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管理视角下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及运行

2022-08-31 07:26刘华荣贺启令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事故活动

刘华荣,贺启令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贵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世纪末期,户外运动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首次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二十余年来在高校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我国开设与野外生存、攀岩、拓展、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相关内容课程的高校已达200 余所[1]。保守估计,每年仅参与相关课程的大学生就达近10 万人次。高校户外运动广泛普及,参与人群陡增,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时见报端的大学生户外运动事故,给学生、家庭带来了身体心理伤害,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财产与声誉损失。即便是轻微或较重受伤,在事后看来大都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全球首支“7+2”[2]高校登山队总指挥、登山户外专家董范教授,用“户外运动安全无小事”高度概括了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转化性、社会性等内在特征。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质,其本质上就是有风险的,无论怎么强调安全,都不可能抹杀其中的风险[3]。对于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者而言,就要尽可能客观认识并把握风险,并积极主动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根据系统安全管理理论,为确保高校户外运动系统的安全,应事先按照活动实施的前、中、后时间流程对人、物、环境等系统要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风险防控方案。以往研究中,齐震、周红伟、黄亨奋、黄小凤等对户外运动、高校户外运动的风险防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4-7],但相关成果或缺乏对户外运动全过程的全面观照,或未针对高校的特殊性。本文拟选择系统安全管理视角,参照风险应对基本理论,结合多所高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其中,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应对的一般策略是实践与理论、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后者为前者的构建提供基本框架和理论支撑,前者则从管理要素角度为后者提供具体措施。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针对开展户外运动较早的中国地质大学、贵阳医科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访谈,形成了风险防控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素材。该防控体系本质上是关于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该模式较为成熟、系统,具有明确针对性,易于复制运用,预期能为高校户外运动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框架及其结构功能

“系统”一词源于英文system 的音译,泛指由一群有关联的个体组成且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8]。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9]。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观点,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都属于拟构建的防控体系的基本要素,风险管理者根据风险应对的需要,可按照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将它们分别组合形成识别评估、事前预防、现场监控、事后减损、责任转移等五个子系统(图1),并使其按照事先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运行,分别发挥各子系统的整体功能。五个子系统从属于“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这个大系统,是其构成部分。为了体现防控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笔者参照欧美等国外户外冒险项目“pre-activity phase—activity phase—post-activity phase(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10]的风险防范及应对的逻辑思路,在时间上将五个子系统呈先后顺序排列,在空间上分别与风险应对的一般策略对应,其中识别评估与风险应对的所有策略、事前预防和现场监控以及事后减损与风险减缓策略、责任转移与风险转移策略均呈现出一种立体交互和一一对应的关系(见图1)。在高校户外运动风险应对的具体实施中,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分别发挥优于或大于单个子系统所不具备的风险防控功能,与系统论“整体效应”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

图1 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及其与一般风险应对策略关系

人员是构成系统最基本的微观要素,既是执行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风险管理的对象客体。物质、经费、信息、时间等要素也同样如此,都是实施高校户外运动的风险防控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资源。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来自上述各类管理资源,只是在不同的子系统和工作环节,不同人员担任的角色和职责不同,所需调动的资源侧重点不同。

二、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各子系统功能与具体工作思路

按照系统安全理论,在明确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防控体系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后,需要对各子系统的从属要素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分析。

(一)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识别评估系统

识别评估风险是高校开展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识别评估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风险管理者对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的因素种类、发生可能性、发生条件、可能的损失程度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辨识与评估,并由此确定风险减缓和控制的优先等级,以便为进一步的风险预防、风险监控、风险减缓以及风险转移等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即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风险应对策略。

对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尤为关键,需要十分熟悉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问题且具丰富经验的人负责完成,可通过填写高校户外运动风险检查表、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评估表逐一展开分析和排查,为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确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二)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事前预防系统

