了整个中国。
即使是在21世纪,中国女排和中国女排精神也始终处在向前奋斗的状态。2003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再次夺冠;2004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2008年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第三名;201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再次获得第三名;2014年世锦赛中国女排获得第二名;2015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均获得冠军;2019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2020年奥运会中国再次获得女排冠军。从总体上看,21世纪的中国女排延续了女排精神,并在竞技体育和其他相邻领域进一步感染着和推动着国民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展现。
纵观女排精神的发展史可见,中国女排精神的价值并非简单体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女排精神在精神上感染和促进了我国国民的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气节。在上世纪60年代,女排精神稳定了我国百废待兴局面下的模糊性理念和国民的斗志,并在后自然灾害时期、后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配合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建设与生产的战略,在竞技体育领域作出了充分的贡献、取得了傲人的成绩[4]。也正是由于女排在这一时间段震惊世界的傲人战绩,女排精神对于国民的鼓舞以及各领域对女排精神的认同度提升,都获得了乘数效应。在21世纪,女排精神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局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型社会背景和国际环境,使得女排精神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女排精神与现代环境的契合之处、重要连接点、融合的方式与模式,是中国女排精神进一步传播扩散的相关研究所不可避开的历史性议题[5]。
从总体上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女排精神之间存在着理念上的统一。具体来说,女排精神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释放的价值绝不仅是竞技体育领域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思想政治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如上文所述,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对于我国的思想坚定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女排精神在这一阶段发挥了其应用功能,稳定了思想政治发展的内容,并激励了全国人民恢复和提高生产、振奋民族精神气节等,体现了其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重要推动与促进功能。
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的体育课程教授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环境。与上世纪的背景不同,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网络环境、多元化的技术以及各领域糅杂的多种诱惑。重体育专业训练而轻思想政治建设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快速化的社会运行模式导致的泛娱乐化文化现象,削弱了大学生群体回归政治与思想教育、建设方面的动力。
在这一环境中,女排精神能够发挥同样的功效:首先,女排精神在各大体育赛事中重申了艰苦奋斗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对抗了泛娱乐化等多样诱惑,推动大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重温民族气节。其次,女排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展现,凸显了专业训练之外的政治性、民族性等内容,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范畴,并在专业角度融入了具有政治性的建设方案,使得高校学生培育机制趋于多元化与完整化[6]。再次,女排精神仍然能够促使国民在全球化和网络一体化的环境下坚守本心,回归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心。
女排精神的基本载体与推动力量,是中国女排在上世纪60年代至世纪末之间创造的重大战绩、傲人成绩。当时震惊世界的战果,是中国女排从一支国家队上升到国家的精神象征、到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形象的代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究其根源,中国女排的战绩与水平,来自于创新性的训练方案与培育机制。推动中国女排像乒乓球等一样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并傲立于世界之巅,也是由于上述创新性培育模式所支撑起来的。
具体来说,首先是中国女排开放式的创新理念。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女排在中央的扶持下与日本教练员合作,形成了开放式的训练与培育模式,同时引入了日本的团结性、高强度性训练方案,提高了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这一创新理念,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建设绝非故步自封,而是代表了思想方面的创新和政治方面的开放与合作。这一理念,不仅是女排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点。
其次是中国女排的艰苦奋斗内核。现阶段,我国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乃至整体运动队、包括教练员在内,都形成了一种懈怠心理。强者不能稳固赛事地位,而弱者恒弱,甚至出现不思进取的危险态势。反观女排精神,中国女排的崛起时期是在中国百废待兴、同时竞技体育运动想不被任何其他国家所看好的情况下,其顶住各方巨大压力,冲出重围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无法撼动的国际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正是由于上述艰苦奋斗内核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中华民族气节所支持的。基于此,我国现阶段在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方面,应当重点关注这一气节和内核的传承和传递,避免出现现阶段某些运动队所存在的弊端与矛盾。
再次是团结性专业价值。女排受到日本团结性战略与训练理念的影响,始终注重团队协作与整体奋斗,而摒弃了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思想,实现了女排在大型赛事上的优秀表现和傲人成绩[7]。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团队协作的思想教育,而女排精神基于其获得的成绩和具体表现,能够为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借鉴基础。
我国高校等不同层级的教育体制在经过了新课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巨大改变。在课程设置方面,其也出现了综合性以及学术性的一系列内涵变化。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上述授课方式和教育方式进一步被动地发生了更加明显的改变。在学生群体方面,由于课程方式(如多媒体、网络授课)等的转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基于网络授课的模式,大学生课程不仅降低了一定质量(如体育课程),并且还形成了一定的自由性。这一自由性降低了大学生思想层面的稳定性,并且为整体授课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一情况下,对于女排精神的宣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局势。女排精神将触动大学生群体,使其了解自身学习与教育的最终目标,包括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国家层面的多维目的,并在思想上扭转其不恰当的自由主义理念。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的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及思想方面的稳定性与坚定性,但从本质上看,上述技术因素仍然是处于工具性内容范畴。而对于其造成的具体影响,应该取决于对其进行的具体运用。
