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陈天行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要“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基础,积极的学习体验是历史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就要优化提升他们对党史教育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教学活动揭示和提升学习者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它把学习内容放到了生命体验之中,在进行知识意义重新建构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者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立场、科学观点和基本看法,正确党史观是“通过党史的学习教育形成的对党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主要包括党史时空观、党史认知观和党史价值观等。”[3]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的学习体验就是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使他们在理论认知、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方面形成正向体验。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学习体验,对于他们形成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提升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学习体验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史观是学习党史、研究党史、总结党史经验等党史活动中应秉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作为大学生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提供了价值引领。大学生正处于“灌浆期”,接受系统的党史观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党史资源中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的党史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党史教育的效果,激发大学生对党史学习的兴趣、活力和潜能,提升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多方面心理要素的自我驱动,能够推动他们对党史学习从浅到深、由感知到领悟的转化。学习百年党史,能够让青年大学生一代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认清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之中,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二,提升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4]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党史教育就是要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党史教育的学习效果就是大学生在学习党史的整个过程中,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在政治理想方面的收获。能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决定了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收获怎样的学习效果、体验感受,以及思想上、心理上的收获程度。因此,良好的学习体验是提升党史观教育实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营造学生正向的学习体验,让党史观教育的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使党史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第三,提升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学习体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支撑。“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大学生学习党史有助于从党史中汲取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来指导当下的实践,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清我们这个民族来时的路,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什么时候出发,要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不会走散,才不会迷失。推动大学生党史观教育,可以帮助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牢固信念、培育高尚品格、锻炼过硬本领,为“培养什么人”提供了现实依据。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大学生主动去学习党史,以历史经验来指导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党史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伟力,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发生积极的变化。
正确党史观教育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深刻揭示和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引导大学生把握百年党史的发展主题和主线,揭示其主流和本质。这个客观实践过程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有所差别的。学史明理是认知体验、学史增信是信念体验、学史崇德是道德体验、学史力行是行动体验,四个维度环环相扣,有机统一。
第一,学史明理是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认知体验。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正确党史观教育是从“学史明理”开始。“明理”要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地学习,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因此,认知体验是党史观教育产生的第一个学习体验,它是伴随着明理过程而获得的党史知识理论体系的体验。党史教育要坚持科学性、理论性、发展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党史所蕴含的丰富理论的魅力,尤其是感受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雨。真理性认识是党史观教育认知体验的根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被历史选择的、是被人民选择的,是经历过实践检验的,学生从学习党史过程中收获的真理性认知不仅具有广延性,还具有深刻性,更具有发展性。因此,大学生在党史观教育学习过程中对党史知识体系、理论结构的广度和深度的感受,是获得良好认知体验的重要方面。
第二,学史增信是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信念体验。信念体验是在党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党史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理想信念资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党史观教育不仅向学生传递系统的党史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理想信念资源。信仰、信念和信心,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生党史教育就是要增强他们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坚定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大学生党史观教育是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信念体验是让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党史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党史知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理想信念。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生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对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进行学习,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价值认同。伴随着价值认同的实现,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树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三,学史崇德是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道德体验。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不是机械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品行的塑造,是“大我”的养成。“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党史学习,达到塑造品行的目的。“崇德”就是要“崇尚高尚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百年党史,要求大学生明对党忠诚的大德、守服务人民的公德、严修身律己的私德。“崇德”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道德体验,即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对个人品德的塑造。这种崇高的道德体验主要表现为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以无数革命前辈、先进模范身上所体现的“精气神”帮助塑造个人品德,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以及个人素质的成长。党史学习不仅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在学习党史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要从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感悟理解这些伟大的精神来升华自身情感、提升自身品德。党史本身就具有摄动人心的力量,在党史观教育过程中要科学运用这种力量,利用党史中蕴含的鲜活案例,激活党的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在情感、精神、品德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促进大学生提升个人德行和能力。
第四,学史力行是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行动体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史力行上面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6]党史观教育要做到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用历史经验去指导实践,促进党史知识理论同实践相融合。“学史力行”就要求党史学习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党史教育的行动性和生活性。行动体验就是在学习党史全过程中的体验式、参与式的体验,通过体验来启迪智慧、指导实践。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行动体验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实践导向,引导大学生直面实际问题,着重从行动方面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党史观教育不单是一种理论教学,更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从校园课堂走进社会课堂,从书本理论知识走向红色资源实践基地。提升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行动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推动党史指导实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党史资源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大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党史资源的丰富内涵。
不同场域中的教育活动,给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尽相同。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学习体验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认知体验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信念体验和道德体验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自我感悟,行动体验则更多的来自实践教育。
