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斌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六双”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欣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新阶段,为更好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职业院校应当强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相融合,通过管理机制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及强化师资队伍等全面深化,形成“目标双立”“双线融通”“专兼双师”“内外双融”“正反双促”“显隐双评”的课程思政建设“六双”模式,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重视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学校层面对这一战略的深度贯彻是实现国家战略实效的关键。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对推动院校发展具有普遍价值的实践方法。当前,在职业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职业院校要以育人为根本主线,强化思想共识,通过持续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引导教育教学实践变革,丰富人才培养内涵,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和学校内涵式发展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引导教育回归本体价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从院校层面看,落实课程思政具有深化教育实践内涵,推动学校发展的现实价值。
课程思政引导教育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教育的“立德”内涵和教师的“育人”职责,是古今中外教育经典思想共同确认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功能。课程思政就是对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其核心是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育人育德”是教师职业应有职责。长久以来,教师工作往往集中于知识传授,忽视育人职责,导致教育过程逐步背离本质。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实质上是教育的简化,是教师职业内涵的单一化;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缺乏对教育复杂本质的探索;知识装满了学生的头脑,并没有深入引发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变化。习近平指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3]。作为理念,课程思政引导教育实践进行理论和经验反思,要求教师超越知识传授模式,锚定职业根本价值,只有教师努力追求“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教育才能回归本体价值,学校内涵式发展才能彰显核心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学校教育应对外部挑战。育人不仅是教育固有的本体价值,也是世界发展对教育的客观需求。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功能需求将逐渐弱化,而对教育的育人价值需求将更突显。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广泛、便捷地获得不再是专门问题;行业产业创新日趋促使知识融合跨界;智能虚拟互联的未来社会特征急需具有创造力的主体。这些变化都在重新界定人才内涵,对现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主体及要素关系提出深刻挑战,客观上要求教育实践超越工具理性,实现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如果不打破工业时代以来逐渐被强化的单一知识传授占据教学核心地位的状况,不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和目标,学校将难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社会向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课程思政通过深化育人内涵回应挑战。课程思政建设引导专业教育由仅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对问题和知识的深度思考,由注重知识数量的积累转为同时关注知识内涵和思维品质,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种路径方法,课程思政建设通过重塑教育教学过程和目标来融合外在客观要求,使学校更好应对发展挑战。
课程思政关联着学生个体发展困惑和需求。人类社会和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学习生活巨变,面对层层交错的信息知识网络,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局面,个体发展成长不仅面临巨大冲击也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定心自立而不迷失,如何让知识和技能发挥更大价值,如何实现个性化的高层次成长需要,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无可回避的困惑。知识、技能并不能直接解答学生成长的困惑,学校教育也不能穷尽知识,不能把未来人生、职业所需要的所有技能都教给学生。只有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理性理解生活,科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理解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合的珍贵价值,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转化为高水平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个体可持续健康成长。
近期,国家持续、密集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强化价值塑造,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4]。密集的政策举措,意味着经过初期的探索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开启了全面强化和深化阶段。职业院校应当把握这一重点发展阶段和时机,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新高度和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深入理解这一阶段特征和要求,是职业院校在实践中高质量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从范围来看,深化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和所有专业课堂,从局部实践转变为全国整体推进;从内涵来看,深化阶段的课程思政实践突出体系建设,强调各要素高效协同,发挥结构功能;从目标看,育人实效将成为检验这一阶段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根本点。深化阶段的课程思政实践重在发挥合力,全面提升并显现课程思政建设育人实效。
具体来看,在深化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在实践中系统贯通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普遍借鉴、验证和吸收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确保育人实效。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引导学校教育的“质量变革”,其实施过程、目标和最终效果的保障从根本上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展开。前期的院校实践,在教学内容、方法、推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和前期的目标、探索不同,当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面对规模庞大、条块分割的不同主体和要素,如何广泛避免可能出现的共同问题,如“简单叠加,缺乏深度”、“流于形式,效果碎片化”等,真正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实效是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以系统化、结构化的视角,对能突显深度育人实效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整体探索,才能更好地使课程育人目标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确保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