在现阶段,对于上述新型技术因素的应用,主要在于经济方面和市场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利润获取效率,而忽视了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功能价值。基于此,应当以女排精神为最主要内容,以数字技术等新型技术为核心载体,进一步扩大对女排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在上世纪80年代,基于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将女排精神传递到了全国各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现阶段的数字化时代,新型技术因素理应取得比传统背景下更好的宣传效果,也能够使女排精神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内心形成更加坚定和稳定的信仰[8]。
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当结合互联网平台提高宣传,并利用数字化平台和传播中心举办相关活动,将中国女排这一民族和国家IP进行充分运用,其目的不在于通过活动赚取利润,而在于将这一IP烙印在中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精神层面。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传统评价体系中,体育评价往往采用的是身体机能、运动机能等方面的指标与权重,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较少,或占据的权重较低。如上文所述,女排精神不仅仅是竞技体育和专业技能方面的优越性,而是其精神和气节方面的价值[9]。基于此,为了实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应当自下而上地创新评价体系,为大学生群体设置创新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
具体来说,应当进一步挖掘女排精神中所包含的价值维度,并形成不同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女排精神中包含了运动机能和竞技体育方面的专业性,这一方面价值形成了学生体育评价体系中的专业性指标;女排精神中包含了女排队员艰苦奋斗、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一方面价值则形成了学生体育评价体系中的思想性指标;而女排精神中包含的团结性、开放性等价值,则对应了新型学生体育评价体系中的政治性指标。
通过女排精神的进一步挖掘与剖析,能够在后评价阶段提高我国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内化地融入女排精神和思想政治建设内容,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与融合。
在具体的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设置相应的创新课程,在具体的专业理论方面融入女排精神,使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内化为体育学生的内心信仰。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创新课程应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女排精神的缘起和发展的历史性课程。可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关纪录片、文献资料的分析等课程教学内容,依托历史的视角使高校学生理解和感受女排精神的时代性意义和现代性价值。
其次,应当设置相关开放性课程,吸纳中国女排等核心竞技体育运动员前往各高校授课和交流,使其与体育学生面对面沟通,使学生群体直面女排精神,感受其魄力与气节。还可以将该开放性课程设置为公开课,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网络传输,降低特邀嘉宾等的授课压力,并实现授课资源的公开化、可复制化、高速传输等。
再次,应当设置相应实践性课程,适当加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性课程时涉及到的训练强度和赛事压力,为其构建与中国女排在上世纪发展阶段面临的情景,设身处地培养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体系与内心结构。
[1] 赵麑.符号和记忆:女排精神的内涵、特征及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7(08):8-12.
[2] 蒋旻.论中国女排精神的新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6):20-26.
[3] 王军伟,张岚,余丁友.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及文化效力构建[J].体育学刊,2017,24(03):35-39.
[4] 袁芳.中国女排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5] 陈静,梁建平.再读中国“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6):60-61.
[6] 常益,王平.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5-139.
[7] 俞文谦.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4(26):202-204.
[8] 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02):70-73+89.
[9] 陈永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4):34-35.
Incorporating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SU Xin
()
The spirit of China’s women volleyball team, also known as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has guiding and promoting importance in competitive sports. It i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value and symbolizes our national spirit. In the new era,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has found many expressions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PE course. To achiev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a key to advocate this spirit. Through analyzing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PE course. Therefore, we should apply new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 mode to advocate this spirit, form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college PE lessons.
“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higher education; incorpo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C123
A
1672-0318(2022)02-0040-05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08
2022-02-14
深圳市教育科学2020年度规划课题。
苏欣,女,陕西汉中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黄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