第一,认知体验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渠道,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百年党史的讲解,通过课堂建构党史学习体验的场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就是获得认知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史明理的重要场域,是获取认知体验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秩序、科学的教学安排、合理的教学节奏,能够为学生打开学习体验的大门,建立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自主连接。”[7]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认知体验的直接来源就是教师的教学,在党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对传授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程度,都是影响大学生党史观教育认知体验的直接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不同时期的党史资料,准确把握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给学生讲清楚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不同时期的实践逻辑。同时,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给学生讲清楚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讲明白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等不同阶段历史主题的逻辑关联,让学生能够把握百年党史与新中国史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信念体验和道德体验主要来源于自我感悟。大学生党史观教育不仅是党史的知识学习,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学和价值观的塑造。在党史观培育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价值反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我感悟是大学生党史观教育中信念体验和道德体验的重要获取方式,是学习体验走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要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百年党史,在掌握翔实准确的历史史料基础上,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关系、重要党派、重要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分析历史本质,于众多支流中准确把握历史主流。既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史料基础之上,不可以偏概全,又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引导大学生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个人品德。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中获得的理论和经验,都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自我感悟、加工整理、提炼升华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自我感悟能力是党史观教育过程中最具有个体化差异的因素之一,在党史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要避免“填鸭式‘硬灌输’”,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让不同的学生都收获良好的信念体验和道德体验。
第三,行动体验主要来源于实践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体验获得的主要渠道,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和必要延伸。它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党史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获得行动体验的过程。《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开展学习体验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精心设计推出一批精品展览、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学习体验线路。组织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仪式活动”[8]。对大学生党史教育,提升他们的行动体验,就要通过设计体验式、实践式等实践教育,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丰富学生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行动体验。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联系历史和现实,在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进行课外教学时,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到实践教育中,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党的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例如,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一份份的史实资料、一张张历史照片,可以让学生亲身感悟到“红船精神”,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9]。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获得的行动体验、直接经验,不仅为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认知体验、理论支持提供了现实支撑,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成果迁移、嫁接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动,也是党史观学习体验的感悟和提升过程。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党史资源,优化学生的党史学习体验,才能使党史观教育稳步推进,使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
第一,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分众化。学习体验鲜明的特性之一就是个体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党史观教育这一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教育,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党史教育内容多、任务重、规模大,既要讲党性,又要实事求是讲科学性,同时也要理清不同学生之间需求的差异。党史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个人,要让学生在党史教育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就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分众化教学。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行为独立,在思想状况、政治素养、学习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区别。要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学习体验中的分众化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同时,又不能忘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正确处理统一性要求和多样性方法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依据党史教育方面统一的要求,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第二,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深入性。党史教育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正确价值观,那么,在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分众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深入性,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党史教育分众化教学,是为了对不同诉求的学生都给予合适的施教,但是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将党史教育教深、学深,避免“碎片化”和“肤浅化”“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1]这段讲话指明了党史学习教育一定要深入,不能只浮于表面,必须向提升教学广度和增加学习深度的方向努力,加强党史观教育的深入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加强大学生党史观教育教学的深入性,首先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加强党史理论教学的启发性和说服力,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史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党史教育是党史知识、历史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加强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的深入性,还体现在党史教育对个体情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影响程度上。单一的理论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流于表面的实践教育,很难推动大学生党史观教育走向深处,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情感抒发带动学生,增强党史教育的穿透力和影响力,让党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情感深处,用党史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红色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和高尚的情操。
第三,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系统性。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党史教育,就是要挖掘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元素。因此,党史教育要做到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环节科学化的有机链接,以系统观念分析大学生党史观教育,给予大学生党史观教育更具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倦怠、枯燥的情况,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环节缺少科学的设计,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前后呼应;教学理论、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比较单一,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党史理论教学比较生硬,缺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嫁接;教学氛围枯燥,没有吸引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就应该坚持用系统性的思维来把握党史观教育中的各环节和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关联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在理论认知、理想信念、道德观念、行为行动等多个方面都感受到积极影响。
因此,要对大学生党史教育进行总体布局,加强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既着眼于当前党史教育,又注重对以后长远发展。抓住党史教育的分众化教学和党史教育深入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内在联系为基础,坚持加强党史观教育的系统性,将大学生正确党史观教育各方面连接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融贯性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