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育人过程有独特逻辑和特征,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聚焦应用和实践特征,突出职业教育内涵。与其它类型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意识更强烈,实践目标更明确,接触岗位环境的机会也更多更早,对学生品格精神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更为迫切。在内容上,除了具有通用特征的要素、资源外,应聚焦职业教育内涵、针对岗位特征和职业精神需求挖掘、建设育人要素和价值体系,并联系行业产业最新发展状况,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在形式上紧密依托产业行业和企业,回应行业企业现实问题,开发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元素,在认识产业行业发展历史、前沿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在实施过程中,增强实践性,注重外部协同和动态调整,课程实施突出实效性和体验性,密切联系现实情境,把专业知识、育人元素与具体问题、岗位需求等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客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保障支撑方面,加大实践平台建设投入力度,联合校外组织机构,拓展课程思政空间和形式,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情境和手段,提升实践平台的价值塑造功能,为师生互动和知识转化提供条件。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善于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问题,善于从系统的观点和结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深化协同”[5]。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基于全面、系统的视角和方法。一方面,课程思政的理念价值只有通过全方位、全员普遍渗透才能得以落实和真正发挥作用。“育人”是教育的本有内涵,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而非学校工作的简单增添,因此课程思政必须系统贯通,才能由内而外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体结构性地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可以引导职业院校发展创新。这是课程思政所具有的深层实践价值。《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所“规划十大育人体系”的首位就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因为课程思政聚焦人才培养核心、聚焦教育教学前沿,并关联学校各主体,是既具深度要求又具广泛覆盖能力的综合实践,可贯通教育实践和学校工作全过程。整体而言,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多维目标和价值,高质量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带动学校发展的全面升级。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当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何将“教书”与“育人”、“育才”与“育德”深度融合转化为人才培养实效,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对的首要问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德业并进 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注重课程思政系统性价值的发挥,通过强化思想共识、健全制度机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持续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形成“六双”模式,力求在专业教育中推动学生学以进德,德业并进,德智日新,最终成为服务国家社会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育才”和“育人”的统一,将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所有类型学校教育本有的核心目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才”和“育人”的统一,坚持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品德修养、政治认同和文化素养的引导;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
“育才”和“育人”的统一需要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相融合,通过在学校发展中强化并贯穿“育人”逻辑升级学校管理机制,从理念、制度、教学、师资、评价等层面协同建构三全育人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贯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系统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实效集中体现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渠道必须追求以学进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内在地蕴含丰富、深刻的育人元素,但是这些育人元素并不会自发自觉地作用于学生,育人立德就是要“转识成智,化识为德”,通过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和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反思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对人生和自我的理性理解,形成正确自觉的道德和价值要求,实现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应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主线与思政内容主线的双轨双通、双线双融,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深度挖掘、精心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根据思政内容主线重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质量的双向提升。为此,要立足系统观念,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校制度和机制中,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改变原有条块分割工作模式,通过“一切围绕育人价值”导向推动系统协同,推动学校育人要素同频共振。首先,加强党委全面领导机制,统筹和引导学校各领域协同课程思政建设,在此基础上强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设计、教学体系设计和组织实施体系设计,并将建设实效纳入管理考核。其次,推动关键机制改革调整,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育人质量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管理闭环机制、课程思政专门人才机制等,各项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后,重点建设联动机制,包括促进“校内多部门联动”,推动课程思政贯通学校整体工作和结构体系、贯穿学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提升育德综合能力;包括促进“校外多机构协同”,整合育德优质资源,提升育德创新能力;包括重点强化“双思政同向协同”,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求,借助原有成熟思政教育平台和资源,高效推动课程思政体系落地。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要打造专兼结合的联合教研室与联合教学团队,引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教师以及课程思政研究专家开展集体备课、协作研究、协同教学,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教师的能力和品格是决定课程思政终端实效的决定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持续展开师德建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师德建设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推动教师不断进步,以德立身、立学和施教。一是加强教师对岗位职责和职业使命的理解认识,引导教师超越传统教学模式,主动追求更高的工作价值和自我发展境界;二是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主体自觉意识,自觉深化家国意识和使命责任;三是强化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进行道德自我修养的习惯。在具体过程中,注重强化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开展国情考察,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扶贫项目等,推动教师成长。其次,建设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构建党员理论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师入职和发展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一体化培训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理论和育人能力培训体系。引入校外资源,联合知名高校及行业企业,系统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研能力系列培训,最后,建设课程思政队伍。建立团队共建制,形成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合作团队,建设学习和交流机制,为教师展开课程思政交流、研究探索创造条件。打造课程思政重点团队,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等举措以点带面,提升专业教师整体课程思政能力。