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事态发展而转化,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也不例外。为最大化减轻社会公众户外活动的事故损失,相关机构十分重视事后救援,但事前预防工作稍显薄弱。高校户外运动常以学校课程、赛事等为主,以大学生为教育教学对象,引导与规范学生户外行为,保障学生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高校应对户外运动风险与社会应有所区别,应高度重视事前预防,以消除发生严重伤害伤亡事故的安全隐患。

1.事前预防系统的基本功能

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事前预防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技术,是指通过事前排查、预警以及防范,尽可能周详考虑并提前应对,尽力规避和消弭某些极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因素,达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发生的频次或是不发生风险事故的目的,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高校户外运动项目多在相对陌生的野外自然环境开展,具有一定的探险性。无论何种形式的高校户外运动,均是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出行前做足知识、技能、心理、生理、装备、食品等准备工作,其目的就是预防风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惊险、刺激是户外运动“专属”元素,高校户外运动风险预防应该是一种“适当保留可控风险”的“相对预防”,而不是“完全规避”的“绝对预防”。

2.事前预防的具体思路及措施

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的事前预防可采取回避和预防两种做法,前者主要针对极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后者则针对有可能发生有可能不发生的风险。

(1)回避风险

直接回避某种风险是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活动采取规避或回避的态度和行为,当风险概率大且后果程度严重时,采取此法简洁易行且无后顾之忧,显然是明智之举。运用回避策略应对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较适用于三种情况:第一,发生频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的风险。如开展丛林或峡谷穿越遭遇强降雨,极易导致泥石流事故,应果断放弃以避免风险。第二,发生频率不高但损失后果很严重的风险。如器材装备明显存在不安全因素引发的事故、在非人力可以通过的特殊地形地貌区域活动引发事故等。第三,应用其他应对策略所需成本超过其收益的风险。需要补充的是,回避风险虽简便易行但却略显消极,除非是确定面临着伤亡较大的灾难性风险,被迫采纳此法。

(2)预防风险

严密科学的计划安排是保障高校户外运动系统安全的基本前提,在排除了确需回避的风险之后,还需要从人员、物质以及环境三方面着手,采取事前预防措施防范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进而引发较严重事故的风险。

人员预防。a.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要求进行体检或提供健康证明,拒绝有不宜参加户外运动的疾病的同学参加。根据活动的内容、难度以及运动量大小,组织身体素质训练储备体能。另一方面,随时关注性格孤僻、有沟通障碍的同学,以免发生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b.提高教学质量。国内高校户外课程多采用“理论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形式,学生多持“野外实习就是游山玩水”心态,导致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基本常识缺乏,这无疑加大了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可采取增加知识技能考核环节、加强野外模拟练习等措施,达到从学生角度预防规避风险的目的。c.增强安全意识。大量案例反映,大学生盲目自信贸然出行是直接导致高校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可采取如下措施(图2):其一,增补风险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在活动实施前,系统分析潜在风险因素,提升学生的风险认识与预警意识。还可参考“结伴同行原则、不得擅自离队、领队打头收尾、不做计划外活动、倾听领队意见、及时向领队反馈”[11]等户外基本安全原则,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其二,开展风险教育培训与安全宣讲。将户外安全纳入学校“安全生产月”宣讲范畴,普及推广户外安全常识。充分利用网站、公众号、QQ 等媒介平台,加强日常尤其是节假日前的安全宣传警示。其三,学生会或社团申请成立户外安全教育联盟,吸收具有丰富户外经验的管理者、教师等群体加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d.精心选择人员。课程教师、活动组织者、社团负责人以及各类协助人员是高校户外运动的直接实施者,其能力素质对风险管理效果影响极大。要从知识、技能、经验、组织能力、责任心、爱心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精心慎重遴选活动负责人和指导者,从源头预防规避风险。

