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超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507)
2016 年8 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1]“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引领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的新格局,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要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农业教育合作是我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教育国际化合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涉农专业师资国际化培养,既是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基础,又是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广东涉农企业作为国家对外农业合作排头兵,在“一带一路”上展现新的作为,如广东农垦率先在东南亚地区建立农业基地实施跨国经营,亟需一线跨国从业人才。
涉农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首要是师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提升教育竞争力,必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国际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及师资国际化发展研究迫在眉睫。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教师个体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教师队伍的构成具有多元化(即具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学习或工作的背景)特征[3]。
国内外学者研究普遍认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评价一般认为有六个指标: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人数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国内专任教师获得国际认可资格证书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外籍教师、专家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外籍教师或双语教师授课的专业数;具有外籍专家教授参与组成、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学团队数[4]。
近年来,党中央从“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出发,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把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我国高等院校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师资国际化建设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有意将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培养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有涉农专业的院校中,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在整个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青年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有所增强。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在“十一五”期间投入 200 万元用于英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培训;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 2000 年起每年派出 200 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每年邀请千余名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先后选送 59 批教师,到美国、德国、新西兰、以色列等国家或地区培训学习考察,开展了学生赴德国、美国、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实习项目,选派 20 多批教师前往参与指导,成为培养国际化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4]。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但是,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国际化建设与发展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未能将“一带一路”倡议同高校专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未能满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要求。
1.高职教育国际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需要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国际化。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既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硬性指标(如师资队伍的结构,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的比例等)[3]。国际化师资紧缺或重数量轻质量,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海外培训重业绩轻效果,合作办学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重视不够。
2.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缺少国际宣传力,国际影响力弱,在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方面,各高校均致力于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但短期交流居多,学术交流及学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国际化环境没有优势,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师资队伍引智上一直处于劣势。
3.学科建设的差异导致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学校发展和办学需要,在学校政策、资源上有所倾斜,优势学科发展迅速,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对于涉农专业高层次国际化的培养投入较少,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话语权的专家教授偏少;教师境外培训数量有限,对于本专业国际信息获取局限于网络。这也就导致了涉农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其国际化水平也就有限,这种状况不利于国际化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的组建。
4.科学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实中高职院校仅少数涉农专业教师能选派出国访学、研修。由于缺少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及完备的师资培养和管理体系,对国际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学术交流实质成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制定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对策和发展路径,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合作交流为教师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师资管理经验,树立国际化培养意识,结合地域特点和自身特色,加强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知名度,可与国际高水平院校合作,创设国际化的涉农特色专业,制定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为国际化教师的工作提供机会和平台,吸引国外留学生和学者。鼓励涉农专业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同时,强化教师的创新观念,与国际学者“对话”,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解和科研成果。
创新机制引进国外智力,通过聘请、专任、兼职等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高端学者、高级技术人员、涉农专业骨干教师,加快涉农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开展“丝绸之路”教师培训,加强先进教育经验交流,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加强“丝绸之路”教师交流,推动沿线各国校长交流访问、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研修,推进优质教育模式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大力推进沿线各国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和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输出,跟进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沿线各国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均衡发展[1]。
建立海外高级涉农专业人才数据库,招聘国际学者和国际高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互访制度。提高师资队伍中国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组织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如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学术联盟(如“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5]。
加大涉农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鼓励学术带头人任职于国际科研机构、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增强学科带头人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权威;在各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
选送专业资质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去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培训、访问、项目合作或进修,促进知识的创新,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科研方法;提升教师国际化资质;定期选派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农企业参观学习,从而获得该专业最新、最前沿的信息,聘请资深农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教师国际化培养上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访学计划,跟踪服务,过程管理,强化考核评估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多层次的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师资管理体制。细化国际交流过程管理,建设国外留学效益考评方法及评价体系,依据学校具体发展需求,制定合理详细的公派出国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跟踪服务,显现国际“引智”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障国际引进人才的质量,保证留学效益的提高;进行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的横向比较,选择适合的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进程。
在新形势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面向亚太地区发展倡议,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高职院校配合做好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正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国际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提升国际意识、加强教师国际化流动、加强学术梯队培养、构建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