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协调配合的系统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稳固定型。课程思政包含对知识体系、教学活动功能、方法和价值的反思重构,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深度体系化的实践回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对接课程思政要求,着力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知识传授形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的教学体系,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基于育人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分类建设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不同特点出发,建立知识性、实践性、价值性相融合的内容体系。在内容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系统的价值挖掘深化专业课程内涵,目标和结构,为课堂育人提供高质量内容。在内容体系建设具体过程中,专业课程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挖掘各类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人文等思想性价值性内涵,注重逻辑牵引,注重突破专业壁垒。实践类课程思政在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强化深圳区域特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圳和大湾区发展状况,关注区域产业行业前沿,认识新事物,思考新变化。公共基础类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重点促进基础和专业的融合,通识与实践结合,以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维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变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转化为以思维训练、价值引导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多元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启迪智慧、养成品格,激发创新和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坚持学生中心,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包括传授法、启发式、探究型、项目式小组教学等,根据不同专业特征寻求组合式突破,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形式。同时,探索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化课程思政实施渠道,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空间。一方面,强化实践价值,注重做中学,做中教。每门课程都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实践项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正确理解规则、理解个体和集体等素质的培养。
文化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力量。习近平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7]。职业教育要从课程所涉的专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技术文化、家国情怀等角度,深入挖掘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源,通过案例比照分析,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明辨是非、通晓道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强化文化建设,以浸润师生主体的精神品德,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功效。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通过优化校园环境,通过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文明素养、思想觉悟和家国情怀的提升;引导优良师风师德的形成。一方面,既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民族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永恒价值和现代意义,又注重通过创造多元机制和路径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认知,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未来行业企业的变化趋势,在未来职业中能将自我发展与服务国家民族相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应促进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既应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和迁移度,对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反应等显性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也应注重学生职业的从业态度、职业操守,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和团队能力等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形成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加强机制驱动,通过机制建设保障课堂教学改革实效。同时,强化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引导学院科学制订方案,提升课堂改革实效;引导学院分类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以及时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院建立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制,打破传统专门化的教学体系。
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还应注重智能数字技术服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加快智能数字等先进技术布局,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智能数字平台和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快先进智能数字技术和系统建设,通过便捷智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虚拟现实有机结合的智能体系反向驱动上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部门发展改革,提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优化数字智能系统内涵和功能,探索通过智能操作系统联结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多要素,联结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主体,将不同工作价值链接并融合于“育人”目标,逐步成为同步于专业课程思政、支撑课程思政实践的数字化思政体系。
[1] 新华社评论员: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2016-12-08.
[2] 中共中央党校官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 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EB/OL]. 2018-05-04.
[3]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习近平论人民教师[EB/OL].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451743340324613529&source=share&reedit_timestamp=1631192469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o_audit_timestamp=2021-09-09+21%3A01%3A09&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3451743340324613529. 2021-09-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5-28.
[5]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 http://education.news.cn/2021-01/08/c_1210971371.htm. 2021-01-08.
[6]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习近平论人民教师[EB/OL].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451743340324613529&source=share&reedit_timestamp=1631192469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o_audit_timestamp=2021-09-09+21%3A01%3A09&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3451743340324613529.2021-09-09.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A “Six-dual”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VET
YANG Xinbin
()
In order to establish moral integrity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for our party and country, it is of national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now entering a new phase.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ry to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faculty, a “Six-d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dual objectives”, “dual lines”, “dual teaching faculty groups”, “dual integration”, “dual improvements”, and “dual evaluations”) can be achieved. With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being cultivated, this mode can better serve our socialist cau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2022-02-10
杨欣斌,男,山东平度人,博士,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G711
A
1672-0318(2022)02-0028-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06
(责任编辑:黄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