图2 提升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意识的工作模式

物质预防。a.确保场地设施无安全隐患。从性能、质量、损耗、线路设计及位置等方面,加强户外运动基地、场馆等安全检查和监管,设立明显的风险点警示标志。所处位置要尽力兼顾参与者能力,避免因能力不足导致伤害事故。b.确保器材、装备、食品等质量合格。选派专人负责购买和清点器材装备,确保无质量问题。针对器材装备使用次数、使用年限、受损程度、冲坠次数等情况,建立数据库以备查验。加强使用过程中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因使用过载过频而导致的器材装备故障。避免购入假冒伪劣食品、误食变质食品导致中毒等风险,在食用前要再次检查确认。还要防范野生动物偷食或破坏,以免造成食物短缺或被污染。对讲机是野外常用通讯工具(坚决避免用手机替代),发挥沟通、定位、呼救等关键功能,要确保电力充足,携带方便,信号覆盖有效,使用顺畅。c.确保水源安全。选择水源位置要考虑取水是否方便、是否是大型动物饮用水源、是否受到污染问题,不要选择高崖、急流、险滩等,以免引发落水事故。通过观察河滩处是否有大型动物脚印、粪便,避免与野生动物饮水发生冲突。通过肉眼观察和生物检测确定水质安全,一般认为三种以上动物饮用过即可视为安全水源。活动中应时刻监控保护水源安全,如应为洗漱位置上游,与卫生区间隔较远,严禁在水源(或附近)“抛洒废弃物以及运用化学日用品”[12]。d.确保交通安全。首选学校交通车,或选择证照齐全、资质合格的社会车辆,严格优选道德品质优良、山路驾驶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途中加强对驾驶员的监督,提醒车辆检查,确保交通安全。e.预防动植物侵害或伤害。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热点活动区域,避免使用沿线生长有有毒植物的户外线路。

环境预防。岩壁、峡谷、沟堑、水域、山峰等是户外运动开展的基本要素,但要考虑到预计线路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存在的潜在危险并在事前加以预防。a.开发新线路或者重新使用久未穿越的线路,要提前对危险位置点、地形地貌易变区域等进行实地考察。如进行山地穿越,应事先联系当地向导,了解预计线路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标志物等情况并标识路标,防止迷路、坠崖、山洪等事故发生。根据活动目的和学生实情,科学评价、选择、设计户外线路,避免难度过大线路。b.加强基(营)地安全预防。可借鉴“向上和向下查看”的安全原则:向上查看高处是否遍布枯树丛林和松动岩石,是否处于山脊顶端或空旷盆地;向下查看是否处于季节性河床、山洪突发的峡谷或低洼处、悬崖边、雪崩地段、海滩,是否是大型夜间动物栖息地[13]31-33。c.加强活动中的气象监控。天气突变导致活动难度增加,是一些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云层、风向变化以及当地气象特征等预测天气,还可以依靠气压计、专用手表等预测天气变化情况。d.针对反复使用的户外线路和基地,以难度系数、活动项目、参与者应具备的条件、地形地貌、各季节气象情况等为指标建设信息数据库,为高校户外运动管理者提供参考。

制度预防。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引导规范高校户外运动主客体的行为,预防因人失误导致的风险事故。关键在于健全制度、宣传教育和狠抓落实,力求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可从两方面予以加强:其一,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从高校户外运动的组织成立、活动审批、活动监管、风险管理等方面,出台社团活动申报审批、课程管理、基地线路巡查、活动信息反馈、学生自发活动监管、安全责任追究、伤害事故调解等制度条例。为尽力规避风险因素,还十分有必要建立活动出行前风险排查、活动中风险监控等工作机制。其二,呼吁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建议有关机构出台户外线路、山地资源、山峰攀登等审核审批制度,以此加强偷登偷攀、违规穿越等不法行为的监管。另外,倡议有关部门整合资源成立区域性救援组织,健全山地应急救援工作机制,保障事后救援通畅。

(三)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现场监控系统

系统是一种运动的存在,运动是系统的生命,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14]。构成高校户外运动系统的人、物、环境等要素,也同样处于不断运动中,如人从低空攀爬到高空心理会发生变化,器材经持续使用性能会发生变化,环境更是如此,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对环境瞬息万变的最好说明。尽管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者通常会在事前进行充分预防,但随着事态发展可能会出现多种风险因素同步叠加,发生一些意外情况。鉴于高校户外运动风险发生的随机性,事前无法预判全部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现场监控和预警十分必要。

1.现场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现场监控属于事中风险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风险的性质、特征和发生频率,监控风险变化趋势,评价各种风险偏离可控范围的强弱程度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现场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在于监测与控制风险,监测重在监督、发现和评估,控制重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具体到高校户外运动是,通过建立专班组织和工作机制,专人专事监控那些无法预料或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通过控制干预降低突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监控的重点包括环境变化、装备无征兆故障或外力损坏、学生随机性违纪行为、学生突发疾病或不适等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

2.现场监控的具体思路及措施

高校户外运动活动多采用“一人负责多人分项分组实施”的模式,即在一位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多位负责人分别指导实施各项目教学或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依次参与各项目任务。在活动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承担现场监控、反馈险情的职责。“反馈与控制密不可分,反馈是控制的前提”[15],风险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高校户外运动风险“团队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四级联动的立体监控模式(图3),反映了风险管理“监控—反馈—处理”的内在机制,能有效发挥风险信息反馈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保证对风险动态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确保“突发因素提前预判,突发险情及时发现,突发事故紧急处理”。

图3 高校户外运动风险四级联动监控模式

(1)加强团队负责人巡查监控

团队负责人是高校户外运动团队的总指挥与安全责任人,由风险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总体统筹,通常采用巡逻方式介入各项目任务,主动监控风险与接受风险信息反馈是其主要工作之一,当发现或被告知何处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则必须立即决策并提供应对措施,对于极为少见、情况复杂的风险隐患则需他协调团队商议解决。除了在活动中获取信息,团队负责人还可在活动间隙召开组会,汇总不太紧急的风险情况并提前防范。

(2)强调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范围内的实时监控

项目负责人通常由户外运动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在社团活动中则由户外运动经历丰富的学生担任,他们处于四级立体监控模式的中间层,既接受小组负责人的信息反馈,并在迅速评估后立即应对,还需要在第一时间将无法解决的风险隐患向团队负责人汇报,以供其及时应对处理。

(3)发挥小组负责人的监控反馈职责

小组负责人通常由组内有过户外运动经历的、且较有威望和一定领导能力的同学担任,以助手身份协助项目负责人监控项目实施范围内人、物、环境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或团队负责人汇报。除此,小组内的安全监控工作也可通过选配安全员协助完成。

(4)要求小组成员及时反馈个人或他人的危险情况

小组成员即学生参与者,是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的主要客体,通常也是风险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在整个互动中,他们应及时汇报个人身心不适、突发疾病等方面的情况,以免造成更大伤害。同时,小组成员也有监督监控他人危险行为的职责。

(四)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事后减损系统

1.事后减损系统的基本功能

事后减损是一种事后的风险控制与减缓技术,是指在风险事故已发生且损失已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的做法。“事后”并非在事后采取弥补措施,而是指事前设计好的措施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后才发挥作用[16]。事后减损做法运用于高校户外运动尤其重要有两点原因:其一,能预防的风险总是相对的,不可能万无一失;其二,参与对象是学生,实施主体是学校,无论学生生命安全还是学校声誉,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都难以接受。

在户外运动中,通常依靠紧急医疗和救援达到事后减损的目的。参与者多认为山难救援是山峰管理区、登山户外公园等类山地资源管理者的义务[17]。但相关管理者则认为“到偏僻地方的攀登是逃离政府管理和干扰的行为”[18],常以“缺乏人、财、物力或救援工作难度大”为由拒绝施救。目前在我国,当发生较严重的户外运动事故时,通常是政府实施救援,但究其专业性与时效性,这并非最好选择。由此可见,无论国内国外,户外运动救援面临“两难”困境。为保障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事后减损的有效性,确保减轻事故损失程度,管理者立足自身才是“万全”之策,可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紧急应对两种措施。

2.事后减损的具体思路及措施

一旦发生户外运动风险事故,特别是事先未预料的伤害事故时,应对救援时间极其宝贵,不容耽搁分秒,甚至来不及深思熟虑或商议沟通,风险管理者通常是基于经验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在访谈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事后减损系统”提出了一种高校户外运动风险事故事后减损的工作思路。

(1)开展应急救援知识技能教学

将野外急救知识和技能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户外运动安全救援演练,确保每名学生基本掌握野外救生知识与技术,提高学生对轻微风险事故的处理能力,避免事故发生后因个人处置不当而导致伤情恶化或二次事故发生。

(2)配备随队医生或急救药箱

在较成熟的野外线路开展活动,发生较重大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小,通常配齐碘伏、创口贴、救心丸、绷带等急救药品即可;当发生程度较轻的意外伤害事故时,可由有救护经验的老师处理包扎伤口。在首次尝试的或者难度较高的线路开展活动,务必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疗人员,并保持通讯畅通,确保重大伤害事故发生后能尽快对伤者展开紧急救治。

(3)加强与当地部门的联系

当在地形、路线复杂的荒郊野外进行难度较大的活动时,若发生迷路、严重伤害、突发疾病、食物中毒等事故,通常需要调动大量资源展开救援,这必须借助外力完成。通常做法是,事先与户外目的地政府、公安、武警、医院、救援队等建立保持合作关系。尤为关键的是,在每次活动出行前要告知当地管理部门,让对方知晓在某一特定时间有何团队在辖区内开展户外活动,这样有利于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确定事发位置、第一时间配合协调急救资源、第一时间开展救援。

(4)在事故发生后当机立断选择应对措施。

当风险事故发生后,团队负责人应立即控制局面并判断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防止出现二次损伤或次生伤害。若时间允许,则协同他人选择应对决策。如在危险地带迷路,要控制队伍情绪并发出信号,安抚队员节省体力等待救援;当有人发生开放性损伤,应及时包扎止血并决定是否送医救治;当有人突发疾病或食物中毒,在确认无法继续活动后果断送诊,防止伤情疾病恶化;等等。野外急救的专业性、规范性特别重要,登山家加思·哈廷(Garth Hattingh)也认为,当跌落、落石或雪崩造成对人的任何伤害,以及体温过低、高海拔下的身体反应、冻伤等,都需要进行呼吸、心跳和流血等情况检查,并作出规范性的紧急处理[19],图4 呈现的“两步走”程序[13]50-57急救工作环节清晰,实践证明科学、高效,能为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者实施紧急救援提供参考。

图4 户外急救“两步走”基本程序

(五)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责任转移系统

1.责任转移系统的基本功能

风险具有转化特征,高校户外运动风险因项目开展环境的特殊性,一些隐含的、极小的风险因素被忽视或是处置不当极易升级恶化,较小的风险事故救援或救治不及时也易酿成大祸。为规避重大损失风险,采取责任转移措施十分必要。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的责任转移,指的是学校将户外运动事故造成的损失责任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或单位。这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不同责任主体的赔偿额度与应承担的责任相关,依靠责任转移可以减轻赔偿压力。其二,不排除学生主观故意的不当行为而造成损失,他们应承担部分责任。

责任转移与风险应对策略中的“风险转移”对应,转移责任即转移风险的损失。与其他风险应对策略不同,风险转移不是通过回避、放弃活动的方法终止与潜在风险的联系,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将潜在风险及其损失转移给其他人或地方。

2.责任转移的具体思路及措施

(1)转移给保险公司:购买特定险种的保险

保险是一种在风险事故发生后有效地对保险人进行积极补偿的方式,是指“按照合同约定,一旦企业发生约定事故或者出现约定情况,保险公司必须履行职责,支付特定数额的款项。”[20]通过保险实现风险转移多见于企业的风险融资行为,随着保险理念逐渐被接受,出于对重大事故高额赔偿的担心,购买保险也已成为高校户外运动风险转移的通行做法。

近年来,大众、平安、慧择等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高山攀登类活动专业险种,为登山、徒步、潜水、攀岩等高风险活动提供保障,改善了“高风险户外运动项目无保可投”的窘境。为了保障事后理赔的最大利益,高校户外运动投保人或组织选择险种要把握两个原则:其一是依据计划路线、活动项目的风险特点,清晰识别免责条款;其二是综合考虑出行时间与投保成本。当前户外运动类专业险种产品基本覆盖了我国开展的各类户外项目,有些甚至还针对登山、滑雪、漂流、攀岩、越野徒步等推出了单项险种,为投保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如“中体天涯行户外运动保险”将户外运动划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和运动类别(表1),并分别设计了五个险种方案。另外,还开发了户外运动第三人保险,专门用于“被保险人在履行户外运动领队职责,因自身的疏忽或过失造成第三方身故或主合同列明的伤残的,经法院裁定,而依法应由被保险人向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特殊情况。针对户外运动领域的第三人责任险在国内仍不多见,但在欧洲等国家已十分普遍①。虽然这些险种主要是针对户外运动从业机构与从业人员,但同样适用于高校户外运动领域。

表1 中体天涯行户外运动保险·风险等级和运动类别表

除专业险种外,“意外险”也可供高校户外运动投保人选择。意外险即人身意外伤害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以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而造成的死亡、残疾、医疗费用支出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21]。因非专业险种,很多户外运动项目可能导致的高风险意外事故被列为除外责任。对于那些难度不大、风险性较低的野外露营、低海拔徒步等休闲户外参与者以及自发活动的学生,可根据价格、实用性等选择投保意外险。

(2)转移给其他个人:签订免责协议或风险提示书

免责协议是指通过免责契约,协议的一方免于另一方追诉其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22]。在户外运动领域,签订免责协议主要是为使活动组织者免于因疏忽引起伤害的责任,此法并非我国首创。美国高风险性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会要求参与者签订一份包括责任免除条款的合同,当发生伤亡事故时以此作为免除组织者责任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以此告知参与者在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23]。

在高校户外活动中,免责协议主要针对因某些主观恶意的不当行为产生的事故责任,如学生因违规违纪、擅自行动、隐瞒疾病等导致的风险事故责任;教师因玩忽职守、粗心大意等不负责任行为导致的事故责任;等等。从法律角度而言,免责条款生效即法律行为的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17]17该规定实际上是对签订免责条款双方的民事行为进行了约束。在此限制条件下,起草高校户外运动免责协议,明确列出有关责任类型,方能确保免责条款的法律效力,进而保障学校或组织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事故纠纷。在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户外活动、大型登山户外活动时,免责协议签订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家长。参考几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及活动常用的免责协议,本文归纳了“高校户外运动活动的免责协议范本”(见图5)。

图5 高校户外运动免责协议书范本

学生参加学校户外运动课程、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学校有责任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但在处理户外运动事故纠纷时,免责协议一般不会被采纳为减轻责任的证据。此时,可通过签订“风险提示书”,加强事前防范以减轻校方不必要的法律责任。风险提示即通过书面提示的方式,提醒学生防范户外运动风险,避免恶意违纪违规行为。下面是一份高校户外运动活动的风险提示书范本(图6),可供高校户外运动相关组织者参考。

图6 高校户外运动风险提示书范本

(3)转移给户外公司:活动打包销售

有些高校因为师资力量有限,采用“户外运动课程打包销售”的形式将学校的户外运动教育教学工作交由俱乐部、公司或企业等第三方机构承担。此时学校也要与这些机构签订免责书,明确在这些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风险事故损失由第三方机构承担,由此转移本应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承担的户外运动课程的风险。

三、结语

本文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根据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潜在性、行为相关性、可测性等特征,从系统安全理论视角,针对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时间环节,构建了一种以人、财、物、时间、信息为主要构成要素以及识别评估、事前预防、现场监控、事后减损、责任转移等五个子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风险防控体系,各子系统工作思路明确清晰,措施较为全面,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对高校实施户外课程、户外活动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等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及具体实践,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注释:

①与国际山岳向导协会联盟(IFMGA)认证专家、瑞士资深登山户外领队卡尔·隆贝格(CarlLundberg)的访谈记录。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事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学中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冬季户外运动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